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互联网已经杀成了红海,制造业智能制造却还寥寥无几,为什么BAT不去涉足智能制造?

您的问题非常切中要害,对于BAT巨头来说,其在固有的存量格局中已经竞争白热化,但却无法大军铺入制造业等传统行业中进行大幅度的信息化、数字化改造,我们在实际的业务中,和众多的制造业厂商、建筑工程业厂商、头部巨头等有一定的交流,分享于此希望有所帮助!

对于BAT厂商来说,由于其体量对应的盈利预期,其承载的行业必须是巨大的。以建筑行业为例,近年来整体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26万多亿,每年平均增速为5%,但净利润可能不足2%,其中便存在大量信息效率低下的细节,这种情况也适用于其他行业。此处要注意,我们此处说的同理,是指类似制造业等也是市场规模庞大,其中信息效率仍存在改善之处,但对于净利润率,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水平,还请您甄别。

紧接以上话题,即使存在以上的信息效率改善空间,但是BAT等互联网家巨头仍然需要面对行业逻辑的问题,这就与行业自身的高度学习成本相关。例如对目前可见的外卖、共享单车,相对来说信息化的开发更加偏向TO C,即决定购买、支付金钱、最终使用的角色同属于一个人,因此厂商只需要关注“人”的行为习惯和需求痛点,便能够对应具体的产品,定位于具体的场景、需求、功能和应用上。

但对于TO B的制造业、建筑业来说,其传统体系冗杂庞大,每一个阶段都存在大量细分的场景,但就我们看到的零部件、建筑物的设计阶段,其基于不同的场景需求和使用目的,便有不同的专业设计软件与之对应,例如制造业中的Catia,建筑业中的Revit、Bentley、Tekla等众多不同软件。而不同的软件所产生大量原始数据,又和行业场景应用息息相关,例如零部件一般出图于研发部,但会经计划部门打散分配到车间加工、外采等众多环节,而不同环节又涉及更深一层的专业属性;同理,建筑业中的设计阶段结束,其后的施工、运维等更涉及不同的领域工作,并且都有自成体系的一套范式。

如上提及的范式,因为涉及国泰民生的根本规则,因此只能互联网、信息化去迁就配合,而非从一开始就打破范式,重建规则,这也是从全局稳定出发考量,因此这其中就充满了大量的学习成本,对于BAT来说相对的投入周期、资源也就需要预备的更长、更大。

另外,目前整体社会算力基础资源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缺失,这也就是为何近来国家提出“东数西算”的全国算力布局,其目的就在于支持数字化时代中的算力缺失。例如在建筑业中,三维模型对应的场景越复杂,例如石油化工、钢结构等拥有大量细微构件、曲面结构的方案,其三维模型便会产生更大的三家面片数,这就是为何原始文件可能只有50-100M,但其转化入数字化会呈现1-2亿三角面片,其会占用大量的算力予以支持。

因此,在数据量越来越庞大的今天,云计算支撑下的相关数字化系统底层功能模块,便成为一家厂商是否能够更好服务相关业务场景的重要需求,这也就是为何我们大象云一直专研云计算,并将云算力投入三维数据引擎,以更好支持建筑工程、制造工业类客户数字化系统的重要原因。

综上,我们认为BAT进入传统行业予以数字化转型升级业务是大趋势,但面对的学习成本、前期投入、宏观算力不足都暂时性制约了相关的进度,但未来云计算支撑的各类底层模块将是发展的重要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人问】互联网已经杀成了红海,制造业智能制造却还寥寥无几,为什么BAT不去涉足智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