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不同的公司来说,产品经理的定义可能会差非常多。在科技巨头当一个产品经理,和在一个刚刚成立的小公司做,需要的技能和要求其实非常不一样:
一、在科技巨头做产品经理
像谷歌、Facebook 这样的公司,至少有几百个产品经理,上万名员工,一般每一个技能都会有专门的人来对应,而且划分地非常细。
比如,单单市场营销可能就有三个同事负责:一个人负责市场调查,了解清楚竞争对手都在做什么;一个人负责产品的发布策略,负责和公司的公关部门一起制定媒体发布策略;一个人负责新产品发布的用户文档、网站更新,帮助板块的文档撰写。
所以,把所有的设计、工程、法律、市场、营销、运营、公关等等这些部门加在一起,负责这边产品的人就可能有 40 多个。对于这么一个庞大的产品团队,这么细分的职能划分,我的工作是要知道什么时间让什么人做什么事,确保每个人的部分成功有机结合在一起。
要思考怎样界定他们每个人工作的成功,什么决定需要自己做,什么决定可以让大家去做。在这样一个很大的团队里,作为产品经理,不可能每一个决定都亲力亲为,所以要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放手。
要思考怎样建立一个有效的、可持续的工作流程。比如,什么会应该找什么人来参加,不可能每个会都乌拉拉 40 个人全部参加,那样我们什么决定也做不了。还有, 在这些人有不同意见的时候,能不能有一个客观公正的做出决定的标准。还有就是,产品的需求会议该怎么做?
这么大的一个团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总会有新人来,总会有旧人走。因此,怎样能快速帮助新人适应环境、了解产品的背景知识、快速上手,做好新人旧人之间的衔接非常重要。
如果你在大公司做一个从 0 到 1 的产品,最常见的方式是先组一个非常小的团队试试手,一旦能够证明一定价值了,公司会立马增大投入,快速招人,所以很有可能一年内团队的规模就涨一倍。你要思考,这个时候怎样能够重新设定工作的流程、帮助更多的新人适应环境、在团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仍能确保高效地做出决定。
在一个大公司人很多,所以办公室政治肯定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对于产品经理而言。很多时候,最困难的往往不是产品发布之后的外界反应,而是自己内部人的反应就已将你整得头大。或者,如果有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很快别的组就会纷至沓来要和你争一杯羹;还有可能,上司突然换了人,公司重点突然转移了,或者你的部门突然开始重组。
在这些变化不断的内部环境中,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团队稳定平和,反而成了一门艺术。所以一个好的大公司产品经理 ,非常擅长和他人找到利益的共同平衡点,不断制造双赢的机会,这样才能让你的职场生涯稳步向前。
二、在初创公司做产品经理
在小型初创公司做产品经理,讲究一个快狠准。公司每天都在生死存亡之间,甚至来不及招人,也没有一个成熟的新人培训体系,更没有一个清晰的职能划分,所以说每天产品经理都得“吃百家饭”做各种各样的事情,甚至很多时候都需要亲力亲为。
没有数据科学家?那就得自己做数据分析,Tableau、SQL 来一堆。没有设计师?很多产品经理自己就会画草图,让工程师比划比划也就这么发布了。这在大公司绝对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大公司的设计是需要经过公司审核,符合公司设计规范和设计流程的,一般不会让产品经理随便设计一下就拿来发布。
那么,在初创公司做产品经理有哪些特色?
