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大街

之前提过无数次Broadway Avenue,这条纵贯曼哈顿岛南北的大街也是赫赫有名的百老汇的所在地。当然,百老汇大约是西41街到西53街之间Broadway Avenue剧院聚集的一段,而且剧院的门多半开在小路上,不是正对Broadway Avenue。除了Broadway,还有off-Broadway, off-off-Broadway。任何有名的演员都得先从外外百老汇开始练手,然后才能慢慢崭露头角。 到了纽约,不去看看百老汇的音乐剧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来过纽约。我在百老汇剧院看的唯一一部音乐剧是《Evita》,中文翻译成《贝隆夫人》。麦当娜也主演过同名的电影,由安东尼奥•班德拉斯演“切”。音乐剧由Andrew Lloyd Webber作曲。一曲《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倾倒众生。 去看Evita纯属偶然。我从学校坐地铁又一次来到著名的时代广场,想看看百老汇音乐剧究竟是什么样。傍晚时分,剧院门口空无一人。那些赫赫有名的剧院如沉睡的八音盒,等着人们来上紧了发条,开始精彩的演出。后来才知道,纽约的许多演出的票子都是要事先预定的,票子绝无减价的可能,剧院门口也不会有黄牛兜售,所以开演前是剧院最安静的时候,因为事先买好了票,大家都不会那么着急,也没有人声鼎沸,而是静静地等着高潮到来。 我走到Marquis剧院。这是百老汇四大著名的剧院之一。不过她的门就是一道普通的转门,像个平常的酒店,没有上海大剧院那样巨大的广场,巍峨的台阶以及水晶宫般的玻璃幕墙。剧院在二楼,坐电梯上去,剧院外面挂着许多著名音乐剧的海报。我好不容易找到卖票的小窗口,不过此时已经没有什么票可买。

正当我满心失落,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位女士,她想退票。我的在国内训练有素的神经突然紧绷起来。窗口并不接受退票,我正好可以买下。我赶紧凑上去问她是什么票,她说是今晚的戏,她说她是从洛杉矶来的,飞了五个小时才赶到,可是她的朋友却来不了了,多一张票。我心中一阵狂喜,说,我愿意买下,不过票价是92美金,着实有些贵啊。她说,没关系,我可以便宜卖你,否则就要浪费了。我心里盘算着要多少钱才能让这位女士割爱,嘴上说,你看我就是个从中国来的留学生,暗示她我多么的贫穷。我手插在口袋里,攥着几张20美金的钞票,手心紧张得直冒汗。45美金吧,否则我没钱回去了,我说。那位女士很沮丧,她可能早半年就订了票,心心念念地飞了五个小时过来,现在居然要贱卖。不过,美国人一向没有讨价还价的习惯,而且还有一个小时戏就开演了,小小的box office前根本就没有人,如果不是遇上我这个外国来的愣头青,还真没有人来买票。好吧,好吧,不过45美金真是太便宜了。是的,不过我是个学生,实在没有更多的钱。我赶忙从口袋里掏出钱,拿了票,说了声“呆会儿见”,就赶紧消失在夜色里了。还有1小时开演,我得去买点吃的呀。 虽然是92美金的票,其实我们坐的还是楼上Mezzanine的位置,几乎看不太清舞台上演员的五官。我又跟那位女士相遇了,两个人礼节性地打了招呼,就各自安静。进场的时候,我看了介绍,今天演出的竟然是Ricky Martin,那个唱“Go Go Go, Ale Ale Ale”的“拉丁王子”。今天真是太幸运了,幸运地买到便宜的票,最后还有个大彩蛋。Ricky Martin扮演的是切。切的戏份非常多,有独舞,群舞,只见演员时而在高高的杆子上做出各种动作,时而又在舞台上跳起节奏明快的舞步,非常考验体力和唱功。真没想到,一个唱流行歌曲的歌手,可以在百老汇的舞台上表演得这么自如。国外演员的综合艺术水准可见一斑。 虽然看过好几遍电影,里面的曲子也都是耳熟能详,真要一点字幕提醒都没有,还是没法抓住很多细节。好在韦伯的音乐情绪饱满,弥补了很多语言上的不足。心中暗暗比较电影与音乐剧。戏剧较之电影更有张力,表演立体、生动,但戏剧的布景简单,不似电影那么丰富,镜头可远可近。 电影的故事要连贯,需要情节,电影里甚至用上了纪录片的镜头,以说明社会动荡的背景。音乐剧呈式很明显,主旋律、欢快的部分、抒情的部分、甚至戏谑的部分,来回穿插,增强戏剧性。 从剧院出来,恍若隔世。美国人看音乐剧倒是不需要穿正装和晚礼服的,大家都比较随意。也就不显得我这个留学生的寒酸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老汇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