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年老字号“王源吉”重返南长街

今年是江苏省现存仍在经营的最年长老字号“王源吉”冶坊创立360周年。日前,“王源吉”决定重返品牌诞生及重要发展地——南长街, “苏锅”非遗文化及销售旗舰店将于11月24日亮相,这也标志着“王源吉”将开启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新征程。

    明朝中后叶,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牙。在无锡南门头上,有一家冶坊专事铁锅制造。至顺治十八年(1661),冶坊正式定名为“吴永昌冶坊”。传至吴家的第八代吴宏三时出现了意外,清道光十七年(1837),冶坊陷入资金断链危机。

    而在无锡北门外的北大街,有家商店名叫“王源聚冶坊”,除了自身产品外,还常年专卖吴永昌冶坊的铁锅,生意不错。该店老板为王氏三兄弟,与吴家世交,获知吴宏三的困境后,决定投资吴永昌冶坊,后共同商定将其冶坊更名为“王源吉”。“王源”取自自家店号,“吉”是将口天“吴”的一捺抽去后倒写而成,意在表示冶坊源自吴氏,老字号的创始年份则定为顺治十八年(1661)。

    “王源吉”更名伊始,冶坊就获清廷部贴,成为江南最早的大炉(官炉),牌号获清廷江南商务总局保护,凡食锅出售,皆盖有“王源吉”红字戳记,沿用至今,为用户所信赖。

    货真价实、质量上乘的“王源吉”铁锅深受市场青睐。于是,有湖北、广东等地的铁锅,冒盖“王源吉”牌号红字戳记,贩运到江南各地混售。“王源吉”不得不向官府起诉。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由江南商务总局出具,4位一品、二品、三品官员联合署名的告示张贴在各地卖锅处——“倘有奸商以伪货假冒该坊牌号出售渔利,一经该职查知,许即扭送就近地方官严究,不稍宽贷”。这是有史以来冶坊业界唯一可见的品牌保护令,堪称“中国冶铸造业知识产权保护第一案例”。

    20世纪初,国内铸锅业形成“苏锅”“津锅”“粤锅”三足鼎立之势,业界公认“王源吉”是苏锅的发源地。从1945年至1950年,先后有“曹三房”(明代创办)等8家冶坊并入“王源吉”。此后,小作坊公私合营,改名为“无锡锅厂”,并迁至伯渎港祝大椿故居中生产,拥有7只炉子,年产百余个品种130多万只铁锅,行销26个省、市、自治区,年利润最高时达129万元,超过当时的明星企业——国棉一厂。江苏省两次发布铁锅标准,均以“王源吉”企业标准为蓝本。到1985年,“王源吉”年产可达1.5万吨铸锅能力,成为全国最大的铸锅厂。

    进入新世纪,南长街一带无法再进行冶炼生产。工厂只能退城进园,同时转制,由“王源吉”品牌创立人王氏的后人买下,并恢复老名号——王源吉冶坊。由于不符合本地的产业导向,仍以古法工艺为傲的王源吉冶坊只能到外地建厂生产,在锡城建立销售总部。“王源吉”的电子商务做得风生水起,尤其去年疫情期间,海外订单大幅增长,用传承300年工艺生产的铁锅更是供不应求。

    目前,国内仍在经营而创立时间最早的老字号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1年“王源吉”和1663年的剪刀老字号“张小泉”,超过150年的还有“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这些老字号中,只有“王源吉”仍有品牌创立人的后代在进行传承。

    “王源吉”一直对南门头上念念不忘,品牌传承人、冶坊法人代表王青青表示:“‘王源吉’的根在南长街,重返南长街是上一代传承人、我和未来一代传承人共同的愿望。从明朝中期至上世纪80年代,南长街上诞生了一批在国内有相当知名的品牌,涉及冶炼、造船、缫丝、纺织、建材、机械等行业。重返南长街除了怀旧,更为传承,要让更多的本地年轻人和外地游客知道老街曾是无锡工商业的缩影。”

    据了解,此次在南长街设立的“王源吉”旗舰店采用文商旅融合模式,既是“苏锅”工艺非遗文化展示馆,也是“王源吉”全系列产品销售总部。王源吉冶坊将公开展示世代流传下来的铁锅青铜模板和一系列原始资料。

你可能感兴趣的:(360年老字号“王源吉”重返南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