在初创公司做产品经理,能够快速地学习提高。 赶鸭子上架,说来就来,快速学习一些新知识新技能,然后就可以马上拿来用,甚至是在使用中不断学习提高。
在初创公司做产品经理,能够在数据缺乏的情况下利用用户调研等方式找到正确的方向。 很多时候你做的产品可能本来也没有人用,做完之后还是没有人用, 所以根本没有办法像大公司那样把 0.1% 的用户拿出来做对比实验,精准测试结果。所以这就倒逼产品经理要做很多的用户调研,亲自和用户沟通、问问题,找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式来快速证明你的假设,甚至很多时候还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初创公司做产品经理的另一个要求是,要非常有前瞻性,能够制定产品策略。 大公司的很多产品经理,已经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如果你是做视频广告的,公司估计已经有了广告的策略,你只需要思考如何把它转化成视频。但是如果是小公司的产品经理,很多时候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框架,你需要思考整个公司的框架应该怎么走,这样的思考其实是非常需要前瞻性的,你做的可能是很多大公司的高管才会做的事情。
对于初创公司的产品经理非常非常重要的是,公司是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可能缺乏最最基本的流程和工作方法。 比如说, 根本没有什么产品需求会,需要你从头开始设计;也没有什么工程经理,需要你充当工程经理的角色;也没有一个能够让大家认同的决策方式,甚至是产品发布这样的大事也就是按个按钮就发出去了。所以,产品经理需要有意识地设计能够让公司更高效地做出决定、让团队合作更默契的一些工作方式。
三、小公司到大公司
其实很多在科技巨头工作的产品经理们来自于小公司,甚至以前是初创公司的 CEO。他们中的很多人来到大公司之后,会感觉到文化上的不适应。我见过很多人,以前自己的公司做得非常好,卖了很多钱,但是来到大公司以后却水土不服,甚至没呆多久就黯然离开。
这是为什么呢?我发现有这样几点原因。
并不能适应公司的办公室政治,不知道如何权衡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和其他部门双赢的结果,说白了就是不知道如何和其他部门合作。
习惯了亲力亲为之后,对每个小细节管得太多,反而让自己团队里的其他人觉得没有发挥空间,从而导致整个团队的效率非常低下,士气低落。因为以前是 CEO,所以习惯了每件事儿都自己拍板,现在当了产品经理之后,在行政关系上并不是设计师或者是工程师的老板,当然别人也就不会听你发号施令。而以前初创公司的产品高管们,并不能适应通过鼓舞他人,通过影响来管理团队的方式。
在大公司,非常重要的是知道如何管理和领导们的关系,什么事情该汇报,什么事情该自己决定,以及如何汇报工作的进度。因此,他们反而可能处理不好和自己上司之间的关系,或者锋芒过露,导致不受器重。
我的建议是:
一开始放低姿态,努力学习,先和同事们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结交几个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解办公室的利益关系。
积极向同事们寻求建议和反馈,一定要主动问大家对自己有什么建议,在什么方面可以提高。然后积极思考解决方案, 和信任的同事定期讨论自己的表现,问他们自己有没有进步。
和新领导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就问问老板他是什么风格,希望什么样的事情自己汇报,希望什么样的事情自己解决,刚开始的几个星期,主动问老板自己的表现如何,有没有什么改进意见。
四、大公司到小公司
很多大公司的产品经理,会创建自己的公司,或者到初创公司担任产品经理的职位。他们中的很多人,同样会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在我看来,不适应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凡事过于讲流程、不够灵活,不太能适应非常动荡的创业公司环境。
做事风格过于蜻蜓点水,只关注大方向,执行能力比较差,在公司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无所适从。
做决定的时候可能过于在乎让所有人满意,所以决断力上不敢发挥,不太敢做风险非常大的决定。
适应不了小公司每天做一百件杂事的环境,“亚历山大”。
我的建议是:
先融入小公司的工作环境, 一定要意识到现在的公司和以前不一样, 以前行得通的流程现在不一定可行。所以,先积极了解公司的文化,决定怎么做,大家的工作时间多长,公司现在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当发现小公司管理混乱的时候,思考一下自己以前有哪些流程可以用得上,主动提出来。
关注“当日事当日毕”,如果有的事情能够马上解决,就不要拖延,如果资源不足的话,先不要抱怨和反馈,而是思考一下自己有没有什么方式能够解决,同时问问同事们对自己的表现有没有什么反馈。
不要觉得这件事不属于自己的份内事, 就不需要自己做,遇到事情先主动承担,把事情做好。就算你是营销人员,遇到大家有困难的数据问题,你也可以积极帮助大家解决。
