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等同暴力

一 完美主义是毁灭力量

悟空第二次打死两个强盗,尤其是故意打死杨姓强盗,被唐僧逐走。悟空离去后,唐僧三人继续前行了五十多里,人困马乏,就坐在路边林荫下暂且歇息,沙僧留下保护唐僧,八戒外出化斋。八戒走后迟迟不见回来,沙僧见师父饥渴难耐,就出去找寻八戒。

唐僧强打精神,闭目养神。忽听有人喊声“师父”,睁眼一看,原来是悟空跪在面前,双手捧着一个瓷杯,说道:“师父,没有老孙,你连水也喝不到。你先把这杯凉水喝下解渴,我再去化些斋饭来。”唐僧仍在恨着悟空,就说:“我才不喝你的水。我就是渴死,我认命。我真的不要你了,你走吧!”悟空说:“没有我,你怎么去得了灵山?”唐僧说:“关你屁事,泼猢狲,你老缠着我干嘛!”悟空马上变了脸色,喝骂道:“你这个狠心秃子,也太看不起我老孙了!”说着话,扔掉瓷杯,抡起棒子,照着唐僧后背打了下来。唐僧立刻昏倒在地,人事不知。悟空提起两个包袱,驾起云来,转眼无影无踪。

却说八戒这次真不是偷懒睡觉,驾云飞出好远才看见一处人家,变成个生病可怜和尚模样,好话说尽,才讨来一盆锅巴米饭,回来路上正好碰到沙僧,两人又去涧里舀了水,欢欢喜喜回来。看见师父倒在地上,龙马嘶叫,行李不见,沙僧大哭,八戒就说散伙。唐僧悠悠醒转,说了原委,八戒看护师父,沙僧就到花果山去找悟空要行李包袱。

沙僧到了花果山,见到悟空,态度温和,连求情带讲理。可悟空竟说不认识他,一顿说词全成了废话。悟空说唐僧那种烂人根本不值得保护,自己另建队伍,到西天取经。说着就请出唐僧、沙僧和八戒,还有白龙马。沙僧看见,顿时生气,把一个假沙僧打死。悟空帅同众猴子,围住沙僧。沙僧见势不妙,闯出重围,径投南海而去。等见了观音,看见旁边站着悟空,沙僧再次发恼,动手要打,观音止住。问起缘由,这才知道,悟空压根儿没回花果山,一直在观音这里。

打伤唐僧的另有他人。

此人跟悟空一个模样,一样本事。最诡异的是,对紧箍咒也有同样反应。

两个悟空,谁是真谁是假?如来说是一个六耳猕猴。

其实他是悟空的一个人格,完美主义。

这个人格,恨不得唐僧死。

取经路上,唐僧见了高山大川就发愁焦虑,一部《多心经》,不足三百字,天天默念,倒背如流,就是不管用。每次焦虑,悟空都提醒他《多心经》《多心经》《多心经》啊《多心经》……。其实唐僧自己比谁都着急,谁愿意一次次体验焦虑呀。作为师父,一个专业修行多年的僧人,尤其不愿意徒弟教训自己。

唐僧也想完美,然而,为师就是做不到啊。

唐僧被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捉住,起因是没听悟空劝告。一旦得救,唐僧马上致歉:“徒弟啊,多亏你受了劳苦。”

金兜山的青牛怪捉了唐僧之后,悟空的金箍棒也被他用金刚镯收了去,两手空空,坐在山后忍不住掉泪。此时悟空还不知道唐僧是听信了八戒的话,才出了自己画的圈子,才被妖怪捉了去。救出唐僧,知道事情原委后,悟空就不客气地批评唐僧和八戒。

唐僧先自我批评:“徒弟,万分亏你!言谢不尽!早知不出圈痕,那有此杀身之害。”然后发誓:“贤徒,今番经此,下次定然听你吩咐。”

在小雷音寺中,悟空作法解脱了绳子,来到唐僧面前,唐僧就说:“徒弟!快救我一救!向后事,但凭你处,再不强了。”

唐僧执意要去化斋,被七个蜘蛛精拿住,被救出来之后,唐僧说:“徒弟啊,以后就是饿死,也再不自专了。”

金平府元宵夜观灯时,因为误把妖怪当佛,被青龙山的犀牛怪掳走,悟空变作萤火虫进了洞里,听见唐僧后悔自责“不识灯中假佛像,概因命里有灾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唐僧知道不对,也很想改变,但是,终究需要时间。

