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我多年前在简书发表的心得,既然搬到开源中国来开博就一并移过来给大家分享。
我们在写程序时,有不少时间都是在看别人的代码。 例如看小组的代码,看小组整合的守则,若一开始没规划怎么看, 就会看得云山雾罩不知其所然。
不管是参考也好,从开源抓下来研究也好,为了了解箇中含意,在有限的时间下,不免会对庞大的源代码解读感到压力。
以下来介绍一下读代码的心法:
- 读懂程序代码,使心法皆为我所用。
- 摸清架构,便可轻松掌握全貌。
- 优质工具在手,读懂程序非难事。
- 望文生义,进而推敲组件的作用。
- 找到程序入口,再由上而下抽丝剥茧。
- 阅读的乐趣,透过程序认识作者。
读懂程序,使心法皆为我所用
程序是别人写的,只有原作者才真的了解程序的用途及涵义。许多程员心里都有一种不自觉的恐惧感,深怕被迫去碰触其他人所写的程序。但是,与其抗拒接收别人的程序,不如彻底了解相关的语言和惯例,当成是培养自我实力的基石。
对大多数的程序员来说,撰写程序或许是令人开心的一件事情,但我相信,有更多人视阅读他人所写成的程序为畏途。许多人宁可自己重新写过一遍程序,也不愿意接收别人的程序,进而修正错误,维护它们,甚至加强功能。
这其中的关键究竟在何处呢?若是一语道破,其实也很简单,程序是别人写的,只有原作者才真的了解程序的用途及涵义。许多程序员心里都有一种不自觉的恐惧感,深怕被迫去碰触其他人所写的程序。这是来自于人类内心深处对于陌生事物的原始恐惧。
读懂别人写的程序,让你收获满满。不过,基于许多现实的原因,程序员时常受迫要去接收别人的程序。例如,同事离职了,必须接手他遗留下来的工作,也有可能你是刚进部门的菜鸟,而同事经验值够了,升级了,风水轮流转,一代菜鸟换菜鸟。甚至,你的公司所承接的项目,必须接手或是整合客户前一个厂商所遗留下来的系统,你们手上只有那套系统的源代码(运气好时,还有数量不等的文件) 。
诸如此类的故事,其实时常在程序员身边或身上持续上演着。许多程序员都将接手他人的程序,当做一件悲惨的事情。每个人都不想接手别人所撰写的程序员,因为不想花时间去探索,宁可将生产力花在产生新的程序,而不是耗费在了解这些程序上。
很遗憾的是,上述的情况对程序员来说很难避免。我们总是必须碰触到其他人所写成的程序,甚至必须了解它,加以修改。对于这项需求,在现今开放源代码的风气如此盛行的今日,你可以透过开放源码学习到新的技术,学习到高手的架构设计,大幅提高学习的效率及效果。你甚至可以直接自开放源代码项目中抽取,提炼出自己所需的程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接由彼端获得所需的生产力。从这个观点来看,读懂别人所写的程序,就不再只是从负面观点的“被迫接收” ,而是极具正面价值的“汲取养份。 ”
先了解系统架构与行为模式,再细读倘若撰写程序是程序员的重要技艺之一,那么读懂别人的程序,接着加以修改,也势必是另一个重要的技艺。
如果你不能熟悉这项工作,不仅在遭逢你所不愿面对的局面时,无法解决眼前接手他人程序的难题,更重要的是,当你看着眼前现成的程序,却不知如何从中撷取自己所需,导致最后只能入宝山空手回,望之兴叹。
接触他人的程序,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程度:
- 了解
- 修改,扩充
- 抽取,提炼。
了解别人的程序是最基础的工作,倘若不能了解自己要处理的程序,就甭论修改或扩充,更不可能去芜存菁,从中萃取出自己所需,回收再利用别人所撰写的程序。虽说是“阅读” ,但程序并不像文章或小说一样,透过这种做法,便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了解。阅读文章或小说时,几乎都是循序地阅读,你只消翻开第一页,一行行阅读下去即可。但是,有许多程序员在试着阅读其他人的程序时,却往往有不知如何读起的困难。
或许找到系统的第一页(也就是程序执行的启始点)并不难,但是复杂度高的系统,有时十分庞大,有时千头万绪。
