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关心》读后感

    读学会关心有一段时间了,渐渐的发现,专家们所提倡的教学机智,无外乎都在谈关心,从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或者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都能联系并升级到关心学生,关心他人的层面,读朱晓平教师的《微教育》生活中真正的教育孩子,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既要把孩子当做孩子,又要把孩子不当作孩子对待,这也是真正的关心孩子。

    有时候我们的付出,不管是对同事还是学生,关心者往往觉得他们知道要关心的人的利益是什么?实际上他们会很轻易的决定那些利益是什么?而从来不认真的倾听他们要关心的人的新生,这种强迫意识的延续,实在是传统教育的一大悲剧,你会发现所谓的关心行为如何给被关心者的生活带来显而易见的痛苦,有的行为被公认为是关心,但实际上那些行为对特定的被关心着,甚至对未来整整一代人的有害影响,不过是被掩盖了而已。

    是啊,我在没读这本书前,认为自己对孩子,对学生,对家人都特别关心,可是,我所认为的关心,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一种负担,就像班级里的后进生,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关心,一句问候,而且他们正真需要什么,除了精神上的鼓励,更离不开实际行动的付出,帮他们找出成绩差问题的原因,这个过程,不是询问,而是默默的观察与调查。

    书中提到的大多数学校存在的建构主义,让我一点也不吃惊,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只是未曾上升到理论层面。孩子们从来不需要灌输,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反复练习,重复性的东西不可能对深度调查研究有任何帮助。而我们当前的教学模式,却是把学生往同一个方向培养,除了应付应试教育,他们的独特的个性和潜力在不断的消磨殆尽,城市的学生可能还有条件去各种特长班,但是作为农村的一线教师,我深深的知道,孩子们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教师们工作也单调缺乏趣味性。这种教育缺乏的是对学生的关心,对教师的关心。

    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关心是最深刻的渴望,关心是一瞬间的怜悯,关心是人世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痛苦,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都生活在关心之中,它是生命中最真实的存在。我觉得关心是幸福的存在,关心别人,让别人感到幸福,被别人关心,自身可以体验到幸福。关心不单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可以是人与知识,人与自然甚至是人与世间的一切。只是有些事物给我们的回应慢了些,慢的你甚至发觉不到它对你的关心。就像人与环境的关系,我们所了解的生态系统,人若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环境也会回馈给人更大的回报,清新的空气,鸟语花香的萦绕,祥和的氛围。

  读这本书很感动,关心从关心自我做起,让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众人也感受到关心,让关心互相传递。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关心》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