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人读书会第八期《故事知道怎么办》读书分享会
地点:八栋五楼社会工作实务工作室
时间:2019.10.25 中午12:45-14:50
特邀嘉宾:侯国凤老师
人员:肖鑫、解淇勋、黄子轩、赵俊兰、王可昕、古宇杭、孟琴玲、周静、郑媛、何莉、邬振海、姚甜、杨婕娱
王可昕介绍这本书的基本内容。
赵俊兰:我从小没怎么听过故事,跟姐姐一起长大。看了书以后,感觉自己的想像力不足。这本书上说的,出现的问题就像光一样,会引导我们去做得更好。
故事如风,来自远方,你心自知。世界上的故事可以彼此去传播的,只要往积极的方面去引导。
挑战性的行为,并不把行为的好坏去评估孩子本身的好坏。
解淇勋:1.在分享这本书之前,先说一下我对这本书的定位,它是苏珊关于治疗性故事的经验和心得。
先感谢杨姐姐给我推荐这本书。因为我平常关注的大多是一些社科类和哲学类的内容和书。对这些好像没有太在意,实际上我读完这本书才知道,这些我缺失的反而是我更需要去学习的。如果我没有读这本书可能会跟我的孩子讲一些大道理,所以这本书不仅是提供了一种治疗方法,更可能是提供一种生活方式。
2.我只读了一二部分和第五部分。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的概念里,讲故事就是讲故事,很有趣。读了之后,在功能方面,我对故事有了两个分类,第一种是滋养性故事,第二种是治疗性故事。
3.书的第一部分,先讲故事的内容大致分为童话故事,魔幻小说,大自然,三类,然后讲的是她与治疗型故事的一些经历。
4.第二部分的第一个章节,先讲在学习如何创作故事之前,需要注意的事项。除非是天生的讲述者,我们大部分人在想真正的做这些治疗性故事的工作,都需要认真的学习。我们需要理论学习,然后不断地尝试着讲故事。实际上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社工,无论是作为一个专业的社工,还是一个治疗型故事工作者,也是理论+实践,缺一不可。
5.关于创作前的准备工作,她指出我们要分析孩子的行为,书中非常详细,怎么去分析行为?通过生活背景和人际关系分析,我们还要评估成人对孩子的影响。如果我们想要治疗孩子的某个行为,一定要先进行仔细的分析。
6.第二部分的第二章,讲述了苏珊创作治疗性故事所采用的结构模式,当然这是她的建议。
故事分为由隐喻、情节、解决方案构成。书中有具体的做法。
7.无论是讲故事还是读故事,都是一种分享,而我们分享的故事从来源也可以分为3种,收集,修改,创作。这对我也有启发,我们现在有了很多新的事物出现,比如飞机、手机,电脑,高铁,我们的时代也要有我们的故事。
8.第五部分是对书的总结。年幼的孩子,可以向他们重复讲一个故事,可以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年长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复述故事,锻炼他们嗯注意力和记忆力。我们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学校的老师,都可以每天或在学校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讲故事,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不需要治疗,就讲一些滋养性的故事,需要治疗就讲治疗性的故事。
9.还有一些讲故事的注意事项,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禁忌,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情况,我们到一个地方讲故事的时候,要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跟一些孩子讲故事的事,可以提前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如果需要可以直接询问他们的父母。
10.回到书的第一部分,作者提到儿童有一种想象力,可以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像蝴蝶一样来回穿梭。而我们成年人也需要接受滋养,让故事滋养我们的想象力。
11.最后我想说我很羡慕苏珊的这种能力,这是努力之后的信手拈来,对于这本书,我也有一个明喻来表达,这本书像一本束口的大口袋,里面有无限的能量。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帮助我们解决一些事情,或者调整自己。所谓调整也就是让自己想起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也需要去享受故事。
我的问题是:讲述故事时,是要背还是读?