从程序的启始点开始读起,一来要循序读完所有的程序旷日费时,二来透过这种方式来了解系统,很难在脑中构建出系统的面貌,进而了解到系统真正的行为。所以,阅读程序员的重点,不在于读完每一行程序员,而是在于有效率地透过探索及阅读,从而了解系统的架构及行为模式。以便在你需要了解任何片段的细节实现时,能够很快在脑上对映到具体的程序员位置,直到那一刻,才是细读的时机。
熟悉沟通语言与惯例用语
不论如何,有些基本的准备,是阅读他人程序员时必须要有的。
首先,你最好得了解程序员使用的编程语言。想要读懂法文写成的小说,总不能连法文都不懂吧。有些情况则很特殊。我们虽然不懂该程序员撰写所用的语言,但是因为现代语言的高阶化,而且流行的编程语言多半都是血统相近,所以即使不那么熟悉,有时也可勉力为之。
除了认识所用语言之外,再来就是要先确认程序员所用的命名惯例(命名惯例) 。了解命名惯例很重要,不同的程序员或开发团队,差异可能很大。
这命名惯例涵盖的范围通常包括了变数的名称,函数的名称,类别(如果是面向对象的话)的名称,源代码档案,甚至是项目建构目录的名称。倘若使用了像设计模式之类的方法,这些名称更有一些具体的表述方式。
命名惯例有点像是程序员在编程语言之上,另行建构的一组沟通行话。程序员会透过共通约束,遵守的命名惯例,来表达一些较高阶的概念。例如,有名的匈牙利式命名法,便将变数名称以属性,型别,说明合并在一起描述。对程序员来说,这种方式能够提供更丰富的资讯,以了解该变数的作用及性质。
对程序员阅读来说,熟悉这个做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当你了解整个系统所采用的惯例时,你便能试着以他们所共同操用的语汇来进行理解。倘若,不能了解其所用的惯例,那么这些额外提供的资讯,就无法为你所用。像以设计模式写成的程序员,同样处处充满着模式的名称,诸如:工厂,门面,代理等等。以这些名称指涉的类别,也直接透过名称,表达了它们自身的作用。对于懂得这命名惯例的读者来说,不需要深入探索,也能很快捕捉到这些类别的意义。
当你拿到一套必须阅读的程序员时,最好先取得命名惯例的说明文件。然而,并不是每套程序员都附有此类的说明文件。另一个方式,就是自己到程序员中,大略浏览一遍,有经验的程序员可以轻易发掘出该系统所用的命名惯例。
常见的命名方式不脱那几类,这时候经验就很重要,倘若你知道的惯例越多,就越能轻易识别他人所用的惯例。如果运气很糟,程序员所用的惯例是前所未见的,那么你也得花点时间归纳,凭自己的力量找出这程序员命名上的规则。
掌握程序员撰写者的心态与习惯
大多数的程序员,基本上都依循一致的命名惯例。不过运气更差的时候,一套系统中可能会充斥着多套命名惯例。这有可能是因为开发团队由多组人马所构成,每组人马都有不同的文化,而在项目开发管理又没有管控得宜所造成。最糟的情况,程序员完全没有明显的惯例可言,这时候阅读的难度就更高了。
想要阅读程序员,得先试着体会程序员作者的“心” 。想要这么做,就得多了解对方所使用的语言,以及惯常运用的语汇。在下一回中,我们将继续探讨阅读程序员的相关议题。
摸清架构,便可轻松掌握全貌
在本文中,我们的重点放在:要了解一个系统,最好是采取由上至下的方式。先试着捕捉系统架构性的观念,不要过早钻进细节,因为那通常对于你了解全貌,没有多大的帮助。阅读程序员不需要从第一行读起,我们的目的并不是在于读遍每一段程序员。
基于许多原因,程序员需要阅读其他人所写成的程序员。而对程序设计2.0时代的程序员来说,最正面的价值在于,能读懂别人程序的人,才有能力从中萃取自己所需的程序,借以提高生产力。
阅读程序员的目的,在于了解全貌而非细节
想要读懂别人程序员的根本基础,便是了解对方所用的编程语言及命名惯例。有了这个基础之后,才算是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正如我之前提到的─ ─想要读懂法文写成的小说,总不能连法文都不懂吧。阅读程序员和阅读文学作品,都需要了解撰写所用的语言及作者习用的语汇。
