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25《发现学生差异 创造优质学习》

每天跟随陈蕾老师一起共读《数字时代的学与教》,我的收获都是巨大的,每一天都会接触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有时还来不及消化,又匆匆进入了下一讲,虽然有些仓促,但是发现自己现在心理最大的变化就是:以前是不知道怎么教,现在是不知道选哪种教学策略。自我肯定一下,这其实也算是一个好的变化,类似学生经常说的:“选择题比解答题简单多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有些快,但总好过与没有,自己也会争取抽空整理出更多学习要点。今天不单独就“发现学生差异,创造优质学习”这一讲来谈个人感悟,就想说一说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

之前在听王绪溢博士的讲座时,他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没有信息化的一堂课不会是一堂好课。当时王博士说这句话的具体情境我就不再详细描述了,就单从这句话来讲,我的第一反应是怎么能说得那么绝对?我听过大大小小很多老师上的课,有激情满怀的老师上的语文课,有睿智风趣的老师上的作文课,有逻辑严密的老师上的数学课等等,他们每位老师上的课当时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之精细,教学语言之准确,学生积极发言,句句说出了老师设置的教学重点……这便是当时我的真实想法,当然通过王博士当时的讲座,我有些转变那一刻的想法。

那时的自己还是有着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想法吧,在听一堂课时,我更多关注到的是老师如何教,想象着如果我是这位老师,我上同样的课差异在哪儿,哪儿是值得我借鉴和反思的。然而我却忘了,老师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学习效果,关注他们的学习收获。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不应该是老师表现得有多好,应该是学生学到得有多少。

教学设计是固定的,而学生的学习接受度却是不一定的。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都是在一个单元学完之后进行综合性的检测,老师会花费较大的时间来进行阅卷,最终掌握到的信息大概就只剩最高分是多少,哪道题学生出错率比较多。最近在阅读各种教学策略时,都再一次感受到了信息化教学的便利。通过即使反馈系统,老师可以随时根据数据调整教学策略;运用随机挑人,激发学生随时保有积极的学习状态;用到“拼图法”既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探索的深度,也可增加对知识了解的广度,还可运用到今日学习的“差异化教学”上……现在回想王博士说的那句话:没有信息化的一堂课不会是一堂好课。真的是字字都是真理,作为一名老师,课堂教学更要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课堂要交给学生,老师是一个辅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信息化技术,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保证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最大化,而自己则要慢慢“退下”讲台。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25《发现学生差异 创造优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