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大原则验证那些曾经踩过的坑(3)

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向的意图。

要真正理解这句话,真心不容易。每个行为,不管这个行为好坏,它的背后都会有一个正向意图?那这个世界岂不是没有坏人了?

上玛奶奶的课程之前已经听过这句话,但是,没有办法很好的理解,总觉得:“这怎么可能呢?”

要相信那些看起来很“坏”的行为背后,会有一个正向意图,真的很难理解,比如,小偷去偷东西,网络上那些骗钱的人,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可能不知道这些都是“坏事”甚至是违法的事情,可还是去做了,那他们的正向意图何在?

每次复盘一点点,都会想起一起学习的快乐,画面中都有你们

总之,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慢慢的理解这句话,从理解到真正接受这句话,还是因为我的孩子(不得不说,孩子真的是上天派给我的天使,是他让我真正的成长和成熟起来)。

话说场景是这样的:那天大宝小宝兄弟俩在客厅玩,我在厨房,先生在书房,各有各忙。突然,“哇!——”的一声,小宝的尖叫声打破了所有的平静,我心里一惊,停下手里忙活的东西,从厨房里跑出来,先生比我出来得还更快一些,这会正一边抱着小宝,一边黑着脸冲着大宝喊了一声:“你怎么回事?!做哥哥的就不知道要让一下弟弟吗?”,小宝这时趴在爸爸的肩膀上哇哇哭着,刚刚跟到现场的我一看这形势,顿时也想发火,平时哥哥总不太让着弟弟,让我对他的行为已经有一个惯性的理解:肯定是哥哥又抢弟弟玩具了/哥又欺负弟了。

当我冲哥哥正想发火的时候,转过头来,猛然对上的是一双充满了愤怒、不甘的眼睛,小脸也涨得通红,我被哥哥的眼神吓了一跳,下意识的问了一句:“你怎么了?”

这句话,像是打开了他的某个开关一样,哥哥猛的一跺脚,把手里拿着的一样东西往桌子上一丢,大声回一句:“你们就知道说我!”然后就愤怒的转身离开,冲回他自己的房间,“砰!”的把门甩上了。

我看了一下桌子上的东西,那是一把小的塑料玩具剪刀,我当时心里有了一些动摇:“也许事情不是我想的那样……”但是,很快被在旁边哇哇大哭的弟弟把注意力吸引了过去。和爸爸一起先安抚着弟弟,生怕他在和哥哥抢玩具的时候,不小心被哥哥伤到。

冷静下来,想着哥哥的眼神,我觉得还是应该找哥哥问个明白,于是,耐着性子和他有了一段对话,过程就不赘述了,但是,最后我总算搞明白,原来是哥哥看到弟弟在拿着塑料小剪刀在玩,哥哥觉得这样会有危险(平时我们都不太让他玩剪刀),就想从弟弟手里拿回来,但是弟弟不愿意,于是着急的哥哥只能硬抢,结果,就出现了开始的那一幕。

但在哥哥的角度来看,他是担心弟弟受伤,而去抢那个他认为有危险的玩具,他的动机不但正向,而且利他。但是在哥哥的角度来看父母的行为,却是一对只护着弟弟,不分青红皂白、也完全不顾他的感受的父母。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是哥哥像单纯的要抢弟弟的东西,因为弟弟还小,我们担心弟弟会受伤,也是出于保护的动机,同时也生气哥哥的不懂事,为什么还会要抢弟弟的玩具?背后的期待是希望哥哥更懂事,但是我们的表达方式却是对他一通吼叫和责备,怎么可能期待他在我们表达的这些情绪里学会“懂事”?

所以,从这件小事,举一返三,生活中,工作中,你觉得那个很难搞的人,其实,他是不是也会有着从他的角度出发的正面意图?

我们习惯性的固执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别人的时候,当然不可能期待别人总在做一些利他而不利己的事情。

转变思维方式,从相信每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向的意图开始,那么,你会放下很多的情绪,让自己更客观和冷静的看待每个人的行为,神奇的是,你会发现自己能更平和的去与对方沟通,帮助你们建立亲和,可以有更高效的沟通质量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五大原则验证那些曾经踩过的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