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C妈梁燕,曾有15年企业管理培训经历,自从有了孩子开始学习并获得一些与心理学相关的证书。然而学的多还要用的好,现在的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专注青少年学习能力提升、带领更多父母一起成长。希望我的分享成为你育儿育己路上的温暖陪伴。
付出这么多,你爱对孩子了吗?
这个话题源于我女儿。先生说女儿最近总问爱不爱她?先生回答她:“爸爸妈妈很爱你的,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呢?”女儿说:“就是随便问问。”先生说这个问题女儿问过他好几遍,不清楚她为什么总问这个问题?
按心理学知识的界定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想到:安全感不够。而我做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却常常要提醒自己:不要掉入知识障的陷阱,不要拿所谓专业的词汇去套一个鲜活变化的生命,要用一个妈妈的心探寻孩子问题背后的期许。
晚餐过后跟女儿讨论过几天生日聚会的事情,邀请名单、聚餐的地点、菜单……女儿说:谢谢妈妈帮我这么多。我说:“我很爱你,愿意帮你完成每一个愉快的生日聚会”。我接着问女儿:“在你心里,你觉得爸爸妈妈爱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女儿一愣,说:“我想一想。”
几分钟后女儿说:“首先我能想到的是:有人(爸妈)陪伴。”
我问:“在陪伴这件事上0-10分,你给我和爸爸打几分?”女儿分别给我和爸爸打了分数,有点遗憾的说:爸爸的分数比你低,因为他工作太忙了。
女儿接着说:第二就是父母要温和,不打不骂。这一项爸爸分数比你高,妈妈你有时候还是太急躁了。
“那你举个我急躁的例子吧”
“比如早上喊我起床,爸爸会用游戏的方法喊我起床,而你常说的是:起床了,迟到了自己负责啊。”
女儿继续:”第三项,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
“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还要满足吗?“
女儿回答:“我说尽量的意思就是不是满足所有的要求。合不合理,大人和孩子要商量,不是大人一方说了算。
女儿继续说:“我能想到的最后一项就是,孩子有困难,父母要出头、要支持才行”。我对女儿说:“最后一项你能说的再具体一些吗?”
女儿说:“我们小孩子也会遇到很多事,在外面受了委屈和一些事情想不明白。这时候大人不要怼我们,说我们小、不懂事、净瞎想,然后就不管了。”
“哦,我知道了,父母要认真听孩子讲话,并且要相信他们说的话,在需要父母帮助解决的时候出面是吗?”
女儿点点头:“是的,这一点你还不错,都是先问我,要不要帮忙?”
1、有人陪伴
2、温和,不打不骂
3、满足合理要求
4、孩子有困难,父母要出头、要支持
一个普普通通的9岁孩子,她对爱的具体描述竟是如此简单和朴素。和女儿这番对话让我做妈的心头一阵阵暖意。
。大部分的父母爱孩子都愿意倾其所有给孩子最好的。从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到竭力提供最好的教育:早教班、学区房、特长班。生活、学习照顾的无微不至,很多人会认为爱孩子也不过就这些了吧!现实中常见很多父母倾其付出但实际的养育结果却差强人意甚至事与愿违。很多父母苦恼孩子越大越难管,状况越来越多,不明白孩子整天想什么。更有甚者,厌学、逃学或者变的很暴力或很畏缩,其中高知多金的父母尤其苦恼和挫败。
如今的父母可以很轻易从各种渠道获得养育子女的道理,但是即便知道了那么多道理却仍然孩子养的这么辛苦,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想问题可能就出在我们迷失在一个“太多”的时代。
物质的极大丰富、信息的过载、各种新观念的出现,挑战、颠覆着传统价值观,让我们成人处在一个慌张、盲从、疲于拼命的状态。我们很难放慢脚步,给自己思考的时间,更少有给孩子留一点点时间。哪怕每天十分钟,只带耳朵不带评判的听他们扯扯学校里的八卦、说说他们的欣喜或挫败。其实孩子的要求不高,只需要你听见就好。
现实生活中从孩子上幼儿园起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是:“快一点,别磨蹭”、“哭什么哭,没本事”、“作业写完没?钢琴练了吗?”、“这次分数班里排第几?”、“老师又来找我,能不能别在学校惹事?“、“他打你?那你打回去啊!/他打你,那你还不赶紧跑?”“这次考试考好了,爸妈奖励你”、“别说那些没用的,去做作业……”父母带着孩子跟时间赛跑,孩子过早的承受竞争的焦虑。孩子没有时间做他自己,而成长的力量让孩子想要夺回成长的权利。父母听不到孩子内心的需求,继而导致亲子之间冲突,孩子出现偏差行为。
做了妈妈很多年,做了咨询师很多年,我越来越认识到:不要拿那些刻板的理论和道理来面对一个鲜活变化的生命,不需要太多的声音告诉你该如何去爱孩子;更不需要那些鼓吹岁月静好的育儿鸡汤来掩盖孩子成长中必然的冲突和对抗。
养孩子很朴素,一餐一饭,一举一动,你讲我听,陪你长大。
我是喜欢分享育儿故事的C妈梁燕,把你的育儿故事告诉我,分享给更多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