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

背景

文章目录

  • 背景
  • 环路增益测量的原理
    • 环路增益定义
    • 测量方法
      • 开环测量
      • 电压注入法
        • 注入位置选择
    • 电流注入法
  • 环路增益测量的仿真分析
    • 仿真模型介绍
      • 主电路
      • 采样和控制
    • 测量方式
      • 单次瞬态仿真
      • 处理单个频率点的数据
      • 扫频
    • 测量环路增益Tv(s)
      • 操作步骤
      • 使用PI控制器
      • 使用PID控制器
  • 总结

DC-DC的其中一个测试项是环路稳定性(环路增益)。测试方式如下图:

  • 在电源环路中串联入一个小电阻(图中的R5)
  • 在电阻上施加一个微小的交流信号
  • 测量电阻两端电压的幅值和相位
  • 改变交流信号的频率,获得环路增益的幅频和相频曲线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1张图片

之前一直有一些疑问:

  • 在一个闭环系统中,为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得环路增益,最后测量的结果与环路增益是什么关系?
  • 使用这种测量方式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于是重新学习了《Fundamentals of Power Electronics》,理解环路增益测量的原理,并且搭建了一个仿真模型进行验证。同时也回顾了控制器的设计。

环路增益测量的原理

环路增益定义

电源的闭环电压控制框图: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2张图片

其中,Vgiload是来自输入和负载的扰动,此处不考虑。

简化后的框图如下,有以下几个模块:

  1. 变换器主电路Gvd(s),输入为占空比d(s),输出为输出电压Vo(s)
  2. 反馈网络H(s)
  3. 控制器Gc(s)
  4. PWM调整模块,通常可等效为一个比例环节,Gm(s)=Km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3张图片

再进一步简化成下图(G(s)=Gc(s)Gm(s)Gvd(s)),根据框图,有如下关系。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4张图片

E ( s ) = R ( s ) − B ( s ) C ( s ) = E ( s ) G ( s ) B ( s ) = C ( s ) H ( S ) → C ( s ) R ( s ) = G ( s ) 1 + G ( s ) H ( s ) = 1 H ( s ) G ( s ) H ( s ) 1 + G ( s ) H ( s ) = 1 H ( s ) T ( s ) 1 + T ( s ) E(s)=R(s)-B(s) \\ C(s)=E(s)G(s) \\ B(s)=C(s)H(S) \\ \rightarrow \frac{C(s)}{R(s)}=\frac{G(s)}{1+G(s)H(s)}=\frac{1}{H(s)}\frac{G(s)H(s)}{1+G(s)H(s)}=\frac{1}{H(s)}\frac{T(s)}{1+T(s)} E(s)=R(s)B(s)C(s)=E(s)G(s)B(s)=C(s)H(S)R(s)C(s)=1+G(s)H(s)G(s)=H(s)11+G(s)H(s)G(s)H(s)=H(s)11+T(s)T(s)

环路增益定义为T(s)=G(s)H(s),是环路中所有环节的乘积。

  • 当环路增益的幅值|T(S)|>>1时,有1+T(S)≈T(S),因此C(s)/R(s)=1/H(s),即输出仅与反馈系数H(s)有关。例如,集成DC-DC芯片,Rs对应芯片内部的电压基准,R(s)=0.6V,电阻分压决定反馈系数H(s),如H(s)=10k/(10k+20k)=1/3,那么DC-DC的输出电压就是Vo=R(s)/H(s)=1.8 V

  • T(s)的特性(增益、相位)影响负反馈系统的稳定性(具体原因需要参考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相关资料),具体如下图:

    1. |T(s)|=1时(0dB),T(s)的相位arg(T(s))需要大于-180°。相位裕量定义为180°-arg(T(sg))
    2. arg(T(sp))=-180°时,T(s)的增益需要小于1(0dB)。增益裕量定义为0-20log(|T(sp)|)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5张图片