侯姐姐:我回应一下,我仿佛看到一个特别有爱的爸爸出现。
书中讲了,故事的作用有两个不同层面:一是滋养,爱的传递,不论什么形式;二是治疗,工作者的层面,治疗性的故事,编排就非常重要。用什么情节,什么样的情节是她可以认知、感受的,大致内容可以不变,象征性的内容可以根据孩子认知的能力去编排,比如把非洲的大妖怪变成中国的。素材都有了,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排,没有人比你更知道这个孩子。书中讲的恢复健康;达到平衡;身心的全方位的健康,这个跟我们社工强调的价值是一样的。
我之前做叙事治疗,讲的是每个人都在重写自己的故事,在重写这个故事的过程中疗愈自己。
这本书开阔了我在做治疗层面的视角,也可以用童话+引喻的故事去引导。
在这个过程中,故事的编、创,还是很需要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的。所以,无论哪一种方式,具体要看情况。
这里讲的治愈性故事,打开了我的另一个空间。我看到一个故事,父母不在,故事帮他变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孩子,最后去解救父母。我现在在做困境儿童,遇到很多父母不在的孩子。社工问该怎么办?书中强调不欺骗,达到平衡。我准备去尝试把这个故事用在这部分孩子身上。
把故事用在我女儿身上,我发现没有认真编撰的故事用在孩子身上很可怕。我用孙悟空的故事叫女儿起床,一开始很有效,第二次就失效了,因为她已经十岁了。一定是根据孩子的具体年龄和情况。
这本书还是很感谢婕娱,让我重新去看待故事,二是从专业上讲,治疗的空间更大了,以前只想着听案主的故事来让她疗愈。
杨姐姐:我回应一下。解淇勋应该是关注成效,考虑这个怎么落实,实际上无论是讲故事还是读故事,重要的都是和孩子的联结和传递爱。
古宇杭:一开始看了十页,觉得这本书没什么用。因为我妈从小给我讲故事,比如睡觉前的恐怖故事,所以我就觉得这本书没什么用。到第四、五章的时候,里面的技巧还是很有道理的,这本书主要是通过故事的隐愈,激发孩子的想像力。怎样讲出来会比较有效,道具怎么用。成效也要看个人,但应该还是有用的。现在的孩子,故事可以带来好的环境。作者的道具用得很好,把故事和现实串在一起,通过想像,给孩子美好的期待。因为现实没有童话。讲故事之前,一定要有信心。故事如风:她就像风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她就在我们身边。如果要做到像作者一样,我们要从自己的习惯开始。
邬振海:我没有看过这本书。我比较同意可昕的讲法,讲故事要有联想力,要像积极方面去引导的,应该是孩子可以想到的。大一,我们上过成长小组,读过一个绘本。我们当时绘本主流的含义是,小孩子要去珍惜书。我在札记里问过老师,如果我们要去宣传环保,是不是也可以用呢?所以,我认为故事是一个载体,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何莉:我一开始很不理解这本书的名字。可能我从小从来没有听过我妈妈讲过故事。我的第一本故事书还是我自己买的。我第一次从杨姐姐的课堂里知道故事治疗的概念。有些事对于孩子来说过于沉重了,故事可以给些希望和力量。
郑媛:我来参加读书会,不是为了这本书。听了大家说,感觉大家把书里的内容跟生活联系起来。我接下来也会去看看这本书,内容很有意思,我很有想去看的欲望。我发现很多故事可以让我看到自己,更多的认知自己。我觉得这种单纯的读书会真好。
姚甜:听大家讲完后,我有很强的兴趣想去看看这本书。我听了一下,如果想讲好一个故事,先要收集,整理创作。包容心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讲故事,又能联想到自己,但又不能让她有内疚感。这么有难度的事更让我有兴趣。
孟琴玲: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可以用故事去跟孩子建立关系的。讲故事,首先第一个特别重要的点,就是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比如,书中提到老师给孩子贴“不诚实”标签的例子。联系到我们社工,跟接纳这个点也很像的。针对行为编故事,首先正视、接纳,然后才能编。还有一个是隐喻,我刚开始以为是比喻。隐喻是将一个事物当作另一个事物,不是比喻,比喻是明喻。隐喻是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让孩子更加相信。第五部分讲的是讲故事的注意事项。要考虑当地的环境、文化。讲故事可能有治愈功能,但不是万能的。
黄子轩:我的定义是这是一本接地气的如何用故事教孩子的书。
核心观点:故事可以用于教学当中。我的一个弟弟,他妈妈教他3-2=1,2-1=1。他开始不明白,后来妈妈用故事给他讲,他很快就明白了。
我的一个想法,不知道对不对,其实可以通过联系孩子的生活进行编故事,提高他的适应性,并把收集的故事定期进行编撰,进行分享。
肖鑫:我看这本书,有些故事觉得很神奇,神奇到无法相信。比如,害怕上厕所的故事,星星女孩陪伴你去上厕所。我看了还是很怀疑。我小时候做了一个月的心理建设才敢一个人去上厕所。我当时觉得神奇,但是我没有信。后来,我想起有一次,我碰到一个困难,看到一个类似的故事,对我还是有作用的。故事可能能更柔和,更有利于接纳。
另外,故事有安稳自己情绪的作用。有一次一个训练营,孩子们已经非常饿了,一个个想冲出去。我的另一个伙伴,看着手机给孩子讲故事。结果他们真的安静了,第二天还想听。
故事治疗法,要长期,如果只是安稳性,应该比较容易。
周静:给孩子更多的时间,让孩子成为孩子。现在的孩子,接触大量的电子设备,他们会更快乐吗?在书中看到一个故事,换牙的故事。我就觉得这个家好有爱,就是我想要的样子。
侯老师:有性别的差异,男性会有怀疑。不一定有治愈性,润物细无声,不断的讲,给孩子一种信念,不停的输入,给孩子信心,让他们相信明天会更好。当然,要配合其他的部分。
杨姐姐:这次的故事只是一个轻松的开始,我们顺着这个思路,接下来学习一下叙事疗法,下一期的阅读书目是《叙事疗法实践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