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温:职场生涯初期对机会是否要过于精挑细选?

“人们在职业生涯初期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对机会过于精挑细选,因此,他们会放弃一些机会而选择另一些。我总是接受所有机会,因为我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它们是今后事业的一个平台。”

这个理念引导了霍维托-卡兰萨(Jovita Carranza)在联合包裹运输服务公司(UPS)职业生涯的发展,使她从1976年担任洛杉矶中心兼职的晚间服务台接待员开始,成为了空中地面指挥部现任副总裁。

                                                                                ---摘自斯蒂芬9版《管理学》


作为一个MBA毕业10年的职场老兵,重读经典课本的开篇首句就引起我的思考。如果时间倒流,作为一个职场新人,我将会如何进行选择?是对机会精挑细选?还是接受所有?

作为职场新人,我首先要好好了解自己。从业多年,尤其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越有种更换职业的向往,有人称之为职业倦怠,也有人说人到中年才会发现自己的挚爱。但,人到中年的职业转换,不论是学习成本,还是生活压力,都会让我们不那么坦然。如果回到原点,大学快要毕业,即将走向职场之前,我一定会好好审视自己,好好了解自己。谁不希望一直做自己喜欢的职业呢!

比如:自己的性格是什么样的?特长是什么?所学专业是自己最喜欢的吗?内心里最想要成为哪种职业人?当然,面对这些问题,有时候也不能通过思考就得出结果。我还会去找熟悉的同学,学长,甚至父母、老师进行沟通,听听他们的建议。可能,作为大学即将毕业的职场新人,我与家长老师沟通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迈开这一步,自然也会获益良多。

了解自己的另一个方法是进行一些性格测试和职业测试。这个方法是我在企业培训中学到的,也是自己在工作多年后进行职业转型时用的工具。这些工具在网络上都可以查询到,很多也都是免费的。给自己安排一个空的时间,让自己很平静地来做题测试,把最真实的自己通过试题展现出来。然后对着测试结果,想象一下未来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如果是那样,又将会是怎么样的一种人生。现在很多中小学生都有一些职业测评、职业场景体验课程,远非我们那个时代所能比拟的。认识自己,越早地用到一些科学测评工具越是有益。

作为职场新人,我会选择产业人气最旺的城市。从大背景来看,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长期以来很多城市形成了独有的地域优势,甚至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尽管大家的专业不一样,选择的标准不一样,作为职场新人,我还是会从专业或者自己的特长、喜好出发,来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城市。比如做电子商务的,我会去杭州发展;做金融方面,我会去上海发展;做文化艺术,我会北上首都;如果我想创业,我会到一些发展迅速的工业产业园。

为什么要去人气最旺的区域呢?人气旺,一是国家层面的资源倾斜,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会让这个区域聚集更多的资源。在这里机会更多,信息更新鲜,有更多的创新。即使雨露沾均,也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成长和发展机会。良好的成长和发展,自然会提升自己的眼界,这个可是一辈子的财富。将来,即使转变行业,自己创业,这些经历和思维都会让自己一直受用。更有甚者,我可能会在这里遇到另一半,发达的地域经济、良好的家庭基础都更加有益于子女的成长。

当然,不能忘记养育自己的父母亲所在的老家,也是我综合多方面进行选择的重要因素。

作为职场新人,我会好好找一份实习工作,并在人生的第一个岗位上拼命。工作这些年,我面试了很多职场新人。很多应聘者专业是A,实习行业是B,等实习完后找的工作是行业C。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好好找一份实习工作。因为这是我职业的开端,我对职业的认知、职业习惯、职业能力,甚至职业导师都是从实习这个阶段习得的。这个阶段如此重要,就像我们熟知的"小鸭子出生第一眼看到的活动体都当自己的妈妈"一样。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给自己找一位更加优秀的“妈妈”。

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实习工作,接下来我会拼命努力。如果我还是那个20岁出头的年轻小伙,在加入公司后,哪怕是短暂的实习机会,我也会竭尽全力。学习公司产品,了解公司历史、使命和价值观,向公司优秀同事学习,最重要的是,我会对领导交代的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不羞于请教,不担心犯错,所做的都比主管期待的更好。凡事做完后进行自我总结和复盘,让错误不再重犯,让经验举一反三。犹如一颗萝卜,别人看到露在土壤上面的,一定是最小的一部分,使劲扎根长大,是我作为职场新人的必达使命。这段辛苦的实习经历,蕴含着很多能量,走过职场很多年,我一定还会怀念那个职场初期努力的自己!

作为职场新人,我要做好规划职业,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如果回到了15年,作为职场新人的我,一定会做一个职业规划。一般而言,公司的晋升是两条线,一条是管理线,一条技术线。然后,对于新人而言,只有一条线,那就是技术线。这里的技术是个较为宽泛的词语,也可以用业务来替代。言下之意,不论怎么如何,作为新人,我都要非常擅长自己的业务。精通业务,职业规划才有了坚实基础。如果喜欢与人打交道,喜欢去组织领导,可以选择做管理,成为领导者。如果喜欢专研事务,更加喜欢琢磨事务背后的原理,在行业知识的纵横方面拓展,也可以选择技术线。最后,殊路同归,当到了某个高度和层次后,犹如来时只有一条道一样,管理线和技术线又合二为一。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非常快。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多是教科书里的。这些知识大多经过时间的检验,也是成系统的,是教科书的优点,但是行业的新动向,新鲜度就有些不够,还有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实践性也缺乏一些。作为职场新人,我一定在工作之余做好充电,进行知识的更新。我会订阅几份与行业相关的公众号,会去上海等大城市的行业展会去看看,如果可以,我还想去参加一些行业的论坛。当然,我一定会保持阅读的习惯。走到哪里,我都要带上一本书,一双探寻新事物的眼睛,一颗希求进步的热心。我深知,热爱阅读、与时俱进是所有优秀企业管理者的共有特点。

如果我还有更多的精力和意愿,我在大学就会关注自己专业的发展前景,哪怕只是做个思维导图的思考;我也会关注社会趋势,读些综合新闻报道,了解国内外时政大事,即使将来走向科技研究院。

是随遇而安,还是精挑细选,我选择后者。尽管还有一些非努力所能决定的因素,但是所有的努力和选择不都是为了成为心目中最好的自己嘛!

时间不能重来!也并非一定要回到当初!但当我们要开始一段新的职业旅程时,希望初心还在!

PS:下一个引起思考的主题又会是什么呢?请跟随我一起继续重温MBA经典课本吧!


背景交代:

07年始读MBA,恍惚如梦般地过了十年。十年之变,我已从当初立志创业的青年到随遇而安的职场大叔。进入不惑之年后,萌发“重走”过往岁月之念。凡事删繁就简,把过往之事做个“了断”:想与曾经多年没有联系的人儿叙叙话,想把曾经学了多年的哑巴英语说顺畅;想把儿时的毛笔书法家理想再现,想把曾经没有读懂的MBA课本给读完。

于是,便有了《重读10年前MBA课本系列》。重读MBA课本,第一本书是《管理学》(第9版),作者是Stephen P-Robbins 和Mary Coulter,由孙健敏、黄卫伟、王凤彬、焦叔斌、杨军译,孙健敏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最早读的是第四版,考虑到版本的老旧,所以从第9版本开始重读。为行文简洁,在此系列的文章中都会把该版本简称为:罗宾斯9版管理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典重温:职场生涯初期对机会是否要过于精挑细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