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没有参加第十一届蓝桥杯,这是在官网上找到的历年真题,按年份倒序刷吧。
我会以Python语言的角度去分析题目的考点。
本题考察的点是Python字符串处理函数中的count()函数,具体用处是统计字符串中出现子串的次数。
我们把题目要求的 2 当作子串,统计从 1 到 2020 这些字符串中出现子串 2 的次数即可。
res = 0
for num in range(1, 2021):
res += str(num).count('2')
print(res)
# 输出624
另外,我觉得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本题考的是 2 的个数,但是如果题目换成 0门牌 的个数,那就不能简单地遍历了。因为像 1 号住户的门牌,实质上制作的时候,应该制作成 0001 ,有3个 0门牌。
所以这里隐藏了第二个考察点,就是字符串对齐操作和字符串补齐操作,具体来说,就是我们要把每一个字符串都用 0 填充到 4 位数全满,且原字符串需要右对齐。
对齐操作中,使用 > 表示右对齐,使用 < 表示左对齐,使用 ^ 表示居中对齐。
在对齐符号右边,可以写上对齐的范围(也可以不写),也就是目标字符串的长度,如 > 8 就是以8为范围向右对齐。
在对齐符号左边,可以写上填充字符串的内容(也可以不写),如 0 > 8 ,我们会用 0 去填充字符串中空余的部分。
利用上述两点,可以让 1, 11, 111 这样不足四位的数字也能以四位数的形式展现出来,方便统计 0 的个数。
res = 0
for num in range(1, 2021):
res += format(num, '0>4').count('2')
print(res)
# 同样输出624
本题考察的点有两个,一个是如何按题目的意思去横向、纵向、斜向搜索2020,另一个是考察Python读取文件的操作。
由于是填空题,所以我也没有想什么优化的算法,就是简单的暴力搜索,写三个嵌套循环分别模拟三种搜索方式即可。
然后就是Python文件读取,我没什么比赛经验,但还是觉得涉及文件读取的题比较稀奇吧。
这部分知识也学过,大概注意几个点,打开文件后要记得关闭文件,如果不想这么麻烦的话就用with语句去控制文件的打开;然后就是读取文件数据的函数有好几个,我们应该根据题意去挑选合适的函数去读数据。
nums = []
res = 0
# 打开文件
with open('2020.txt') as f:
for line in f.readlines():
nums.append(line.split())
r, c = len(nums), len(nums[0])
# 搜横着的2020
for i in range(r):
for j in range(c - 3):
if nums[i][j] == '2' and nums[i][j+1] == '0' and nums[i][j+2] == '2' and nums[i][j+3] == '0':
res += 1
# 搜竖着的2020
for i in range(r - 3):
for j in range(c):
if nums[i][j] == '2' and nums[i+1][j] == '0' and nums[i+2][j] == '2' and nums[i+3][j] == '0':
res += 1
# 搜斜着的2020
for i in range(r-3):
for j in range(c-3):
if nums[i][j] == '2' and nums[i+1][j+1] == '0' and nums[i+2][j+2] == '2' and nums[i+3][j+3] == '0':
res += 1
print(res)
这里因为没有2020.txt文件,所以我自己在本地随便写了一个规模小的同名文件测试,至少我那个小规模的用例是通过了的。
三次模拟时,要注意每一次的边界不同,切忌越界!仔细就行
本题的考察点是Python如何处理日期和遍历日期,这是两个问题,但可以用同一个模块来解决,那就是Python自带的datetime模块。
通过datetime模块可以快速定位起始日期和结束日期,求出两个日期之间的天数,然后利用timedelta去遍历起止日期之间的每一天,这一部分我看成是在遍历日期;然后在遍历每一天的过程中,需要判断这一天是否为周一或月初,这一部分我看成是在处理日期。
import datetime
res = 0
start = datetime.date(year=2000, month=1, day=1)
stop = datetime.date(year=2020, month=10, day=1)
for i in range((stop - start).days + 1):
d = start + datetime.timedelta(days=i)
res += 2 if d.day == 1 or d.isoweekday() == 1 else 1
print(res)
这里start和stop两个date类型的变量相减,结果是一个timedelta类型的值,这个timedelta的days属性表示起止日期间的天数,遍历天数再加到起始日期上即可达到遍历的效果。
另外还需要注意一个易混淆的点,就是判断date属于周几的函数有两个,一个isweekday()函数,另一个是此处用到的isoweekday()函数,两者的差别是,前者返回的结果用 0 ~ 6表示周一到周日,后者则是用 1 ~ 7来表示,个人觉得后者在使用上相对更人性化一点,所以选用了后者,其实没啥大的区别。
博主对这种什么螺旋矩阵和蛇形填数的题非常不在行,基本算是不会解这类题。本题我是硬找规律解出来的。方法看看就好。
首先,题目的目标不难看出,是想求主对角线上的一个数,我们以要求的数为原点,向左下和右上延申,画一条斜线。假设要求的是第3行第3列的值,那我们就观察图中标出的这一部分(类似副对角线),画出来的这条线暂且称之为“目标线”吧。
人坐着向左扭头45度,可以看到一个等腰三角形,从上到下每一层的元素个数分别是1,2,3,。。。
可以发现,我们要求第 i 行第 i 列的值,那么在“目标线”之上三角形的行数是 2 * i - 2,比如要求第3行第3列的值,那么在它之上的三角形有2 * 3 - 2 = 4行,共计 1+2+3+4=10个数.
