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控制方式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控制I/O设备的数据读/写。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完成一次读/写操作的流程:
2)CPU干预频率: 很频繁,I/O操作之前、完成之后需要CPU介入,并且在等待I/O完成的过程中CPU需要不断地轮询检查。
3)数据传送的单位: 每次读/写一个字
4)数据的流向:
读操作(数据输入):I/O设备->CPU->内存
写操作(数据输出):内存->CPU->I/O设备
CPU具体指的是CPU中的寄存器
5)主要优缺点:
优点:实现简单。在读/写指令之后,加上实现循环检查的一系列指令即可
缺点:CPU和I/O设备只能串行工作,CPU需要一直轮询检查,长期处于等待状态,CPU利用率低。
引入中断机制。由于I/O设备速度很慢,因此在CPU发出读/写命令后,可将等待I/O的进程阻塞,先切换到别的进程执行。当I/O完成后,I/O控制器会向CPU发出一个中断信号,CPU检测到中断信号后,会保存当前进程的运行环境信息,转去执行中断处理程序处理该中断。处理中断的过程中,CPU从I/O控制器读一个字的数据传送到CPU寄存器,再写入主存。接着,CPU恢复等待I/O的进程(或其他进程)的运行环境,然后继续执行。
注意:
①CPU会在每个指令周期的末尾检查中断:
②中断处理过程中需要保存、恢复进程的运行环境
这个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开销的。可见,如果中断发生的频率太高,也会降低系统性能。
1)完成一次读/写操作的流程:
2)CPU干预频率: 每次I/O操作之前、完成之后需要CPU介入,等待I/O完成的过程中CPU可以切换到别的进程执行。
3)数据传送的单位: 每次读/写一个字
4)数据的流向:
读操作(数据输入):I/O设备->CPU->内存
写操作(数据输出):内存->CPU->I/O设备
CPU具体指的是CPU中的寄存器
5)主要优缺点:
优点:与程序直接控制方式相比,I/O控制器会通过中断信号主动报告I/O已完成,CPU不需要不停轮询;CPU和I/O设备可并行工作,CPU利用率明显提升。
缺点:每个字在I/O设备与内存之间的传输都需经过CPU;而频繁的中断处理会消耗较多的CPU时间。
与“中断驱动方式”相比,DMA方式(DirectMemory Access,直接存储器存取。主要用于块设备的I/O控制)有这样几个改进:
①数据的传送单位是“块”。不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传送
②数据的流向是从设备直接放入内存,或者从内存直接到设备。不再需要CPU作为“快递小哥”。
③仅在传送一个或多个数据块的开始和结束时,才需要CPU干预。
1)完成一次读/写操作的流程:
2)CPU干预频率: 仅在传送一个或多个数据块的开始和结束时才需要CPU干预。
3)数据传送的单位: 每次读/写一个或多个块(每次读写的只能是连续的多个块,且这些块读入内存后在内存中也必须是连续的)
4)数据的流向:(不需再经过CPU)
读操作(数据输入):I/O设备->内存
写操作(数据输出):内存->I/O设备
5)主要优缺点:
优点:数据传输以块为单位,CPU介入频率进一步降低。数据的传输不再需要先经过CPU再写入内存,数据传输效率进一步增加,CPU和I/O设备的并行性得到提升。
缺点:CPU每发出一条指令,只能读/写一个或多个连续的数据块。如果要读/写多个离散存储的数据库,或者要将数据分别写到不同的内存区域时,CPU要分别发出多条I/O指令,进行多次中断处理才能完成。
通道:一种硬件,可以理解为弱鸡版的CPU,通道可以识别并执行一系列的通道指令。
1)完成一次读/写操作的流程:
2)CPU干预频率: 通道会根据CPU的之时执行相应的通道程序,只有完成一组数据块的读/写才需要发出中断信号,请求CPU干预。
3)数据传送的单位: 每次读/写一组数据块
4)数据的流向:(在通道的控制下进行)
读操作(数据输入):I/O设备->内存
写操作(数据输出):内存->I/O设备
5)主要优缺点:
优点:CPU、通道、I/O设备可并行工作,资源利用率极高
缺点:实现复杂,需要专门的通道硬件支持。
总体来说,每一个阶段的优点都是解决了上一阶段最大缺点,整个发展过程就是要尽量减少CPU对I/O过程的干预,把CPU从繁杂的I/O控制事务中解脱出来,以便更多地去完成数据处理任务。
设备驱动程序:主要负责对硬件设备的具体控制,将上层指令(read/write)转化成特定设备“能明白的一系列操作。
为何不同的设备需要不同的设备驱动程序
不同设备的内部硬件特性不同,这些特性只有厂家才知道,因此厂家须提供与设备相对应的驱动程序,CPU执行驱动程序的指令序列,来完成设置设备寄存器、检查设备状态等工作
如佳能打印机厂家规定状态寄存器0表示空闲,1表示忙碌,有两个数据寄存器;惠普打印机厂家规定状态寄存器1表示空闲,0表示忙碌,有一个数据寄存器。
中断处理程序:当I/O任务完成时,I/O控制器会发送一个中断信息,系统会根据中断信号类型找到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序并执行。
中断处理程序的处理流程:从控制器读出设备状态,判断I/O是否正常结束,是则从设备中读入一个字的数据并经由CPU放到内存缓冲区中,否则根据异常原因做相应处理。
脱机即是脱离主机的控制进行的输入/输出操作。
脱机技术表现在两个方面:
输入:在外围控制机的控制下,慢速输入设备的数据先被输入到更快速的磁带上。之后主机可以从快速的磁带上读入数据,从而缓解了速度矛盾。(输入设备与主机)
输出与输入类似,即使CPU在忙碌,主机先把数据输入到磁带,即使慢速的输出设备正在忙碌,也可以提前将数据输出到磁带。
假脱机技术,即SPOOLing技术,即使用软件的方式模拟脱机技术。
SPOOLing系统:
1、在磁盘上开辟出两个存储区域:输入井和输出井(相当于脱机系统中的磁带)
输入井模拟脱机输入时的磁带,用于收容I/O设备输入的数据;输出井模拟脱机输出时的磁带,用于收容用户进程输出的数据。
2、输入/输出进程模拟脱机输入/输出时的外围控制机。
输入/输出缓冲区是在内存中的缓冲区。在输入进程的控制下,用于暂存从输入设备的输入的数据,之后再转存到输入井中。在输出进程的控制下,输出缓冲区用于暂存从输出井送来的数据,之后再转送到输出设备上。
生活实例:共享打印机
打印机是个独占式设备,即只能允许进程串行,通过spooling技术将独占式的打印机虚拟成共享打印机,实际上只是先答应多个用户的请求,将用户的请求放进缓冲区,获取完打印请求表等相关信息再放入输出进程的输出队列,实现共享的过程。
缓冲区是一个存储区域,可使用硬件作为缓冲区的成本较高,容量也较少,一般仅用在对速度要求非常高的场合,如cache高速缓冲存储器;一般情况下,更多的是利用内存作为缓冲区。缓冲区必须充满才能读,空才能写
缓冲区的作用:
1、缓和CPU与I/O设备之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
2、减少对CPU的中断频率,放宽对CPU中断相应时间的限制;
3、解决数据粒度不匹配的问题,如每次可以生成一块数据,但I/O设备只能输出一个字
4、提高CPU与I/O设备之间的并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