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择一事,终一生

1.

1901年,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辛亥革命后,随父母回国,进入清华学校,他学业优秀,兴趣广泛。

后来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闲暇之余到图书馆看书,把著名古建筑一个个默画下来。获得学士学位后,1928年回国。

2.

当时日本人断言:中国大地上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构建筑了,要看唐代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奈良去。

这番话刺激到了梁思成,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大国,拥有着如此丰富的遗产,而当时国内却少有学者从事相关研究,为填补这块学术空白,他下定决心:中国人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建筑史。

凭着这股自尊心,梁思成带领营造学社成员投入到研究,即使在条件困苦,他仍坚持外出调查,先是坐8、9个小时的汽车,还背着几十斤中的仪器与用品,在步行数十里才能到达。

尽管如此,梁思成对测绘工作坚持一丝不苟,先后踏遍华北多个地区。

直到1937年,梁思成偶然间看到一张唐代的壁画,上面绘制了五台山全景,其中有一座名为“大佛光寺”的建筑,风格与唐代一样,梁思成便带领学社成员长途跋涉,到达五台,果然,发现了佛光寺,这个发现让梁思成欣喜若狂,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

在欣喜若狂的背后,是无数个不眠的夜晚。

3.

在一个动乱的时代,生存已是困难,何况学术工作?

1937年,梁思成先后迁往云南昆明与四川李庄,学社没有经费,林徽因身患肺病,卧床不起,梁思成自己也得了脊椎病,而面对美国多所学校与机构邀请,面对良好的医疗条件与生活条件,梁思成谢绝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

这是中国文人的气节。


图片发自APP



4.

尽管条件艰苦,梁思成与仍带领学社成员,在两年的时间里,先后去了50余座城市,调查建筑、崖墓、汉阙、石刻等古迹800余处。

在有了充足的准备下,1942年初,梁思成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因为脊椎软骨硬化,不得不穿着贴马甲工作,而林徽因肺病愈来愈重,日日咳血,任然协助着梁思成工作。

在患难中,他们彼此是担忧,也是欣慰,像是软肋,又是铠甲。

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评价道:“二战”中,我们在中国的西部重逢,他们都已成了半残的病人,但仍不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当时林徽因身患肺结核,梁思成则因青年时代的一次车祸的后遗症而导致脊椎受伤。然而,无论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无损他们对自己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


图片发自App


5.

1944年美国盟军将对日本在中国的侵略区进行轰炸,司令部特地请教梁思成,该避开那些古建,梁思成当即交了画有红圈的图纸,随后,梁思成有建议有两个地方不要轰炸,但这两个地方不在中国,美军问是哪里?梁思成说是日本的京都和奈良。美军不解,梁思成说:“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想到国人的苦难,我是恨不得炸日本人,然而,一种职业与历史责任感,让我冷静下来,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像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强而不欺,威而不霸。在梁思成眼里,文明都是值得尊重的


6.

1946年美国耶鲁大学请梁思成去讲学,这一次他接受了。梁思成带着完成的《中国建筑史》的书稿和图片,讲中华文化的瑰宝自豪的展示在国际面前,为此,美国普斯顿大学赠授梁思成名誉文学博士的学位。

6.

梁思成带领学社成员先后调查了137个县市、1823座古建、测绘106组古建、测绘图共1898张。

梁思成说:“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生不许他侵入。”

建国后,由于城市规划,需要拆除需要拆除北京城墙等古迹,梁思成极力周旋,并提出方案,然而终究没有被采纳。

梁思成是普通人,在动荡的年代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自己认为珍贵的东西,尽管步步艰难,但他们没有被生活所压倒,他们执着,如果没有他们的执着,可能有很多建筑都会消失在历史上。

公众号:伏案笔记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梁思成:择一事,终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