知道上方三角形有10个数,那么“目标线”元素就是从11开始排序的。观察图片可以发现,确实“目标线”是从11开始排序的。且由于蛇形的特点,不管题目要求第几行第几列的值,“目标线”元素都是从左下开始向右上递增。
根据 第 i 行第 i 列可以得出,“目标线”的元素个数是 2 * i - 1,因此我们就知道了“目标线”上的元素从11开始遍历到 15 ,取11和15的中间数就是答案。
同样的套路应该到第20行第20列
up = 0
for i in range(1, 39):
up += i
print(up)
# 输出741
print(up + 20)
# 输出761
这里输出741是“目标线”上方三角形中的元素总数, + 20是因为“目标线”的元素数为 2 * 20 -1 = 39,那么“目标线”元素就是 741 + 1 ~ 741 + 39,取中间数 741 + 20 = 761即是答案!
本题考察的是冒泡排序的知识,需要对冒泡排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根据我自己的思路,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冒泡排序中有两种动作或者说行为,一种是元素的“比较”,另一种是元素的“交换”;比较是不可避免一定会发生的,但是交换有可能发现也有可能不发生,本题需要聚焦的是“交换”。
第二点需要知道的是,对于长度为 n 的序列,第1轮遍历要进行 n-1 次比较,同时最多也会进行 n-1 次交换(因为交换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嘛,先比较了才可能交换嘛),第2轮遍历要进行 n-2 次比较。。。第 n-1 轮要进行 1 次比较。
也就是说,长度为 n 的序列,冒泡排序需要进行 n-1 轮遍历,总共进行 n * (n - 1) // 2 次比较,最多也会发生这个多次交换。(顺带一提,取到最多交换次数的情况是序列全逆序,如 321、DCBA这样的序列)
明确了最大交换次数,那么就得到了最短可能进行100次交换的序列长度。
for l in range(1, 100):
n += l
if n >= 100:
print(l, n)
# 输出 14 和 105
break
l += 1
# 此时 l 为 15
这段代码告诉我们什么呢?
那就是一个长度为15的序列,全逆序情况下进行冒泡排序会进行105次交换,就是这个样子:
['O', 'N', 'M', 'L', 'K', 'J', 'I', 'H', 'G', 'F', 'E', 'D', 'C', 'B', 'A']
那么现在多了5次,我们要对这个数组进行一些改动。
观察数组,我们想把 A 排到正确的位置需要14次交换,那是因为 A的前面有14个比A大的字母;我们想把 M 排到正确的位置需要进行2次交换,因为 M 前面有2个比 M 大的字母。
所以,改动的方法就呼之欲出了,我们只要让某个字母前面比它大的字母数比原来少 5 个,那把这个字母排到正确位置的交换数就会少 5 次,正好凑到100次。
以 A 为例,我们把 A 向前移动 5 位,移动到 G 和 F 之间:
['O', 'N', 'M', 'L', 'K', 'J', 'I', 'H', 'G', 'A', 'F', 'E', 'D', 'C', 'B']
此时会发现,A前面比A大的字母少了5个,只有9个了,而其他所有字母的交换数都不变,这样就实现了100次交换。
同理,B向前移动5位、C向前移动5位。。。都可以达到相同的交换数,也就是有很多相同长度的解。再看题目条件,长度相同的多个解输出字典序最小的那个。
这里也不难发现,如果采用移动 J 以后字母的方案,那么序列的首字母永远都是 O 。但是如果向前移动 J ,J的新位置则正好是序列首字母,此时字典序变小。因此,确定需要向前移动5位的字母是 J 。
答案就是:
['J', 'O', 'N', 'M', 'L', 'K', 'I', 'H', 'G', 'F', 'E', 'D', 'C', 'B', 'A']
顺便验算一下这个序列冒泡的交换次数是不是100,就当是复习冒泡排序了:
def bubblesort(s):
b = len(s)-1
res = 0
while b >= 1:
for i in range(b):
if s[i] > s[i+1]:
s[i], s[i+1] = s[i+1], s[i]
res += 1
b -= 1
print(res)
bubblesort(['J', 'O', 'N', 'M', 'L', 'K', 'I', 'H', 'G', 'F', 'E', 'D', 'C', 'B', 'A'])
# 输出 100
本题考察的点有两个,一个是审题,或者说做题的经验吧,另一个就是Python小数点四舍五入的方法。
首先第一个审题问题,按照一般正常的逻辑,大于等于85的属于优秀,记到优秀数中;大于等于60的属于合格,记到合格数中去,你只能有一个成绩,要么就是优秀,要么就是合格,要么就是不合格。
由于有这三档成绩,而题目求的是优秀和合格两档的百分比,所以这两档的和应该小于等于100%。但是一看样例输出,71%和43%???这一求和都大于100%了,难道是题目出错了?
