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动机的定义与功能
(1)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2)学习动机的功能有:①激发功能。学习动机能激发个体产生某一学习行为。学习动机是引起某种学习行为的原动力,对学习行为起着始动作用。②指向功能。学习动机能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指向某一具体目标。学习动机是引导某种学习行为的指示器,对学习行为起着导向作用。③维持和调节功能(强化功能)。
二、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按学习结果,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
(1)言语信息,表现为陈述观念的能力。
(2)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3)认知策略,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4)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表现为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三、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3)建构主义学生观。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的经验结构,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新信息、解决新问题时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其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发展出新的知识经验。
四、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客观条件,是指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教材一般符合此要求。(2)主观条件,是指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五、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1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 学生主体性原则;
5 个别化对待原则 ;
6 整体性原则
口诀:学生预防与尊重,发挥个别整体性
六、简述自我效能感及其功能
(1)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1)自我效能感的作用: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③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新行为的习得,而且影响已习得行为的表现。④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七、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②维果茨基强调,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
(2)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内化说”。维果茨基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内化说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3)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4)在维果茨基看来,“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有两层含义:①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4)维果茨基认为评价人类发展应该从四个层面进行,除了微观、个体、社会历史之外,第四个层面是文化层面。
八、 简述动作技能培养的途径
(1)指导与示范。由于动作技能的学习经历认知阶段,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动作技能时,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动作技能,明确学习任务,形成作业期望以及获得一定的完成任务的学习策略等。
(2)练习。动作技能只有经过一定的练习才能形成。练习是指以形成某种技能为目的的学习活动,是以掌握一定的动作方式为目标而进
行的反复操作过程。
(3)反馈。在技能的练习中,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练习结果,有利于提高练习效率。
九、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就是指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4)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5)识记的方法。
(6)时间因素。
(7)情绪和动机。
记忆方法:客观材料(第 1 2 3 )+主观人(第 5 6 7)+任务(第
十、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表达明确的期望;
(5)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7)有效地运用表扬;
(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十一、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
①运用先入为主的策略,事先预防课堂问题行为;
②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2)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①控制策略;
②矫正策略。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十二、简述思维过程中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问题情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4)已有的知识经验;(5)情绪和动机。
十三、简述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
(1)学习材料的特点
(2)原有的知识结构
(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心向)
(5)学习策略的水平
(6)智力与能力
(7)教师的指导
十四、简述品德培养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十五、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及途径。
(1)心理辅导是指学校教育者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技能,设计与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2)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活动课;
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③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④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⑤小组辅导。
记忆方法:课内+课外+个别/小组
十六、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1)复习时机要得当。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间隔复习;④循环复习。(2)复习方法要合理。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②复习方法多样化;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④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3)复习次数要适宜。①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②提倡适当的过度学习。(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口诀:十次方知味(时次方质卫)
十七、简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十八、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培养创造性的认知能力。(1)培养创造性的知识基础;(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2.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问题;(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 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4. 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