但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通常是采循序的方式,也就是从第一页开始,一行一行地读下去,依循作者为你铺陈的步调,逐渐进到他为你准备好的世界里。阅读程序员却大大不同。我们很少从第一行开始读起,因为除非它是很简单的单执行绪程序,否则很少这么做。因为要是这么做,就很难了解整个系统的全貌。是的,我们这边提到了一个重点,阅读程序员的目的在于了解系统的全貌,而不是在于只是为了地毯式的读遍每一段程序员。
就拿面向对象编程语言所写成的系统来说,整个系统被拆解,分析成为一个个独立的类别。阅读个别类别的程序员,或许可以明白每项类别物件个别的行为。但对于各类别物件之间如何交互影响,如何协同工作,又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这是因为各类别的程序员,只描述个别物件的行为,而片段的阅读就只能造就片面的认识。
由上而下理清架构后,便可轻易理解组成关系
如果你想要跳脱困境,不想浪费大量时间阅读程序员,却始终只能捕捉到对系统片段认识,就必须转换到另一种观点来看待系统。从个别的类别行为着手,是由下至上(自下而上)的方法;在阅读程序员时,却应该先采由上至下(自上而下)的方式。对程序员的阅读来说,由上至下意谓着,你得先了解整个系统架构。
系统的架构是整个系统的骨干,支柱。它表现出系统最突出的特征。知道系统架构究竟属于那一种类型,通常大大有益于了解系统的个别组成之间的静态及动态关系。有些系统因为所用的技术或框架的关系,决定了最上层的架构。例如,采用的Java Servlet的/ JSP的技术的应用系统,最外层的架构便是以J2EE的(或起码的J2EE中的Web容器)为根本。
使用的Java Servlet的/ JSP的技术时,决定了某些组成之间的关系。例如, Web容器依据web.xml中的内容载入所有的Servlets ,听众,以及过滤器。每当语境发生事件(例如初始化)时,它便会通知监听类别。每当它收到来自客户端的请求时,便会依循设定的所有过滤器链,让每个过滤器都有机会检查并处理此一请求,最后再将请求导至用来处理该请求的Servlet的。
当我们明白某个系统采用这样的架构时,便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各个组成之间的关系。即使我们还不知道究竟有多少Servlets ,但我们会知道,每当收到一个请求时,总是会有个相对应的服务器来处理它。当想要关注某个请求如何处理时,我应该去找出这个请求对应的服务器。
了解架构,必须要加上层次感
同样的,以爪哇写成的网页应用程序中,也许会应用诸如Struts的之类的的MVC框架,以及像Hibernate的这样的资料存取框架。它们都可以视为最主要的架构下的较次级架构。而各个应用系统,甚至有可能在Struts的及休眠之下,建立自有的更次级的架构。
也就是说,当我们谈到“架构”这样的观念时,必须要有层次感。而不论是那一层级的架构,都会定义出各自的角色,以及角色间的关系。对阅读者来说,相较于直接切入最细微的单一角色行为,不如了解某个特定的架构中,究竟存在多少角色,以及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模式,比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整个系统的运作方式。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当你试着进到最细节处之前,应该先试着找出参与的角色,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对事件驱动式的架构而言,有3个很重要的角色。一个是事件处理的分派器(事件调度) ,一个是事件产生者(事件发生器) ,另一个则是事件处理器(事件处理程序) 。
事件产生器产生事件,并送至事件分派器,而事件分派器负责找出各事件相对应的事件处理器,并且转交该事件,并命令事件处理器加以处理。像的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应用程序,便是采用事件驱动式的架构。