题目当然不会出错,之所以会出现这种“BUG”,是因为本题将大于等于85的人,既记到优秀数中,也同时记到合格数中,而大于等于60的人,只记到合格数中。这一点如果不仔细看样例输出,可能都察觉不到。
Python小数点四舍五入可以用round()函数,因为我们要输出整数百分比,所以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即可。
Python将小数按百分比格式输出可以用format进行格式化处理,只输出百分比的整数部分,所以{:.0%}即可
n = int(input())
scores = [int(input()) for _ in range(n)]
a, b = 0, 0
for i in range(n):
if scores[i] >= 60:
b += 1
if scores[i] >= 85:
a += 1
print('{:.0%}'.format(round(b / n, 2)))
print('{:.0%}'.format(round(a / n, 2)))
本题考察的点有两个,一个是Python计数器类Counter的使用,另一个是Python排序和lambda表达式的使用。
由于题目求的是元素在序列中出现的次数,所以很自然地想到使用Python自带地itertools模块中的Counter类。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Counter
s = input()
c = Counter(s)
res = c.most_common()
print(res)
# 输出 [('o', 6), ('l', 4), ('n', 4), ('g', 4), ('i', 1), ('s', 1), ('t', 1)]
这段代码看似完美地解决了问题,我们只要取res的第一项就能得到答案,但是如果测试用例有两个以上的字母出现相同次数,且这个次数就是最大次数,那么就会出问题,比如下面这个用例,b 和 a都出现了2次。
'bbaac'
# 输出 [('b', 2), ('a', 2), ('c', 1)]
按照题目的要求,这种情况应该输出字典序较小的 a,但是却将 b 排在了第一个,所以我们还要对res进行排序。
排序的标准是,先对出现次数(元组的第二维)进行降序排序,再对元素的字典序(元组的第一维)进行升序排序。
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sort() 搭配 lambda表达式: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Counter
s = input() # 输入 bbaac
c = Counter(s)
res = c.most_common()
# 排序是这一步
res.sort(key=lambda x: (-x[1], x[0]))
print(res[0][0])
print(res[0][1])
# 输出
# a
# 2
至此才是本题较为健壮的解法。
本题考察的点有两个,一个是经典的动态规划,另一个是本题设置的额外条件。
我们暂且不看左右移动的次数限制。只关注DP的部分。
状态定义:dp[i][j] 定义为到达 nums[i][j] 时的最大总和
状态转移方程:dp[i][j] = max(dp[i-1][j-1], dp[i-1][i])
因为每一个位置的数字,只可能从上一层左侧的数字向右下移动得到,或者从上一层右侧的数字向左下移动得到。
另外,要注意,这个状态转移方程是一个通式,当 j = 0 时,上一层不存在左侧的数组,因此只能从上一层右侧的数字移动得来,同理,当 j = i 时,只能从上一层左侧数字移动得来
边界条件:dp[0][0] 位置的最大和即为nums[0][0]本身。
另外,由于dp[i][j]只和之前的dp和当前的nums有关,所以我们可以在原数组 nums 上进行DP,不需要使用额外空间。
n = int(input())
nums = [list(map(int, input().split())) for _ in range(n)]
for i in range(1, len(nums)):
for j in range(len(nums[i])):
if j == 0:
nums[i][j] += nums[i-1][j]
elif j == i:
nums[i][j] += nums[i-1][j-1]
else:
nums[i][j] += max(nums[i-1][j-1], nums[i-1][j])
剩下的就是题目给出的左右移动次数限制,一开始会觉得可能需要维护一个二维DP,考虑左右次数差进行DP。但仔细一想其实没那么复杂。
当三角形的层数是奇数时,满足题目条件的目的地一定是最后一行的正中间。
当三角形的层数是偶数时,满足题目条件的目的地一定是最后一行中间两个数中较大的那个。
想要到达其他位置,都会不满足左右移动次数差不超过1的条件。
n = int(input())
nums = [list(map(int, input().split())) for _ in range(n)]
for i in range(1, len(nums)):
for j in range(len(nums[i])):
if j == 0:
nums[i][j] += nums[i-1][j]
elif j == i:
nums[i][j] += nums[i-1][j-1]
else:
nums[i][j] += max(nums[i-1][j-1], nums[i-1][j])
print(max(nums[-1][n // 2 - 1], nums[-1][n // 2]) if n % 2 == 0 else nums[-1][n // 2])
本题考察的是数学问题,包含一些动态规划的思想,还考验Python集合与元组的使用。
首先从规模最小的子问题开始观察,当 N == 1时,只有一条直线,那么dp[0] = 2 是固定的。
在观察 N == 2时,有两条直线,随者这两条直线之间关系的不同,dp值也会产生不同。
我们知道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就这三种,博主个人这类知识停留在初高中),分别是重合、平行和相交;而且,只要知道两条直线的斜率 a 和截距 b ,就可以明确他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那么再回头看 dp[1]:
当两条直线重合时 dp[1] = dp[0]
当两条直线平行时 dp[1] = dp[0] + 1, 此时直线的交点数为 0
当两条直线相交时 dp[1] = dp[0] + 2, 此时直线的交点数为 1
从直观的角度看,感觉切片的空间数是不是和直线交点数有关系呢???暂且先这样猜测。
那么,现在以 dp[i]为例,当我们的空间中已经有 i -1条直线,现在准备往空间中加入第 i 条直线。
可以发现:
1)重合,当新加入的直线 i 与原本空间中存在的 i-1 条直线中的某一条重合时,相当于没有加入新的直线,所以dp[i] = dp[i-1]
2)平行,当新加入的直线 i 与原本空间中存在的 i-1 直线中的一些直线平行时,直线 i 和 这些平行的直线没有产生新的交点,交点数不变。
3)相交,当新加入的直线 i 与原本空间中存在的 i-1 直线中的一些直线相交时,每和一条直线相交,则会使交点数 +1。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大致的状态转移方程:
当直线 i 与 直线 1~i-1 中的任意一条重合时:
dp[i] = dp[i-1]
当直线 i 与 直线 1~i-1 中的任意一条都不重合时:
dp[i] = dp[i-1] + 直线 i 与 直线1~i-1之间产生的交点数 + 1
同时,解题过程中,需要维护一个存放交点的集合!
就拿样例输入来说,(1,1)(2,2)(3,3)这三条直线两两相交,但是最终只会有 1 个交点,因为三条直线相交在同一点上,所以我们需要对每两条直线可能产生的交点进行去重。
n = int(input())
lines = []
for _ in range(n):
a, b = list(map(int, input().split()))
lines.append((a, b))
dp = [2 for _ in range(n)]
for i in range(1, n):
pot = 0
pots = set()
for j in range(i):
# 重合
if lines[i][0] == lines[j][0] and lines[i][1] == lines[j][1]:
pot = -1
break
# 平行不重合
elif lines[i][0] == lines[j][0] and lines[i][1] != lines[j][1]:
continue
# 相交
elif lines[i][0] != lines[j][0]:
# 交点的横坐标
x = (lines[i][1] - lines[j][1]) / (lines[j][0] - lines[i][0])
# 交点的纵坐标
y = x * lines[j][0] + lines[j][1]
# 交点存到集合中
pots.add((x, y))
pot = len(pots)
dp[i] = dp[i-1] + (pot + 1)
print(dp[-1])
# 样例输出 6
如果不进行交点去重,而直接通过斜率和截距去判断交点数,本题的样例是通过不能的!!!下面是博主最早写的版本,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n = int(input())
lines = []
for _ in range(n):
a, b = list(map(int, input().split()))
lines.append((a, b))
dp = [2 for _ in range(n)]
for i in range(1, n):
pot = 0
for j in range(i):
# 重合
if lines[i][0] == lines[j][0] and lines[i][1] == lines[j][1]:
pot = -1
break
# 平行不重合
elif lines[i][0] == lines[j][0] and lines[i][1] != lines[j][1]:
continue
# 相交
elif lines[i][0] != lines[j][0]:
pot += 1
dp[i] = dp[i-1] + (pot + 1)
print(dp[-1])