有时候环路增益也被定义为-GH,因为环路中有一个参考量R与反馈量B相减的环节,把这个环节也考虑在内,就会引入-180°的相位。因此有些资料中的相位裕量是arg(T(s))-360°的差,实际上两者是等效的。

测量方法

为了测量环路增益T(S),需要在某个地方断开环路并接入测量设备。例如,在反馈环节G(s)中的某个点AGND之间,如下图,把G(S)分为了两部分:

  • 左侧根据误差信号Ve(s)调节占空比等,从而控制输出电压,通过戴维南等效为一个受控源和内阻Z1(s)
  • 右侧通常是无源网络,等效为阻抗Z2(s)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6张图片

基于上图,环路增益为:
T ( S ) = G 1 ( s ) Z 2 ( s ) Z 1 ( S ) + Z 2 ( S ) G 2 ( s ) H ( s ) T(S)=G_1(s)\frac{Z_2(s)}{Z_1(S)+Z_2(S)}G_2(s)H(s) T(S)=G1(s)Z1(S)+Z2(S)Z2(s)G2(s)H(s)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以电压控制的buck电路为例,在反馈电阻处作为与GND之间作为A点,大致分为三部分,与上图对应:

  • block1,包含PWM调制、反馈网络(PI控制器)、buck主电路,因此可以等效为受控源和内阻。
  • block2,包含反馈用的分压电阻
  • 计算反馈与参考的偏差(参考电压-反馈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7张图片

开环测量

注意:后续测量的电压的都是交流小信号,即去除直流偏置后的分量。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8张图片

系统变为开环运行,给反馈网络加一个合适的偏置,使其达到与闭环运行时相同的工作点。

根据框图,测量结果为:
T o = V y ( s ) V x ( s ) = G 1 ( s ) G 2 ( s ) H ( s ) T_o=\frac{V_y(s)}{V_x(s)}=G_1(s)G_2(s)H(s) To=Vx(s)Vy(s)=G1(s)G2(s)H(s)
测量值To(s)与实际值T(s)相比,少了Z2/(Z1+Z2)一项,因此,适用开环测量的条件是:|Z2|>>|Z1|

对应到之前的buck电路,这种测量方式相当于:

  • 断开反馈环路,并外接一个电源Vx作为控制器的输入
  • 调节Vx的直流分量,使输出电压达到设定值
  • 调节Vx的交流分量的频率,在各个频率下测量VyVx,获得Vy/Vx的幅频和相频曲线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9张图片

可以看到上图这种设置满足|Z2|>>|Z1|,因为Z1是电源的输出阻抗,显然远小于反馈网络的阻抗Z2

开环测试的主要问题是,难以通过调节Vx使系统工作点与闭环情况相同。比如,在上图buck电路中,Vx电压分压后与参考电压的微小差异都可能使得后级PI控制器饱和,从而导致电路失控。并且工作点的偏移可能导致环路增益表现不同,测量结果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因此,最好在闭环运行情况下测量环路增益。

电压注入法

较为常用的方法是电压注入法,如下图,在原A点位置串联一个交流源Vz,测量Vy/Vx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10张图片

i ( s ) = v x ( s ) Z 2 ( s ) − v y ( s ) = − G 1 ( s ) v e ( s ) − i ( s ) Z 1 ( s ) = − G 1 ( s ) G 2 ( s ) H ( s ) v x ( s ) − i ( s ) Z 1 ( s ) → T v ( s ) = v y ( s ) v x ( s ) = G 1 ( s ) G 2 ( s ) H ( s ) + Z 1 ( s ) Z 2 ( s ) i(s)=\frac{v_x(s)}{Z_2(s)} \\ -v_y(s)=-G_1(s)v_e(s)-i(s)Z_1(s)=-G_1(s)G_2(s)H(s)v_x(s)-i(s)Z_1(s) \\ \rightarrow T_v(s)=\frac{v_y(s)}{v_x(s)}=G_1(s)G_2(s)H(s)+\frac{Z_1(s)}{Z_2(s)} i(s)=Z2(s)vx(s)vy(s)=G1(s)ve(s)i(s)Z1(s)=G1(s)G2(s)H(s)vx(s)i(s)Z1(s)Tv(s)=vx(s)vy(s)=G1(s)G2(s)H(s)+Z2(s)Z1(s)
用理论Ts(s)表示:
T v ( s ) = v y ( s ) v x ( s ) = T ( s ) ( 1 + Z 1 ( s ) Z 2 ( s ) ) + Z 1 ( s ) Z 2 ( s ) T_v(s)=\frac{v_y(s)}{v_x(s)}=T(s)\left(1+\frac{Z_1(s)}{Z_2(s)}\right)+\frac{Z_1(s)}{Z_2(s)} Tv(s)=vx(s)vy(s)=T(s)(1+Z2(s)Z1(s))+Z2(s)Z1(s)