当你知道此类的应用程序皆为事件驱动式的架构时,你便可以进一步得知,在这样的架构下会有3种主要的角色。虽然也许还不清楚整个系统中,究竟会需要处理多少事件的类型,但对你而言,已经建立了对系统全貌最概观的认识。
虽然你还不清楚所有的细节,但诸如确切会有那些事件类型之类的资讯,在此刻还不重要─ ─不要忘了,我们采取的是由上而下的方式,要先摸清楚主建筑结构,至于壁纸的花色怎么处理,那是到了尾声时才会做的事。
探索架构的第一件事:找出系统如何初始化
有经验的程序员,对于时常被运用的架构都很熟悉。常常只需要瞧上几眼,就能明白一个系统所用的架构,自然就能够直接联想到其中会存在的角色,以及角色间的关系。然而,并不是每个系统所用的架构,都是大众所熟悉,或是一眼能够望穿的。这时候,你需要探索。目标同样要放在界定其中的角色,以及角色间的静态,动态关系。
不论某个系统所采用的架构是否为大部分人所熟知的,在试着探索一个系统的长相时,我们应该找出来几个答案,了解在它所用的架构下,下列这件事是如何被完成的:一,系统如何初始化,二,与这个系统相接的其他系统(或使用者)有那些,而相接的界面又是什么;三,系统如何反应各种事件,四,系统如何处理各种异常及错误。
系统如何初始化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为初始化是为了接下来的所有事物而做的准备。从初始化的方式,内容,能知道系统做了什么准备,对于系统会有什么行为展现,也就能得窥一二了。之所以要了解与系统相接的其他系统(或使用者),为的是要界定出系统的边界。其他的系统可能会提供输入给我们所探索的系统,也可能接收来自这系统的输出,了解这边界所在,才能确定系统的外观。
而系统所反应的事件类型,以及如何反应,基本上就代表着系统本身的主要行为模式。最后,我们必须了解系统处理异常及错误的方式,这同样也是系统的重要行为,但容易被忽略。之前,我们提到必须先具备一个系统的语言基础,才能够进一步加以阅读,而在本文中,我们的重点放在:要了解一个系统,最好是采取由上至下的方式。先试着捕捉系统架构性的观念,不要过早钻进细节,因为那通常对于你了解全貌,没有多大的帮助。
优质工具在手,读懂程序非难事
系统的复杂度往往超过人脑的负荷。阅读程序员的时候,你会需要更多工具提供协助。使用好的整合式开发环境( IDE )的或文字编辑器,就能提供最基本的帮助。
阅读程序员的动作,可以是很原始的,利用最简单的文字编辑器,逐一开启源代码,然后凭借着一己的组织能力,在不同的程序员间跳跃,拼凑出脑中想要构建的图像。 不过,系统的复杂度往往超过人脑的负荷。阅读程序员的时候,你会需要更多工具提供协助。使用好的整合式开发环境( IDE )的或文字编辑器,就能提供最基本的帮助。
善用文字编辑器或IDE中,加速解读程序员
许多文字编辑器提供了常见编程语言的语法及关键字标示功能。这对于阅读来说,绝对能够起很大的作用。有些文字编辑器(例如我常用的编辑器及偶而使用的记事本+ + ),甚至能够自动列出某个原始档中所有定义的函数清单,更允许你直接从清单中选择函数,直接跳跃到该函数的定义位置。这对于阅读程序员的人来说,就提供了极佳的便利性。
因为在阅读程序员时,最常做的事,就是随着程序中的某个控制流,将阅读的重心,从某个函数移至它所调用的另一个函数。所以对程序员来说,阅读程序员时最常做的事之一就是:找出某个函数位在那一个原始档里,接着找到该函数所在的位置。
好的的IDE能够提供的协助就更多了。有些能够自动呈现一些额外的资讯,最有用的莫过于函数的原型宣告了。例如,有些的IDE支援当游标停留在某函数名称上一段时间后,它会以提示的方式显示该函数的原型宣告。
对阅读程序员的人来说,在看到程序员中调用到某个函数时,可以直接利用这样的支援,立即取得和这个函数有关的原型资讯,马上就能知道调用该函数所传入的各个引数的意义,而不必等到将该函数的定义位置找出后,才能明白这件事。
grep
是一个基本而极为有用的工具
除了选用好的文字编辑器或的IDE 之外,还有一个基本,但却极为有用的工具,它就是grep