# 样例输出 7,同一个交点判定了两次,所以答案也多了1
这里还需要点出一点:就是博主本题写的代码,应该是有缺陷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先后将代码放在三个平台上提交过:
1)蓝桥杯练习系统,10个用例只通过7个
2)AcWing,10个用例只通过7个
3)蓝桥云课,10个用例全部通过
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去看了CSDN上其他人的优秀代码,发现逻辑上其实都差不多,但是他们的代码就是能全部提交通过,而我的就不行。关于这一点博主我现在也还没有找到原因。
这个压轴题考察的是动态规划,当然暴搜应该也可以的一些分数。博主这边自己想是想不出来的,所以查阅了非常多站内的题解,发现至少一般以上的题解这一题都是空着的,说明难度确实有,而且是那种给你答案都不一定看得懂的难度。所以,这更激发了博主至少要看题解看懂本题的决心。
我看的题解中,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一篇Java写的题解,他除了代码以外,还较为详细地描述了DP的状态定义和状态转移方程,代码中用到的一些变量也做了说明:
然后,我个人觉得,这篇解析中最关键的就是 s 的意义,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这篇博客关键的一行显示不出来。
原帖地址在这里
难点分析:
1)题目非常长,好像ACM那种题都是这种风格吧?我不是很清楚,做过几次ACM的练习赛和模拟赛,感觉这种把题目本题隐藏在一个所谓的实际场景的题,最难读懂。
2)输入非常多,且输入的顺序不是解题最佳的顺序,我们不仅要小心地编写输入代码,还要在输入后处理成方便解题的格式或者说结构。
3)动态规划状态转移方程。转移方程本身不难,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考虑如果不周到,很容易求出错的解。
A = [list(map(int, input().split())) for _ in range(6)]
m = int(input())
B = [list(map(int, input().split())) for _ in range(m)]
# 处理孔的信息
holes = [A[i][j] for i in range(6) for j in range(1, len(A[i]))]
holes.sort()
# 处理珠的信息
# 各个珠的等级
ball_grades = [B[i][0] for i in range(m)]
# 各个珠子的价值
ball_values = [B[i][2:] for i in range(m)]
# 各个珠子的数量
ball_nums = [0 for _ in range(m)]
# 开辟DP数组
dp = [[0 for _ in range(len(holes))] for _ in range(m)]
# 边界条件
# dp[0][0]的情况
if holes[0] >= ball_grades[0]:
dp[0][0] = ball_values[0][0]
ball_nums[0] += 1
# dp[0][j]的情况
for j in range(1, len(holes)):
if holes[j] >= ball_grades[0]:
if ball_nums[0] >= len(ball_values[0]):
dp[0][j] = dp[0][j-1]
else:
if dp[0][j-1] > ball_values[0][ball_nums[0]]:
dp[0][j] = dp[0][j-1]
else:
dp[0][j] = ball_values[0][ball_nums[0]]
ball_nums[0] += 1
# dp[i][0]的情况
for i in range(1, m):
if holes[0] >= ball_grades[i]:
if ball_nums[i] >= len(ball_values[i]):
dp[i][0] = dp[i - 1][0]
else:
# 放与不放
dp[i][0] = dp[i-1][0] + ball_values[i][ball_nums[i]]
ball_nums[i] += 1
else:
dp[i][0] = dp[i-1][0]
# 常规DP
for i in range(1, m):
t2 = 0
s = 0
for j in range(1, len(holes)):
if holes[j] >= ball_grades[i]:
t2 += 1
if t2 == 1:
s = j - 1
maxlim = ball_values[i][-1] if t2 > len(ball_values[i]) else ball_values[i][t2-1]
dp[i][j] = max(dp[i-1][j], dp[i][s]+maxlim)
else:
dp[i][j]=dp[i-1][j]
print(dp[-1][-1])
用Python处理输入信息非常简便,常规DP部分也很简单,复杂的是边界条件的书写。奇怪的是,我的代码在蓝桥杯练习系统中一个都过不了,但是蓝桥云课上却能全通过。所以我的代码应该还有问题,之后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