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人和 or 人定胜天?
前几天跟一位朋友提到做产品的机遇。交流到较晚了,没能聊透,通过这篇文章的,我还是想表达我坚持“天时地利人和”的观点。先说说拼多多:
1)天时。
周围很多人无法理解怎么会有人从拼多多上买东西?对广告“三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表示莫大的怀疑。但是过年回家就会被现实说服——周围的亲戚都在用呀。其实还是我们之前说的“三环内的人无法认识三环外的人,反之亦然”。
拼多多不是针对一二线城市用户的,拼多多针对的是三四五六线地区用户的消费升级,没错,是消费升级。一二线用户消费升级基本完成,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还背着房贷车贷,某种意义上还不如三四线用户阔绰。一二线消费升级完成后,这股网购潮流从上往下终于刮到了三四五六线地区。
某种意义上有点像上世纪1956年上海的妇女用品商店,1400平方米的商场都能被妇女同志们挤爆。而同一时期的西安妇女用户商店却倒闭了。这股女性消费的潮流过了几十年才真正刮到内陆,上海同志们先打了个样。换到今天,互联网加快了一二线城市潮流下沉的速度。
但是三四五六线地区,有了拼多多才知道网购吗?肯定不,是早知道,但是无法体验,这就说到地利因素。
2)地利。
为了应对08年的金融危机,国家投四万亿进入市场(放到任何一个国家都会这么做,在此不讨论对错),拉动内需。四万亿怎么投?一个是房地产——也就引发房价狂飙,一二线用户六个钱包买房。二个是基建——一个注定赔本的买卖,但是也要做。
于是我们看到二级路修到了镇里村里,使得之前无法通物流的地方,现在物流成本大大降低。可以说国家为拼多多铺了垫脚石,拉低物流成本,不然拼多多怎么9.9包邮?
同样是四万亿注入市场后,也就是前文说的拉动内需,消费升级,于是前几年制造商们疯狂扩建,经济暂时被拉了上来。但是市场消费总有周期,真正的市场没法消耗这些商品,产能过剩,制造商们急于清库存。这就需要一个倾销出口。
当然还有很多“天时地利”的因素,比如移动网络普及,手机出货量到达顶峰,微信仅剩下几千万的未激活用户等,在此仅详细说明以上两点。然而以上的情况,我想没有任何一个职场产品经理可以一手制造出来。
3)人和。
制造不了天时和地利。“人和”方面可以做两点,一是借势,二是造势。
借势。自然是借天时和地利的势。一二线用户学会/喜欢网购,趋势自然要往下沉。并且国家都把路给你铺好了,制造商们的商品也都生产好了。就差一个平台了。
平台。购物平台从来不缺。淘宝也有聚划算,商品品类和用户绝对不缺,但是为什么还是让拼多多有机可趁?
这就是拼多多厉害之处——造势。
首先纵观市面上的平台,淘宝针对笨笨用户(有购物需求,但是不明确要买什么。有点像女生逛街。),京东针对大明用户(有明确购物需求,选好规格马上下单。IT男买电子产品。),其他类似唯品会,聚美优品也都类似,针对笨笨或大明,有对应的购物需求,打细分市场。
拼多多针对的却是小闲用户(没有购物需求,有的是时间,需要打发时间)。拼多多团队是做游戏出身,借势微信搞 转发裂变/快速拼单/低价抢购,整个过程更多像是一场刺激欲望的游戏,而不是满足需求的购物体验(大家可以体验一下在拼多多下单买东西的流程,和别的平台比简明很多,目的是促成快速消费,不给用户太多思考时间,更多是本能反应)。
三四五六线用户用低价终于体会到了网购的乐趣!这是一种仪式感。同样是五块钱的杯子,在五元店买和快递员包装好送到你手上,那是决然不同的体验。
商家侧。我们都知道拼多多商品质量不是特别好,产品多来自山寨商家,而这些商家想要直接入驻京东唯品会聚美基本没门,淘宝现在入驻门槛也有提高。拼多多抓住这一痛点,在商家入驻手续中化繁为简,降低门槛,引得早期一批产能过剩却又无处倾销的商家,可以不用通过中间商,审核品牌等高门槛的方式才能入驻网购平台。快速开店,快速开卖。
至此,简单描述了一下拼多多做平台的差异,精准的眼光,找准时机,马上执行。早年死过的团购平台不在少数,但没有抓住这天时和地利,没法做到如今拼多多的规模。
说回和朋友的谈话。他当时说所谓的“机遇”均可创造,举例如 要成立一个项目或者做一个特性时,实际上私底下已经都跟参会人员聊过,获得同意,在会上就可以做到一拍即合,看似时机来了大家都想做,其实都是已经做过工作。我认同这种沟通/合作方式,但是这还是属于“人和-造势”的范畴,还是属于“做不做”“怎么做”,但是“能有多少的成功”还是要懂得看大势,借大势。
当然不是让大家坐着等风吹,而是准备好自己的能力,尽“借势”与“造势“之能,用正确的姿势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