上述事例说明,有些问题,想改,暂时改不了,需要时间。有些问题则是想改却根本改不了,因为是人格障碍,本就是外力造成,不由自己,控制不了。

悟空活像一个焦虑的家长,陪唐僧写作业陪到吐血。俗话说“恨铁不成钢”,如果耐心等待铁变成钢,这是助益性力量。如果帮助铁变成钢,也算助益性力量。只是要求铁变成钢,而且是当下、马上、立刻,你咋就不行呢?你怎么还不会呢?偏偏没有耐心等待和指导,就等于完全否定铁的价值。

不是为了对方完美,而是苛求对方满足自己的希望或期待。所以完美主义毫无助益,相反,它是毁灭性力量。完美要求他人者,是极端自私。

悟空打伤唐僧,抢走行李,自建团队,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彻底否定你,取而代之。如果不是顾忌如来和观音,尤其是紧箍咒,悟空真的就把唐僧直接打死了。

八戒比悟空还巴不得唐僧死。

唐僧呢?如果不指望他们保护,早一手一个掐死他们了。

二  要求完美是一种病

唐僧自己不完美,毛病不比谁少,起码不比三个徒弟更少。为何完美要求三个徒弟?

与唐僧所受教育有关。也与他的师父身份有关。

唐僧从小在寺院接受佛家教育,也学过儒家经典。日常生活严格遵循清规戒律,不光受师父教导和管束,也受师兄们管教,乃至欺侮。佛教和儒家杂糅的教育体系,理念和目的就是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什么人,而不是帮助他成为什么人,更不是帮助他成为他自己。这种教育必然造成两个明显后果:面向自己时,唯唯诺诺,被动保守,不敢发挥个性。面向他人时,苛刻挑剔,指摘批评,没有尊重和接纳。

这就是“完美主义”教育,一种病态教育,摧残人性,扼杀个性,必然造成人格障碍,人格障碍反过来又强化完美主义。唐僧自己不完美,却完美要求徒弟,同时也讨厌徒弟们对他的完美要求,这种看似矛盾的心理,根源就是人格障碍,不由自己。理解唐僧,完美主义者对自己比对他人还苛刻,强迫症相当严重,发现袈裟上冒出个线头,即便被妖怪捉在洞里马上要蒸了吃也得把它揪干净。

悟空自恋,自高自大,盛气凌人,习惯颐指气使。大闹天宫时玉帝的酷刑,取经路上天天听着唐僧的批评,强化了自恋中的病态因素,虽然本意不是要求别人完美,但表现出来,也是病态完美主义。

八戒和沙僧都曾多年学道,道家的追求和佛家、儒家不一样,但教育理念都受儒家影响,也是照着一个标准培养什么人,而不是帮助成为他自己。两人都在天界为官效力多年,天界的管理标准是什么?完美。其实就是听话,乖。服从指令和安排,不能有个性发挥。动辄得咎,刑罚之重,所有极权政府都得承认:“我只服中国的玉皇大帝。”因此同样是外力造成了人格障碍,表现出来也是病态完美主义。

综合各种外力,可以概括为“补差教育”。似乎正确无比,然而,真照着完美主义者的要求来,做到完美,是个什么样子呢?唐僧是被“完美主义”祸害的人,沙僧也是个好例子。

过分关注自己的缺点和劣势;自卑、内向、懦弱、胆怯;缺乏主动性,没有进取意识;唯唯诺诺,习惯服从他人安排和指令。

真正的完美主义肯定会有一个统一标准,这是普适约束力,以此互相要求,谁都能理解,谁也能接受。但师徒四人的完美主义各有自己一套标准,而且各自的标准变动不居,具体细微。其实就是,只要我看着不顺眼,就是你不对。跟我不一样,我就不舒服。我心情不好,就找你的碴儿。于是师徒之间的关系模式就成了这样:我是容器你是水,我容器什么样儿,你水就装成什么样儿。

真正的完美主义是一个未来理想,比如成佛,这是师徒四人的共同愿景。谁都能理解,谁都能接受。但是,师徒之间都把未来理想当作当下的标准,衡量现在的行为,如同拿漫威游戏虚构的超级英雄衡量十多个世纪前活生生的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当然也算不得什么了。拿如来当标准衡量评判当下的唐僧,唐僧更算不了什么。

所有的“应该”都是虚妄,就是不人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完美主义等同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