。熟悉的Unix/Linux系统的程序员对grep
这个程序多半都不陌生。 grep
最大的用途,在于它允许我们搜寻某个目录(包括递回进入所有子目录)中所有指定档案,是否有符合指定条件(常数字串或正规表示式)档案。
倘若有的话,则能帮你指出所在的位置。这在阅读程序员时的作用极大。当我们随着阅读的脚步,遇上了任何一个不认识,但自认为重要的类别,函数,资料结构定义或变数,我们就得找出它究竟位在这茫茫程序员海中的何处,才能将这个图块从未知变为已知。
grep之所以好用,就是在于当我们发现某个未知的事物时,可以轻易地利用它找出这个未知的事物究竟位在何方。此外,虽说grep按是Unix系统的标准公用程序之一,但是像视窗这样子的平台,也有各种类型的grep
命令。对于在视窗环境工作的程序员来说,可以自行选用觉得称手的工具。
gtags
可建立索引,让搜索更有效率
grep
虽然好用,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第一个缺点在于它并不会为所搜寻的源代码档案索引。每当你搜寻时,它都会逐一地找出所有的档案,并且读取其中的所有内容,过滤出满足指定条件的档案。当项目的源代码数量太大时,就会产生搜寻效率不高的问题。
第二个缺点是它只是一个单纯的文字档搜寻工具,本身并不会剖析源代码所对应的语言语法。当我们只想针对“函数”名称进行搜寻时,它有可能将注解中含有该名称的源代码,也一并找了出来。
针对grep
的缺点,打算阅读他人程序员的程序员,可以考虑使用像是gtags
这样子的工具。 gtags
是源代码的GNU全局标记系统,它不只搜寻文字层次,而且因为具备了各种语言的语法剖析器,所以在搜寻时,可以只针对和语言有关的元素,例如类别名称,函数名称等。
而且,它能针对源代码的内容进行索引,这意谓一旦建好索引之后,每次搜寻的动作,都毋需重新读取所有源代码的内容并逐一搜寻。只需要以现成的索引结构为基础,即可有效率的寻找关键段落。
gtags
提供了基于命令列的程序,让你指定源代码所在的目录执行建立索引的动作。它同时也提供程序让你得如同操作grep按一般,针对索引结构进行搜寻及检索。它提供了许多有用的检索方式,例如找出项目中定义某个资料结构的档案及定义所在的行号,或者是找出项目中所有引用某资料结构的档案,以及引用处的行号。
这么一来,你就可以轻易地针对阅读程序员时的需求予以检索。相较于grep
按所能提供的支援,gtags
这样的工具,简直是强大许多。
望文生义,进而推敲组件的作用
先建立系统的架构性认识,然后透过名称及命名惯例,就可以推测出各组件的作用。例如:当AOL的Winamp尝试着初始化一个插件时,它会调用这个结构中的初始化函数,以便让每个插件程序有机会初始化自己。当AOL的Winamp打算结束自己或结束某个插件的执行时,便会调用结束函数。
在阅读程序的细节之前,我们应先试着捕捉系统的运作情境。在采取由上至下的方式时,系统性的架构是最顶端的层次,而系统的运作情境,则是在它之下的另一个层次。
好的说明文件难求,拼凑故事的能力很重要
有些系统提供良善的说明文件,也许还利用UML的充分描述系统的运行情况。那么对于阅读者来说,从系统的分析及设计文件着手,便是快速了解系统运作情境的一个途径。
但是,并不是每个软件项目都伴随着良好的系统文件,而许多极具价值的开放源代码项目,也时常不具备此类的文件。对此,阅读者必须尝试自行捕捉,并适度地记录捕捉到的运作情境。
我喜欢将系统的运作情境,比拟成系统会上演的故事情节。在阅读细节性质的程序员前,先知道系统究竟会发生那些故事,是必备的基本功课。你可以利用熟悉或者自己发明的表示工具,描述你所找到的情境。甚至可以只利用简单的列表,直接将它们列出。只要能够达到记录的目的,对程序员阅读来说,都能够提供帮助。或者,你也可以利用基于UML中的类别图,合作图,循序图之类的表示方法,做出更详细的描述。 当你能够列出系统可能会有的情境,表示你对系统所具备的功能,以及在各种情况下的反应,都具备概括性的认识。以此为基础,便可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钻进细节处深入了解。