使用电压注入法,为了使测量值Tv(s)接近实际值T(s),前提条件是:

  • |Z2|>>|Z1|
  • T(s)>>|Z1|/|Z2|

其中,若满足|Z2|>>|Z1|,则第二个条件T(s)>>|Z1|/|Z2|这个条件很容易满足。因此我们使用电压注入法时常说,

要求注入点的输出阻抗(Z1,从注入点往回看)远小于输入阻抗(Z2,从注入点往前看)

是主要因为:在输出与反馈电阻之间串联一个交流源Vz,测量Vy(s)=-Vo(s)和Vx(s)。

用电压注入法测量前文buck电路的环路增益,测量方式如下:在输出与反馈电阻之间串联一个交流源Vz,测量Vy(s)=-Vo(s)Vx(s)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11张图片

电压注入法实现了在电源闭环运行的情况下测量环路增益。只要保证注入的交流电压幅值足够小,对系统的工作点基本无影响。

注入位置选择

理论上,注入位置可以是环路的任何一个点。但是,实际选择注入位置时需要关注输出阻抗<<输出阻抗的测试条件。环路测试仪Venable3120的说明书中给出了一些典型的注入位置。

  1. 对于基于TL431和光耦的反馈(常用于反激变换器等隔离型拓扑),需要特别注意,注入的位置需要包括所有反馈路径(下图的Fast和Slow两条路径),而不是只注入其中某一条路径中。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12张图片

  2. 接在输出和反馈电阻之间(同上文buck电路的测量方式)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13张图片

  1. 接在控制器的输出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14张图片

  1. 接在控制器的负反馈路径中(但是可能会有较大噪声)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15张图片

电流注入法

电流注入法与电压注入法原理类似,但是适用条件与电压注入法相反:

  • |Z2|<<|Z1|
  • T(s)>>|Z2|/|Z1|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16张图片

环路增益测量的仿真分析

通过仿真帮助理解环路增益的测量方式。与理想模型对比,验证仿真结果的正确性。

仿真模型介绍

主电路

仿真软件使用LTspice。

仿真模型为12V输入、5V2A输出的buck电路,开关频率固定在500kHz,LC等参数与常用的TPS562208等相同。V1用于电压注入,幅值根据需要调整,频率设置为freq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17张图片

根据最理想的模型和上图参数,buck电路的Gvd(s)的波特图如下,穿越频率在181/6.28=29kHz,可以适当提高一些,相位裕量8°,需要抬升。
G v d ( s ) = V i L C s 2 + L R s + 1 G_{vd}(s)=\frac{V_i}{LCs^2+\frac{L}{R}s+1} Gvd(s)=LCs2+RLs+1Vi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18张图片

采样和控制

  • 反馈电阻:选用常用的56k和10k组合,Vout=0.768*(1+56/10)=5.07V
  • 控制器:下图是运放PI控制器,电压基准为0.768V。
  • PWM调制:PI的输出与500kHz三角波比较,产生PWM波形
  • MOS驱动:buck的高位MOS需要自举驱动,此处直接使用一个受控源来实现,驱动电压Vgs是运放输出电压的2倍,也就是高电平10V。

