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洋为中心的历史 ——读《倭寇——海上历史》

先表明我对这本书的评价:作为历史学专著,有过多的“或许”“可能”“推断”;作为科普性质读物,又少了几分趣味性。但这并不会削减作者所提供的独到视角的意义:“在以往的历史叙述中,以陆地中心的历史观是主流,可是在这种历史观范畴内不可能理解倭寇问题,因而有必要导入视野更宽阔、以不受国境约束的海洋为中心的历史观”。在我看来,之所以“陆地中心史观”是主流,其原因应是民族国家的兴起并成为主要的国家形式;然而在此之前与之后,海洋都同样是各方势力逐鹿的宽广舞台。2019年4月23日是中国海军建军70周年,2020年8月15日则是二战中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的75周年;在这样的背景下,读一本关于倭寇的书,无疑是有意义的。

这本书将倭寇以活动时间的标准划分为十四至十五世纪的倭寇与十六世纪的倭寇。虽然他们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但在性质与内容上并不相同,甚至组成人员的成分也彼此迥异。前一时期的倭寇主要由日本人和朝鲜(高丽)的贱民阶层组成,是劫掠者与反抗者的混合体,活动地区也以朝鲜半岛为主。后一时期的倭寇则更具有多样性;虽然时人也以“倭寇”称呼那一群体,但组成人员除日本人以外还包括了大量的中国人、少部分葡萄牙人及西班牙人等等,活动范围也从朝鲜半岛扩大到了中国大陆的全部沿海地区乃至东亚、东南亚的大片海域。在目的方面,前一时期的倭寇,由其组成人员亦可想见,以劫掠粮食人口为主要目的;而后一时期的问题则复杂而有趣得多,它关系到明朝的海禁、欧洲此时轰轰烈烈的大航海运动,以及处于实际执行上灰色地带的走私贸易。

二者说到底都是求利,与早期的倭寇所求更加单纯不同,十六世纪的倭寇——或许不该说“入侵”——活动并非为了直接获得财富,而是为了进行当时被禁止的国际间的贸易。这并不是为倭寇活动进行正当性辩护,但正如上古以来我国就有的政治智慧:“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正所谓堵不如疏,我相信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是如此。顺便一提,最近很火的游戏《江南百景图》里出现了人物汪直(王直),他作为十六世纪嘉靖年间的大海盗代表,其历史形象并不应该单纯地被判为负面人物——所以游戏为什么要给他改名呢?

最后一章里作者提到,十六世纪倭寇的入侵与倭寇问题的复杂使得当时的中国人对日本研究的兴趣大增,但“紧接着这个时代的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以后,在德川政权恢复通交的努力遭到失败,明朝灭亡,清朝兴起等事态的发展中,中国人对日本的兴趣逐渐冷淡下去……在中国正确地认识日本的机运直到明治以后都没有出现。”我想,这并不仅仅是身为日本人的作者的遗憾,同样也是中国学者的。那么在海权又一次兴起的今天,这一遗憾是否能得到弥补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海洋为中心的历史 ——读《倭寇——海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