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特殊的培训

这是一次特殊的培训。说它“特殊”,是因为这么多年下来,除非教育行政部门的硬性规定,我几乎很少参加这一类的网络培训。我更喜欢参加省内高校组织的那些面授培训,因为我觉得,在面对面的培训环境下,我或许可以真正的学到一点知识。

但这次的培训,却让我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至少有这么几点可以说一下。

一是培训的形式,很简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只要按浙师大网络学院提供的网址及个人的相关信息,可以很直接很方便的打开网站,学习其中的内容。学习的目标、要求也很明确,不像原先有些培训那样需要做这样那样无用的工作。说明先前网络学院还是做了不少工作的。

二是培训的内容,多种多样并且具有针对性。这里不仅有专家学者的主题报告,更有一线教师精彩的优质课录像和名师、教研员的精彩点评。可以让我边学、边看、边听、边评,确实有不少的收获。

我本人1986年参加工作,1994年以后正式参与初中历史的教学。这个过程中,教过教育部统编的“初中历史”(也就是现在所称的部编教材),但更长的一段时间里,执教浙江省版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说实话,相比较而言,省编的“历史与社会”教材更“杂”,因为它涵盖了地理、历史、(初三年级的)思想政治三门学科,对一线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的要求,更高。而统编的初中历史教材相对教学内容更单一,专业性更强。所以这次培训,在学习“第一部分”的内容时,就有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因为这是我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学科。很熟悉。

这次的培训,对我印象最深或者说自己收获最大的,是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无限次的观摩“名师课堂”。在我看来,这些优质课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任务驱动,学为先导。”课堂中,老师往往会抛给学生一系列的问题,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并在一个相对宽松的合作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授课的方法或许并不是特别光彩艳丽,有些课堂看起来似乎还稍显木讷,但看得出来,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的。所以这些课,基本上都得到了那些评课的教研员、名师的高度赞誉。

这实际上也给我提了个醒。在我们基层,一般的优质课评比啥的,那个课程肯定整得花里胡梢,课堂内的各种探究活动肯定是轰轰烈烈的,以为不这样,就不叫做公开课。但最终的教学效果怎么样,那或许只有自己才知道了。

当然,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除了要把课上扎实以外,我个人觉得,还得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去进行课堂教学。说得通俗一点,“历史得有历史的‘味道’。”而这个“历史的味道”,最起码的一点,是不能有硬伤,也就是说,对历史知识的教育教学,必须客观公正。否则就是误人子弟了。

比如,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这个问题的教学,我觉得视频里那位老师的说法,还是有值得探讨的地方。这个“自古以来”的“古”,究竟在什么时候?不能说“越早越好”而应该有事实根据。比方说,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这些,应该都不能作为“自古以来”的证据。说穿了,大抵就是去转一圈,打个酱油啥的,是一个道理。我以为,台湾问题的“自古以来”,应该从元朝开始。因为元朝在台湾一带设置了“澎湖巡检司”专门管理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在内的区域。这是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既然归属了中央政府,那这地方肯定就属于我们国家了。而在此之前,没有这样有力的证据支撑。

总的说来,这样的培训,还是出乎我的预料的。它比我预想中的更认真,更实在。特别是在现在这样特殊的疫情环境下,外面也出不去,所以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在家里看看自己想看的东西,学学自己想学的知识。

如果非得说这次培训给我留下什么遗憾的话,那倒还真的是有点遗憾的。这里的专家、教授的很多讲座的内容,都是我们平时所不太接触、或者说是很少有听过的。比如北京四中赵利剑老师关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的话题,按我们以往的说法,就一句话,“客观地、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而赵老师的观点却非常新颖,他认为,评价历史人物至少有三个维度:①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②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事件中;③根据时代发展的大势对历史人物进行研判……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赵老师引用了大量的实例、大量的历史事实,如张骞实业救国、戊戌变法、李鸿章等对不同的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分析,对我来说,非常具有启发性。(鉴于文字篇幅,这些实例就不一一赘述了)说实话,这些就是我们一线老师最需要扩充的专业知识。但遗憾的是,这样的视频,却不能下载。如果能提供下载的话,那这样的培训,就功德圆满了。

总体上说,这次培训,我个人觉得,还算是学有所得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次特殊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