探索架构的第一步──找到程序的入口
在之前,我们在一个开发项目中,曾经需要将系统所得到的的MP3音讯档,放至iPod的这个极受欢迎的播放设备中。
虽然iPod的本身也可以做为可移动式的储存设备,但并不是单纯地将MP3播放档案放到中的iPod ,就可以让苹果的播放器认得这个档案,甚至能够加以播放。 这是因为苹果利用一个特殊的档案结构( iTunes的数据库) ,记录播放器中可供播放的乐曲,播放清单以及乐曲资讯(例如专辑名称,乐曲长度,演唱者等) 。为了了解并且试着重复使用既有的程序员,我们找到了一个AOL的Winamp的iPod的外挂程序(插件) 。
AOL的Winamp是个人电脑上极受欢迎的播放软件,而我们找到的外挂程序,能让的软件直接显示连接至电脑的的iPod中的歌曲资讯,并且允许的软件直接播放。
我们追踪与阅读这个外挂程序的思路及步骤如下,首先,我们要先了解外挂程序的系统架构。很明显的,大概浏览过源代码后,我们注意到它依循着AOL的Winamp为插件程序所制定的规范,也就是说,它是实现成的Windows上的DLL的,并且透过一个叫做winampGetMediaLibraryPlugin的DLL的函数,提供一个名为winampMediaLibraryPlugin的结构。 当我们不清楚系统的架构究竟为何时,我们会试着探索,而第一步,便是找到程序的入口。如何找到呢?这会依程序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别。 对一个本身就是可独立执行的程序来说,我们会找启动程序的主要函数,例如对的C/C++来说就是main()
函数,而对Java来说,便是静态方法main()
。在找到入口后,再逐一追踪,摸索出系统的架构。
但有时,我们阅读的程序如果是类库或函数库,本身并不具单一入口,此类的程序具有多重的入口──每个允许用户端程序调用的函数或类别,都是它可能的入口。
例如,对AOL的Winamp的 iPod的插件来说,它是一个动态链接库形式的函数库,所以当我们想了解它的架构时,必须要先找出它对外提供的函数,而对的Windows的DLL来说,对外提供的函数,皆会以dllexport这个关键字来修饰。所以,不论是利用grep按或gtags之类的工具,我们可以很快从源代码中,找到它只有一个DLL的函数(这对我们而言,真是一个好消息) ,而这个函数便是上述的winampGetMediaLibraryPlugin 。
系统多会采用相同的架构处理插件程序
如果经验不够的话,也许无法直接猜出这个函数的作用。 不过,如果你是个有经验的程序员,多半能从函数所回传的结构,猜出这个函数实际的用途。而事实上,当你已经知道它是一个插件程序时,就应该要明白,它可能采用的,就是许多系统都采用的相同架构处理插件程序。
当一个系统采用所谓插件形式的架构时,它通常不会知道它的插件究竟会怎么实现,实现什么功能。它只会规范插件程序需要满足某个特定界面。当系统初始化时,所有的插件都可以依循相同的方式,向系统注册,合法宣示自己的存在。
虽然系统并不确切知道插件会有什么行为展现,但是因为它制定了一个标准的界面,所以系统仍然可以预期每个插件能够处理的动作类型。这些动作具体上怎么执行,对系统来说并不重要。这也正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多态”观念。
随着实践经验,归纳常见的架构模式
我想表达的重点,是当你“涉世越深”之后,所接触的架构越多,就越能触类旁通。只需要瞧上几眼,就能明白系统所用的架构,自然就能够直接联想到其中可能存在的角色,以及角色间的关系。
像上述的插件程序手法,时常可以在许多允许“外挂”程序员的系统中看到。所以,有经验的阅读者,多半能够立即反应,知道像这样的系统的软件,应该是让每个插件程序,都写成DLL的函数库。
而每个插件的DLL的函数库中,都必须提供winampGetMediaLibraryPlugin()
