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坟寄异国 百年而无恙

从一战华工说起

故事发生在百年之前。

话说山东省莱芜市牛泉镇有一个叫上峪村的地方。虽然百年前的中国可称乱世,但上峪村的百姓还是过着平静的生活。谁知道,这种平静的生活竟然被发生在万里之外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

原来一战爆发后,当时的中国政府选边站,站到了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边。为体现对盟国的实际支援,中国当局与协约国政府签订了“以工代兵”计划。根据这个计划,英法等国先后从中国招募了十四万劳工,主要从事开挖战壕、运送弹药、抬救伤员等战地后勤工作。而上峪村一个叫毕粹德的乡民和另外十个同乡,就是那十四万赴欧华工中的成员。毕粹德远走天涯时,他的儿子才几个月大。需要说明的是,毕粹德等十四万华工,并非被强征,而是自愿报名,层层筛选,择优录用的。待遇也优厚,不但本人每月有12个大洋的工资,家属还有每月10个大洋的养家费。当时,中国基层工作人员的薪水大约每月10个大洋左右。所以总共24大洋的报酬对都是的农民还是颇具诱惑力的。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几年后,战争结束了。十一个同乡回来了十个,唯独毕粹德命丧异国。

那年月,亲人在国内就不知所踪的各处皆有,何况这个毕粹德还死在了遥远的异国的兵荒马乱的战场上——抛尸野外,那是必然的了。

中国百姓的一座孤坟竟然在海外寄居百年而无恙

想想一个亲人就这样结束了生命的旅程,无论在谁的心理,恐怕也情有不忍吧。好在有关当局很负责任,把一枚刻有毕粹德编号的铜质勋章通过可靠的渠道送给了他的家属。毕粹德的儿子,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就靠着这枚勋章,一方面寄托着对父亲的哀思,一方面向后代们回答着他们对祖辈生命信息的追问。

也许小毕连想的勇气都没有;也许他想过,但没有勇气实施;也许是实施的条件根本就不具备。总之,他没有进一步追寻父亲的下落。

但是,人毕竟是人。对不知所踪的祖先的牵挂,是挥之不去的。恍惚间,一战结束已经一百年了,毕粹德的孙女程玲,终于忍不住对祖父的牵挂,发起了追寻祖父下落的实际行动。

毕粹德的孙女——程玲?是的,毕粹德的亲孙女,确实叫程玲。从这姓氏的变化中,我们不难想象人世的沧海桑田,也不难想象毕粹德一家的命运变迁。毕竟是血浓于水吧,这个程玲居然真的通过国际友好人士的帮助,在法国的索姆省播郎古村,找到了毕粹德的坟墓!而且保存完好,标志明确!

如果这种事发生在中国,我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我们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有悠久的传统文化。不论从怀柔、仁义、敦厚、感恩的角度,都没有理由破坏那座孤坟。何况我们讲究慎终追远,即生者要想到死后,死者要受到认真对待。惟其想到死后,才会慎重的活着。惟其认真对待死者,才会深刻教育生者。只顾生前而不管身后的人,是可怕的。因此,即使是一座外国人的坟,即使是一座外国普通百姓的坟,在中国是不会受到挖掘机轰然一推的待遇的。当然,慎终追远也不仅仅就是修坟保墓;换言之,修坟保墓也许不是最好的做法。但是,如果拿挖掘机强行推掉并不妨害大事的别人的祖坟,绝对是最坏的做法。

可是,在寸土寸金的法国,在狡诈野蛮的殖民主义的国度里,竟然叫一个中国普通百姓的一座孤坟寄居百年而完好无恙,我以前真的没有想到过。我真的感到惊讶,甚至有些感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孤坟寄异国 百年而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