顺便一提,按照下图设置,输出采样电阻的上拉电阻Ru是补偿网络的一部分,但是下拉电阻Rl却不是。因为在小信号等效电路中,参考电压为0,根据运放虚短的特点,下拉电阻Rl和下图R12都接地,所以不影响环路,因此小信号下的反馈系数H=1。并联在上拉电阻两端的前馈电容会影响环路增益。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19张图片

测量方式

理解LTspice中的环路增益测量方式,有助于理解实际环路测试仪的工作原理。主要原理:

  • 在某个交流信号频率下,执行瞬态仿真
  • 获取稳态的数据,计算幅值和相位
  • 改变交流信号频率,重复测试

测量相关的指令需要直接放置在仿真模型中,如下图。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20张图片

单次瞬态仿真

每次瞬态仿真对应注入交流信号的某一个频率。

具体指令如下:

  • t0为仿真输出开始稳定的时刻,需要根据实际仿真情况设置
  • 仿真运行时间为t0+25/freq,即稳定t0后再执行25个周期,只存储t0之后的稳态数据。
.param t0=1.2m
.tran 0 {t0+25/freq} {t0} 

处理单个频率点的数据

a点对应-Vy(根据之前的电压参考方向,实际上是-Vy),b点电压对应Vx

在LTspice中,通过.measure来对波形数据进行一些运算。

计算某个频率下的Va/Vb的频率和相位:

  • 首先,获得直流分量Aavg/Bavg,后续运算中减去直流分量,只使用交流小信号

  • 通过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分别获得实部和虚部,反映电压信号VAVb的幅值和相位。

  • GainMag为增益20log(|Va|/|Vb|)

  • GainPhi为相位裕量,举例如下:

    测量的相位是arg(Va(s)/Vb(s))=-300°,则实际T(s)相位是-120°,相位裕量为60°

    1. 因为实际测量的是Va/Vb=-Vy/Vx,所以此处先加上180度,还原为-Vy/Vx:-120°
    2. mod(x,360):240°
    3. -180: 60°
.measure Aavg avg V(a)
.measure Bavg avg V(b)
.measure Are avg (V(a)-Aavg)*cos(360*time*Freq)
.measure Aim avg -(V(a)-Aavg)*sin(360*time*Freq)
.measure Bre avg (V(b)-Bavg)*cos(360*time*Freq)
.measure Bim avg -(V(b)-Bavg)*sin(360*time*Freq)
.measure GainMag param 20*log10(hypot(Are,Aim) / hypot(Bre,Bim))
.measure GainPhi param mod(atan2(Aim, Are) - atan2(Bim, Bre)+180,360)-180

DFT参考下式:实际只计算了所需的基频X[1],忽略了其他分量。因为需要的是幅值的比值|Va|/|Vb|,仅需要相对大小,在此处具体幅值不重要。
X [ k ] = ∑ n = 0 N − 1 x n ⋅ e − i 2 π k n / N = ∑ n = 0 N − 1 x n [ c o s ( 2 π k n / N ) − i ⋅ s i n ( 2 π k n / N ) ] X[k] = \sum_{n=0}^{N-1}{x_n\cdot e^{-i2\pi{kn/N}}} = \sum_{n=0}^{N-1}{x_n[cos(2\pi{kn/N}) -i\cdot sin(2\pi{kn/N})]} X[k]=n=0N1xnei2πkn/N=n=0N1xn[cos(2πkn/N)isin(2πkn/N)]

扫频

  • 使用.step指令执行扫频,对freq范围内的多个取值,都分别执行一次瞬态仿真并存储数据,比如下面是5kHz~50kHz
  • 使用.save指令存储关键的波形,比如V(a)V(b)
.step oct param freq 5K 50K 5
.save V(a) V(b) V(out)  
.option plotwinsize=0 numdgt=15

测量环路增益Tv(s)