这个函数 。如果你熟悉设计模式,你更会知道这是简单工厂方法这个设计模式的运用。 winampGetMediaLibraryPlugin()
所回传的winampMediaLibraryPlugin
结构,正好就描述了每个AOL的Winamp插件的实现内容。
善用名称可加速了解
利用gtags
这个工具,我们立即发现,这个插件它所定义的初始化,退出, PluginMessageProc
这三个名称,都是函数名称。这暗示在方法重载的作用下,它们都是在某些时间点,会由AOL的Winamp核心本体调用的函数。
名称及命名惯例是很重要的。看到 “初始化” ,我们会知道它的作用多半是进行初始化的动作,而“退出”大概就是结束时处理函数,而PluginMessageProc多半就是各种讯息的处理常式(过程通常是程序的简写,所以PluginMessagePro
c意指插件讯息程序)了。
“望文生义”很重要,我们看到函数的名称,就可以猜想到它所代表的作用,例如:当AOL的Winamp尝试着初始化一个插件时,它会调用这个结构中的初始化函数,以便让每个插件程序有机会初始化自己;当AOL的Winamp打算结束自己或结束某个插件的执行时,便会调用退出函数。当AOL的Winamp要和插件程序沟通时,它会发送各种不同的讯息至插件,而插件程序必须对此做出回应。
我们甚至不需要检查这几个函数的内容,就可以做出推测,而这样的假设,事实上也是正确的。
阅读的乐趣:透过程序员认识作者
即便每个人的写作模式多半受到他人的影响,程序通常还是会融合多种风格,而成为自己独有的特色,如果你知道作者程序设计的偏好,阅读他的程序就更得心应手。
阅读程序时,多半会采取由上而下,抽丝剥茧的方式。透过记录层层展开的树状结构,程序员可以逐步地建立起对系统的架构观,而且可以依照需要的粒度(粒度) ,决定展开的层次及精致程度。
建立架构观点的认识是最重要的事情。虽然这一系列的文章前提为“阅读他人的程序” ,但我们真正想做的工作,并不在于彻底地详读每一行程序员的细节,而是想要透过重点式的程序“摘读” ,达到对系统所需程度的了解。每个人在阅读程序员的动机不尽相同,需要了解的程度也就有深浅的分别。只有极为少数的情况下,你才会需要细读每一行程序。
阅读程序是新时代程序员必备的重要技能
本文至此已近尾声,回顾曾探讨的主题,我们首先研究了阅读程序的动机。尤其在开放源代码的风气如此之盛的情况下,妥善利用开放源代码所提供的资源,不仅能够更快学习到新的技术,同时在源代码版权合适时,还可以直接利用现成的程序,大幅地提高开发阶段的生产力。所以,阅读程序俨然成为了新时代程序员必备的重要技能之一。
接着,我们提到了阅读程序前的必要准备,包括了对编程语言,命名惯例的了解等等。在此之后,我们反覆提起了“由上而下”的阅读方向的重要性。 由上而下的阅读方式,是因为我们重视架构更胜于细节。从最外层的架构逐一向内探索,每往内探索一层,我们了解系统的粒度就增加了一个等级。当你识别出系统所用的架构时,便能够轻易了解在这个架构下会有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的动态及静态的关系。如此一来,许多资讯便不言可喻,毋需额外花费力气,便能够快速理解。
好的名称能够摘要性地指出实例的作用
追踪源代码时,固然可以用本来的方式,利用编辑器开启所需的档案,然后利用编辑器提供的机制阅读,但是倘若能够善用工具,阅读程序员的效率及品质都能大大提升。在本文中,我们介绍了一些工具,或许你还可以在坊间找到其他更有用的工具。
我在这一系列的文章中,实际带着大家阅读,追踪了一个名为ml_pod的开放源代码项目。它是一个AOL的Winamp的iPod的外挂程序。在追踪的过程中,我们试着印证这一系列文中所提到的观念及方法。我们采用逐渐开展的树状结构来记录追踪的过程,并借以建立起对系统的概观认识。
就源代码的阅读来说,之前的讨论涉及了工具面及技巧面。但还有一些主题不在这两个范畴之内,例如,善用名称赋予你的提示。名称做为隐喻(隐喻)的作用很大,好的名称能够摘要性地点出实体的作用,例如我们看到autoDetectIpod()
,自然而然能够想像它的作用在于自动(自动)侦测(检测)的iPod的存在。
