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读书笔记(十八)

        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

        “精益创业”是当前互联网创业最流行的方法之一。“精益创业”中有个关键概念叫 “最小化可行产品”,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称为“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如果不构建最小化可行产品来做试验,就无法在现实中被测量,更无法基于反馈来学习,而只能是游离在市场之外,闭门造车,最后很可能一步步偏离航向,直至走进不可逆的失败的深渊。

        精益创业的价值在于,找到一种可操作的适应市场的方式。传统的产品生产流程,是在周密、系统的规划后,一步一步完成项目的各个组成部分,最后构建出一个精致的成品。可是在市场环境下,存在太多的或隐或显的不确定因素,作为创业者,如何成功地识别和观测这些因素,统合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制订出一个正确的计划呢?即便计划在此刻完美无缺,又怎能保证,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它仍旧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呢?而精益创业的思想,则是抛弃这种冗长呆板的计划,用反复试验和获取反馈的方法来探明环境,通过迭代优化来最终进化出一个最好的产品。

        一个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什么?

        某种程度上,人生就如同创业一样。在人生的航线上,我们也面临着不可预知、无法确定的未来,虽然可以对未来订立高远的目标,制订完美的计划,施加种种美好的遐想,但这些事前的勾画却总被猝不及防的现实打乱。更糟糕的情形是,在漫长的筹划、准备、酝酿之后,遇到无法预料的困难而中途放弃。如果借鉴精益创业的方法,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这种遗憾。

        对一个个体来讲,其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什么呢?

        首先明确“产品”的内涵:

        1.“产品”不是过程,而是结果。

        2.“产品”不是对原料、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它们结构性的整合和组织。

        3.“产品”不是创制者锁在自己保险箱里的东西,而要能被其他人使用和检验。

        4. “产品”能独立对世界产生影响,它应该能创造出正向的价值,使人受益。

        5.“产品”也是一种媒介。

        比如,基于实习经历写成的系统性总结报告算作产品;对阅读的书籍所深入、透彻分析的文章算作产品;通过绘画创造的绘画作品算作产品。

        有人会觉得上述产品都太“小”、太简单了,不能算作产品。确实,它们不是复杂的产品,可把它们当作个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是没有什么疑问的。这些小产品,可以作为自己才华展示的载体,让才能搭载着这些载体,传播出去,供其他人欣赏、品味,并获得反馈,然后自己可以继续做出更复杂、更优秀的产品。比如,从一篇短文到一篇长文,从一篇长文到一本书;从单幅的漫画到多格漫画,再从多格漫画到长篇漫画连载。如此一来,自己的才能、声誉、影响力和成就感都会慢慢培育出来。

        自己离“精益创业”并不遥远,一旦你明白它的益处和价值,你就应该马上行动了!如果还在犹豫迟疑,说明仍然有一些心理层面的阻碍拦住了自己。

        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

        很多人缺少“往前一步”的自觉,也就是把“未完成”的做事习惯往前一步,变成“已完成”的做事习惯。

        传统的教育体制中隐含着“未完成”的思想惯性,在老师们看来,传授给学生知识、理论、技能是让学生为今后做事“做好准备”,而不是“现在就做事”。所以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又到大学、博士,花了10多年、20多年的时间,都不过是在“做准备”,在学习、练习,在完成习作,却不是创造出“产品”。由于自己一直在“做准备”,所以一直都没有“完成”过什么东西。可精益创业的思想是说,自己并不需要完全准备好再上场,可以边上场边准备或者先上场再适应,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摔得鼻青脸肿,但进步反而会更快。

        “先做好准备再上场”观念的一个致命问题是: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总有自己还未顾及的问题,总有能力上的短板,总有未搜罗完全信息,就要一直准备下去吗?当然不是。只有自己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东西,思路才会更清晰,才能切实地得到锻炼,视野才会更加开阔。

        企业总是预先就制定出一个完美的战略然后严格遵照其执行的想法是很不现实的,企业更应该一边行动一边形成和修正战略。这就像一个制陶工匠所做的,在陶器的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瞬间陶器的坯子都在变化着,这时工匠需要敏锐地觉察到它是怎么变化的,然后适时调整策略和构思,这才是形成企业战略的正确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进》读书笔记(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