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里,技术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人类进入“微电子时代”;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即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技术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日新月异。相比之下,哲学与社会科学思想的创新却严重滞后。公元前500年前后的“轴心时代”,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均出现了文化突破现象,产生了一批前无古人的伟大的思想家如东方的老子、孔子等,印度的佛陀(释迦摩尼),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在他们以后的2000多年,也算得上后无来者。
同样,教育是一个最难被技术撬动的领域。在互联网改变社会方方面面的时候,教育“是这一时代的例外”,没有产生多少令人振奋的变革。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说:“我们的学校是这场科技革命风暴没能席卷的最后一个领域。”
然而,信息化与智能化的结合,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学习方式与教师职能深刻的变革。
互联网、人工智能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互动性、全球性、个性化。它改变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生态环境,改变着教育形态、教育方式、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方方面面。未来很多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不仅是简单的、初级的劳动,甚至也包括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比如会计、医生等。
再然而,教育革新并不仅仅关乎高科技。
教育的四个基本元素会一直存在:知识,即对祖先积累的智慧之传承;技能,即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任务之能力;品格,即群体生活所必需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文化,即借助创造性表达在生活中所汲取的意义。
教育应该给人带来质的变化,让学习者成为更好的公民、更好的职业人士、更好的人。
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人的重视与关注上,教育中没有什么比对人的关注、对灵性的培育和养护更具有价值。
教育应该让每个人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在这个时代所处的位置,同时不要忘记,无论多渺小也要让自己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没有什么比拥有健康的人格更重要。
教育必须回归人性的本质。当人工智能成为人的记忆外存和思维助手时,教育应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同理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力,帮助学生在新的社会就业体系和人生价值坐标系中准确定位自己。
有专家指出,“创意工作者”“人际连接者”和“复杂模式的判断者”这三类人是最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教师这一职业同时满足这三类人的特点,因为教师必须适应变化的教学政策和教学环境,面向不同性格特点和需求的学生,处理多样化的教育教学问题。所以,人工智能并不能轻易取代教师这个职业。但在未来,人工智能可以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从原来的知识的主要提供者,会变成一个指导学生学习的人。
智能化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指向是实现每个学生的自主化和个性化学习。互联网已经使得学生泛在学习、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与大规模协作的团队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可以在校学习也可以在家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在学习私人助理的帮助下,根据学科的逻辑与自身学习的认知特点更高效地学习。那么,教师就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服务提供者、设计实施定制化学习方案的成长咨询顾问。
教育需要更加科学。我们已经知道人类大脑在户外或活动时学得更好,但大部分时间我们却让学生久坐在教室里;我们也知道,在传递复杂信息时,图像或其他视觉刺激比口语和书面文字更有效,但我们仍然几乎完全靠口授和书写来传递信息。
好的教学远远超越了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好的教师不仅对自己的学科感兴趣,也对教学本身充满热情。他们善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他们让学习充满挑战又充满乐趣。所以,教师需要掌握丰富的教学的技术和艺术,当然包括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18.9.16《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