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大篷车心得体会

12月7日,有幸聆听了王倩老师和邱俊老师执教的《背影》,感触颇多,记录如下。

教学中要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要注意前后衔接的巧妙。王倩老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文本中感悟亲情,再走向生活,感悟生活,珍惜时间,关爱父母,在教学过程中,她从“文中的哪个句子最打动你?”开始,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背影》中的父子情深,补充养一个孩子的花费,能再陪伴父母时间的表格,社会新闻,引发学生思考,最后落脚点在“你能回忆一下生活中和父母相处哪个细节最让你难忘和感动的吗?”邱俊老师善于抓住文本,从上课前要求学生说真话,预习提示开始带领学生反复咀嚼品味文本语言,深挖文字背后的力量。“这是怎样的一个背影?”“文中看似琐碎的回忆有哪些?”介绍了从1915年-1928年朱自清和父亲的关系,谈到了自己的父亲,最后用袁枚的“性情厚者,词浅而意深;性情薄者,词深而意浅。”结束了教学。

教学要全面关注学生。两位老师都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给学生正面激励,王倩老师的课堂上多次夸奖学生,邱俊老师多次说“我喜欢发现的眼神,你们真会读书,我喜欢你的声音”。由于场地限制,后两排的学生不太发言,但两位老师都关注到了这些学生。

两位老师经验都很丰富,驾驭课堂能力非常强,对教材挖掘较深,课外也下了很多功夫,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王倩老师整堂课节奏不够紧凑,她想引导学生说出和父母之间的感动瞬间,前面提问“你们爱自己的父母吗,为什么”,有个别学生做出了回答,但她没有细挖深挖,最后又提问“你能回忆一下生活中和父母相处哪个细节最让你难忘和感动的吗?”反复渲染煽情,补充课外知识太多,都是蜻蜓点水,但学生似乎“不领情”,课堂也没有掀起高潮,这节课不像语文课,学生好像上了一节感恩父母的思想政治课。

邱俊老师确实抓的很细,也有自己的教学理念,要返璞归真,从文本出发,用散文的方式教散文,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学生学一篇会一类,提出课外拓展不超过5分钟,PPT不超过8张的建议。这些都让我受益良多。但我认为应该要关注全文,邱老师主要分析了第一段、第六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七段,《背影》是一篇用情至深的文章,全文处处抒情,一到五段是不断蓄势,为第六段铺垫,第六段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把父亲的背影刻进了读者的心底,可谓字字千金。第七段朱自清为父亲的怒找借口,暗写了父子和解,又给读者留下深思的余地。“唉!我不知何时能在与他想见!”,读罢全文后,读者心里自然浮现出穿着黑布大马褂的父亲和自己的父亲。第二段可以给学生讲讲父亲当时面临的压力和处境,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和儿子关系紧张,人到中年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他唯一的寄托就是儿子,儿子可以说是他的救命稻草,是唯一能给他情感慰藉的人,所以他才毫无保留的付出,到车站送儿子,给儿子买橘子。这些举动当时感动到了朱自清,但朱自清真正理解父亲的不易是在八年后读到父亲写的信时,父亲在信里说大去之期不远矣,这表明父亲对生活已经失去了信心。养儿方知父母恩,懂得父母的不易时候,父母已经老去了。朱自清是怀着愧疚,思念,难过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了,可以说是借这篇文章为以前不懂事的自己赎罪。

学生说学完《背影》后,不感动,有一点感动,这些都很正常,我们可以让学生慢慢品味,明白父亲的不易和对儿子的爱,千万不能把自己的感动强行加给学生,“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感动而感动,我觉得这也是上《背影》这一课千万要注意的一点。两位老师都给学生推荐了阅读书目,布置了作文,遗憾的是时间有限,没有让学生写作完成并展示出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好方式是看学生得到了多少,能表达出多少。如果学生写出了对自己父母的一些关爱,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就达到了我们想要的结果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名师大篷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