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打卡日记Day4

今天重读《给教师的建议》中《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一文,对苏氏提出的知识评定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整理。窃以为,本文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教师应该谨慎使用评分工具,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根据本文内容我提出两个问题:其一,为什么要谨慎使用评分?其二,如何使用评分工具进行知识的评定,苏氏的建议是什么?

问题一:为什么要谨慎使用评分?

苏氏说,“评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具之一。”正因为如此,苏氏才建议说,“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这样才更能发挥评分的作用和价值。才更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养成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学会学习的良好习惯。苏氏重点强调:“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只有当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我从中理解到三点:

1.评分应当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服务工具,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不是“孤立”存在;

2.评分应该建立在师生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评分的价值才会得以体现;

3.评分的价值在于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

我想基于以上的思考,苏氏才着重提出:“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

问题二:如何使用评分工具进行知识的评定,苏氏的建议是什么?

这是苏氏在这一节中重点谈论的话题。我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思考和梳理如下:

一、知识评定的“多元性评价”机制

苏氏说,他在评分时要对学生的“好几种劳动”进行综合评定。比如:“学生的回答(也可能是好几次回答)、对同学的回答的补充、书面作业(不太长的作业)、课外阅读以及实际作业等”,着重谈到不仅仅是一次或一项劳动而做出评定。由此可以想到,苏氏的评价不是我们所指的作业、试卷的分数评定,而是某一阶段或某一劳动的多次的综合性评价。

二、知识评定的“发展性评价”机制

苏氏在谈评分问题时指出:要在“某一时期内的劳动”或“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会对学生做出评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量化积分吧!这里面所包含的是苏氏在知识评定问题上关注的不是分数,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地不断成长,学生学习的态度、能力、愿望以及自信心等等,他说,“应当首先设法让学生学会知识。”

三、知识评定的“鼓励性评价”机制

苏氏的教育思想围绕着“一切都在鼓励学生、激发他们自觉学习的愿望”而展开的。他有两种情况不会轻易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其一是,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的情况下,他不会轻易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其二是如果“你看出,学生的知识还比较模糊,在他们关于所学的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中还有些不明确的地方”的情况下,他也不会轻易给学生评定为不及格。由此可见,苏氏所考虑的是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卑感,从关爱儿童的角度出发,积极保护儿童的尊严,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他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他在尽一切努力使自己的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这才是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吧!

文章的最后苏氏还提到一条建议,他说,“应当避免提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重复教师所讲的东西或者从书本里背诵的东西。在教育过程中有一样非常有趣的东西,——我想把它称之为‘知识的转化现象’。他所说的“知识的转化现象”,我是非常认同的,但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内容难道就必须有了“知识的转化”之后才可以学习掌握吗?这一点与我们传统的教育大相径庭,我想在还想不明白苏氏其中的奥妙。有没有老师可以告诉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给教师的建议》打卡日记Day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