操作步骤

仿真模型搭建完成后,需要简单设置一下各项参数。

  1. 需要确认VaVb的波形,要求没有明显畸变。因为是基于DFT处理获得幅度和相位,并且仅分析了VaVb基频分量,因此要求没有明显畸变,至少看起来像正弦波。

    例如,.step oct param freq 5K 50K 5会执行18次瞬态仿真,波形如下,符合要求。

  2. 调整t0.tran 0 {t0+25/freq} {t0} ,确认VaVb已达到稳态,例如下图。

  3. 合理设置交流信号的幅值,使得从VaVb波形中能教准确地提取出基频分量。例如下图,从波形上看,交流信号的幅值大于开关频率的纹波。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21张图片

所有仿真运行完成后,幅值和相位数据存储在仿真文件所在目录下的xx.log文本文件中。可以复制FreqGainMagGainPhi数据,用其他软件绘制波特图,也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在LTspice中绘制波特图:

  1. View-SPICE Error log

  2. 在log中右键,Plot .step'ed .meas data画图

  3. 选择,作为复数绘制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22张图片

  4. 弹出窗口中,右键,view-visible traces,选择gain,获得环路增益Tv(s)的波特图,如下。其中相位的读数已经是相位裕量,比如下图中,穿越频率约38kHz,相位裕量7.9°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23张图片

使用PI控制器

使用的PI控制器和使用的参数如下(此处的参数根据仿真结果调试得到,参数过大会导致输出振荡),可以看到电压采样电阻R1也影响控制器参数:
G P I ( s ) = R 2 R 1 + 1 R 1 C 1 s = 2 + 1786 s G_{PI}(s)=\frac{R_2}{R_1}+\frac{1}{R_1C_1s}=2+\frac{1786}{s} GPI(s)=R1R2+R1C1s1=2+s1786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24张图片

使用PI控制器,理论和仿真测量的环路增益Tv(s)波特图如下,

  • 幅频特性,除了谐振峰值有差异外,其他部分基本一致,穿越频率约37kHz。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仿真模型考虑了寄生参数,而理论波特图假设所有元件都是理想的。
  • 相频特性,有10°左右的偏差,但是总体趋势是一致的,相位裕量理论8°,仿真17°,相位裕量都不足。因为PI控制器不能抬升相位,下图已经是相位裕量较好的情况了。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25张图片

测试半载到满载切换的暂态波形,可以看到负载电流跳变后,输出电压有振荡,且需要较长时间(500 us)才能稳定。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26张图片

使用PID控制器

PID控制器和参数如下。此处参数是按照目标穿越频率50kHz(1/10开关频率)设计。为了便于选择参数,采样处加了一级电压跟随器E1,彻底消除了采样电阻的影响。
G P I D ( s ) = ( 1 + C 2 R 2 s ) ( 1 + C 1 R 1 s ) C 2 R 1 s ( 1 + C 1 R 3 s ) G_{PID}(s)=\frac{(1+C_2R_2s)(1+C_1R_1s)}{C_2R_1s(1+C_1R_3s)} GPID(s)=C2R1s(1+C1R3s)(1+C2R2s)(1+C1R1s)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27张图片

使用PID控制器,理论和仿真测量的环路增益Tv(s)波特图如下,

  • 幅频特性,可以看到理论选择的穿越频率正好是50kHz,但是仿真达到了60kHz,有一定差异。可能原因是实际仿真的寄生参数、控制器选择的RC参数有偏差。
  • 相频特性,也有约10°的偏差,但是趋势一致。相位裕量约49°,满足要求。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28张图片

同样测试半载到满载切换的暂态波形,可以看到负载电流跳变后,输出电压的过冲幅值小于使用PI控制器的情况,并且仅需要70us左右就可以达到稳态。

电源环路增益测试的原理与仿真(基于buck变换器和PID控制)_第29张图片

总结

  • 介绍了环路增益的定义、测量原理和稳定性判断方法
  • 电压注入法要求注入点输出阻抗<<输入阻抗,需要合理选择测量位置
  • 通过LTspice仿真,进一步说明了环路增益的测试方法。基于buck电路,对比了使用PI和PID两种控制器测量得到的环路增益和动态性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力电子,硬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