我们在展开树状结构时,有时候需要预看一层,有时却不需要这么做,便可得到印证。程序员都会有惯用的名称以及组合名称的方法,倘若能够从名称上理解,便毋需钻进细节,可以省去相当多的时间。例如,当我们看到parseIpodDb ( )时,便可以轻易了解它是剖析(解析)的iPod的资料库( DB )的,因此便不需要立即钻进parseIpodDb ( )中查看底细。
尽管如此,能否理解程序命名的用意,和自身的经验以及是否了解原作者的文化背景,是息息相关的。
命名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产物。不同的程序员文化,就会衍生出不同的命名文化。当你自己的经验丰富,看过及接触过的程序员也多时,对于名称的感受及联想的能力自然会有不同。
这种感受和联想的能力,究竟应该如何精进,很难具体描述。就我个人的经验,多观察不同命名体系的差异,并且尝试归纳彼此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更快地提升对名称的感受及联想力。
转换立场,理解作者的思考方式
除了工具及技巧之外, “想要阅读程序,得先试着阅读写这个程序的程序员的心。 ”这句话说来十分抽象,或许也令人难以理解。
当你在阅读一段程序员时,或许可以试着转换自己的立场,从旁观者的角度转换成为写作者的心态,揣摩原作者的心理及处境。当你试着设身处地站在他的立场,透过他的思考方式来阅读,追踪他所写下的程序员,将会感觉更加流畅。
许多软件项目,都不是由一个程序员所独力完成。因此,在这样的项目中,便有可能呈现多种不同的风格。
许多项目会由架构师决定主体的架构及运作,有既定实施的命名惯例,及程序设计需要遵守方针。在多人开发的模式下,越是好的软件项目,越看不出某程序片段究竟是由谁所写下的。
不过,有些开放源代码的项目,往往又整合了其他开放源代码的项目。有的时候,也很难求风格的统一,便会出现混杂的情况。好比之前提到的ml_pod项目,因为程序中混合了不同的来源,而呈现风格不一致的情况。
我在阅读非自己所写的程序时,会观察原作者写作的习惯,借以对应到脑中所记忆的多种写作模型。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完几行程序,我会试着猜想原作者在写下这段程序时的心境。他写下这段程序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他会采取这样的写法?顺着原作者的思考理路阅读,自己的思考才能更贴近对方写作当时的想法。
当你短暂化身为原作者时,才能更轻易的理解他所写下的程序。 如果你能知道原作者的背景,程序设计时的偏好,阅读他的程序,就更能得心应手了。
从程序员着手认识作者独有的风格,进而见贤思齐
我在阅读别人写下的程序时,我会试着猜想,原作者究竟是属于那一种“流派”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模式,即便每个人的写作模式多半受到他人的影响─ ─不论是书籍的作者,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或一同参与项目的同侪,但每个程序员通常会融合多种风格,而成为自己独有的风格。
面向对象的基本教义派,总是会以他心中觉得最优雅的面向对象方式来撰写程序。而阅读惯用,善用设计模式的程序员所写下的程序时,不难推想出他会在各种常见的应用情境下,套用哪些模式。
有些时候,在阅读之初,你并不知道原作者的习性跟喜好,甚至你也不知道他的功力。但是,在阅读之后,你会慢慢地从一个程序员所写下的程序,开始认识他。
你或许会在阅读他人的程序时,发现令人拍案叫绝的技巧或设计。你也有可能在阅读的同时,发现原作者所留下的缺失或写作时的缺点,而暗自警惕于心。这也算是阅读他人程序时的一项乐趣。
当你从视阅读他人的程序为畏途,转变成为可以从中获取乐趣的时候,我想,你又进到了另一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