可以看到,大公司人多部门冗杂,每个具体的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做决定讲究各部门意见的统一,做事情讲究高效的工作流程,办公室政治也无所不在,而好的产品经理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激励各部门的同事们,满足他们的利益,制定井然有序的运作机制。初创公司的产品经理,则需要敢想敢闯敢干,有前瞻性,执行快狠准,并且哪里需要就去哪里,讲究灵活果敢。
五、如何在大厂和小公司之间做选择
1. 明确方向
这个方向有两层含义:一是自己计划的职业方向;二是公司所在行业和具体产品岗位的发展方向。
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做一个简单的3年或5年规划,既可以避免初入社会的盲目行事,也可以作为标杆及时提醒自己,一旦发现事态发展的苗头不对,就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了解公司所在行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行业发展整个不景气,那么作为一个小小的产品没有任何回天之力。
就拿前几年十分火爆的P2P来说,那时候几乎在电视上、手机上都是它们铺天盖地的广告,谁能想到后来因为政策原因一个接一个地都倒下了呢。单纯被裁员其实还算不错的结果,不少公司的核心人员最终都以坐牢收场,所以密切关注行业的发展前景,关注有无政策限制、有无技术屏障等等,为自己早做打算,及时止损。
明确了自己期望的方向以及公司大行业方向之后,接下来就要了解所要入职岗位的具体内容了。面试时一定要问清楚入职后会负责什么内容,防止“面试造航母,入职拧螺丝”。浪费工作时间是最显而易见的弊端,更可怕的是如果做不出任何业绩,那么再次跳槽时连简历都没有加分项,这对职业生涯的影响就是十分不好的了。
拿我一个朋友的例子来说,前几年跳槽去了自动驾驶行业,属于风口行业,虽然由于技术屏障的限制暂时还没有爆发,但是有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所以当时就接了offer入职了。
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行业和互联网相差甚远,虽然岗位title都是产品经理,但是这个公司更类似传统企业,产品经理的工作更像项目经理,需要写很多文档、PPT,需要各种去汇报,需要和外包沟通很多需求以外的问题,甚至还负责替出差团队租房这种行政类工作。
如果你遇到了他的这种情况,不要犹豫,如果不能在公司内部承担更多产品的工作,那么就尽快考虑写简历吧。
2.选择核心项目
我认为年轻人苦点累点都没什么,如果有好的锻炼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住。大公司的核心项目,不仅仅稳定性好,而且普遍是盈利性质的,锻炼空间大。完善的产品体制,规范的项目管理流程,还能接触到不少大牛,对一个新人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那么,怎么才能选择到核心项目呢?一般来说可以去网上搜索各类信息,比如新闻报道、上市财报等等。或者利用天眼查等工具,来辅助自己判断。如果有相熟的朋友了解这家公司,直接去打听下就最方便不过了,这样的消息肯定最真实、最有效。
3.了解团队氛围
团队氛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软性条件,有的时候为了身边这群靠谱的小伙伴,自愿加班都不算啥。反之,如果和周围人都相处不来,必然会带来无穷无尽得负能量,打消工作积极性,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一般在面试时可以接触到的就是自己的直接上级,一定要抓住这个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首先从谈吐、面容等方面可以直观感受到这个人的周身气质,比如是否面带微笑或者一脸严肃。
其次,和他的交谈中能够判断出他的能力如何、产品见解是否深刻、是否会顺着你的问题继续向下挖掘等等。而且好的面试官会在你解答不上来问题时做一步引导,这个引导往往能对我们起到茅塞顿开的效用,这一点其实是比面试结果更重要的东西。最后,还可以问问团队规模、日常工作节奏等等,都是了解团队氛围的一种途径。
4.薪资和福利
工作是一件长久的事,我们不能只关注眼前的短期利益,也要追求长期福利。比如公司的涨薪机制是否完善、年终奖和绩效奖金是不是都写到合同里了、是否提供正餐或者是饭补?其实这些都是薪资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一个不提供餐厅、也不提供餐补的公司,如果恰好公司附近还没有平价的小饭店,一个月光吃饭就要花不少钱。
在所有备选公司的条件都基本持平的时候,薪资往往就是最简单直观的决定性因素了。选择一个时薪高的,这也是一个不错的产品工作量化的方式。
5.其他考虑
除了以上几个,还有一些其他可以参考的点。比有的同学喜欢出差的工作,觉得这样能获得更多锻炼的机会,这就需要在面试时候聊清楚;如果工作几年以后想换个城市的话,公司又恰好在其他城市都设置了办公地点,那么直接申请调岗也是会方便很多。
6.尽人事听天命
该做的功课都做完了,面试时该努力说的也都说完了,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听天命。其实面试这个事,很看中缘分的。面试是一个双向选择,有时候虽然你的经验不足,但表达出来的学习能力很棒,面试官也可能选择你。因为他觉得你会用很短的时间补足短板,这比一个徒有经验、却无法交流的其他面试者更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