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8】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百万英镑》

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088天。


今天分享马克·吐温的一部特别著名的讽刺小说《百万英镑》。

这是他在1893年发表的小说,曾经入选过中学语文课本,还被改编成了电影,成为了荧屏上的经典。

其实,《百万英镑》也是作为第一批译制电影传入中国的。那个时候里面出现的西餐、水晶灯,对好多中国人来说都是稀罕玩意儿。有人就是看了这个电影,就心心念念的想吃一顿正经的西餐。

想了解《百万英镑》的创作背景,需要清楚当时的社会情况。那个时候,英国是世界强国,经济实力远超其他国家,堪称是“一代霸主”。但是,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人们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有钱人越来越有钱,就像电影《西虹市首富》一样,越花钱越多,但是穷人也越来越穷,一日三餐都解决不了。

拜金主义的盛行让人们陷入了“金钱万能”的怪圈。大家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拥有一切。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吐温写出了《百万英镑》这部良心的杰作。

《百万英镑》当中亨利的遭遇,恰恰是马克·吐温自己的真实写照。马克·吐温曾是弗吉尼亚城中的一名记者,这座城市盛产黄金,白银。在“淘金热”下,马克·吐温也未能免俗,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买了白银矿山的股票。

刚开始,马克·吐温运气很好,投资的股票都在上涨,他赚了一大笔钱。于是他也选择提前“退休”,来到旧金山,过起了奢华的生活。但是突然有一天,市场对白银股票的狂热消失了。股价飞流直下,马克·吐温就和《百万英镑》中的亨利一样,身无分文,甚至接近破产。

最后,迫于生计,马克·吐温被迫继续工作,这才有了《百万英镑》这部文学作品的诞生。破产再次成就了一代文豪,也算是非常传奇的故事了。《百万英镑》流传至今有100周年的历史了,但它的魅力却从未衰减。

开篇的部分,我们就能看到马克·吐温最擅长的夸张与讽刺,一对富豪兄弟以一种打赌娱乐的方式,将一张百万英镑的钞票拿了出来。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花钱,而是想把这张大额的钞票流到市场上去。仅仅是想要检验,这张钞票是代表着财富,还是一张没有用的废纸。

流浪汉亨利就成了两个富豪打赌的工具,将好好的一个人视为工具,足以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人性的漠视。富豪赌的内容其实也非常地残忍。他们赌的是亨利能不能活下去。对于一个流浪汉来说,你给他一口吃的,他就能活。可富豪们偏偏没有。他们给了亨利一张根本花不出去的钱。

这就相当于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给马上要渴死的人一个青花瓷古董。就算这个古董值一个亿,那也是一点用都没有。在富豪面前,人命实在是太轻贱了。流浪汉亨利即使死了,他们也不会有任何的怜悯,或许是负罪感。

他们看似是在帮助亨利,实际上也只是站在社会的制高点来嘲笑或玩弄底层那些穷苦的可怜人。他们本可以用这一百万英镑,去救出无数个濒临饿死,走投无路的人。可他们却用它来玩了一个荒诞无比的游戏。

这本身是一种非常夸张的黑色幽默,也直观地展现了,当时上层社会的腐朽与丑态。另外,马克·吐温的讽刺也不止是针对上层,他对全社会,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贫民百姓,都进行了全方位无死角的讽刺。

当亨利没有拿出百万英镑,以一个普通流浪汉的身份进入服装店的时候,立刻感受到了服装店员们的鄙视。无论亨利问什么,店员们都一声不吭,只是让亨利干等,等到店员们把手头的事忙完,才很勉强地从一堆别人不肯要的衣服里,取了最蹩脚的一套拿给亨利。

从这儿就能看出,即便大家都是穷人,也会按照拥有的财富,严格地划分等级。上层贵族鄙视普通打工仔,打工仔们又鄙视流浪汉。这鄙视链清晰明了,可是当服装店店员和店主见到大票子的时候,亨利的位置立刻变得高高在上,店员们的面部表情也立刻丰富了起来。

这是书中最妙的一处讽刺。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里面有折纹,还有细纹,还有螺旋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扔了一块砖的地方那个样子,然后,当他向那张钞票漂了一眼的时候,这个笑容马上就牢牢凝固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恰像你看到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这两副面孔前后对比,活脱脱地展现了一幅庸俗、市井,视金钱为一切的世俗画卷。对待主角亨利,马克·吐温更是毫不吝啬地进行了嘲讽。在拥有百万英镑之后,亨利的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的人性也潜移默化地跟着改变了。

去餐馆,亨利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只要我高兴,无论要吃什么东西,随时来吃,继续赊账,无论多久都行。不出一星期,他的口气就变成了,我把一切需要的讲究的东西,和各种奢侈品都置备齐全,并搬到了一家不收普通客人的豪华旅馆。

之后又描述自己“已成为全世界大都会的有名人物之一”。随便拿起一张报纸,都能发现里面有一两处提到自己是,“随身携带百万英镑钞票的角色”。

亨利拥有百万英镑时间越长,他就越来越认不清自己。由一个“有清白的名声”的“诚实”的人,堕落成了一个骗商人,骗朋友,骗爱人,骗自己的投机取巧的大骗子。

穷人们对于亨利近乎病态的追逐,本质上还是对于金钱的无限崇拜。他们对亨利毕恭毕敬,即使亨利一分钱不花,也要好酒好肉地招待他。无非是因为亨利怀揣着那张百万英镑的钞票。钞票无形中给了亨利一个所谓的尊贵的社会地位。

穷人们吹捧金钱,崇拜富豪,自然将自己的各种好东西都交给了亨利。但是他们又得到了什么呢,什么都没有。这也使得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只认钱不认人的价值观,形成了更加畸形的社会。

这绝对不止是写在书里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也能找到原型。我们不妨回忆一下,有的时候,社会中很多人会不会也把一个富豪随口说的一句话,一个富二代随意在朋友圈里发的动态视作金科玉律呢。他们说的一定就是对的吗。

这表面看似滑稽的故事,也恰恰反映了现实。核心却是对于资本操控人性,资本败坏道德的深刻剖析。这不得不让我们警醒反思。

总的来说,《百万英镑》看似是个简单的故事,实则蕴含着一个大道理。那就是“金钱万能”,是一种无形而强固的社会心理,很难消除,根深蒂固。克服拜金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许就是这部作品留给我们最大的思考。

其实“钱”作为等价交换物本身是没有对错的,但作为使用者的我们,不管怎样爱钱,都不能丢掉做人最基本的诚实的本性。不管怎样爱钱,都不能抛弃道德良知。不管怎样爱钱,都不能伤害别人,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来获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1088】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百万英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