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中的小学数学练习研究

尊敬的各位领导及亲爱的同仁们,大家下午好!一周的访学之旅,确实让我收获满满,感触颇深。接下来我将自己关于曹培英老师的讲座《小学数学练习研究》的所思所感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引起大家心灵的触动与共鸣,同时,更希望能为我们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帮助与借鉴。

首先,我将曹培英老师简单介绍一下。曹培英:原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副院长,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上海市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曾参加全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修改、制订以及全国通用教材的编写。总之,他就是上海市乃至全国数学界的泰斗级人物。接下来我将分成四大板块,给大家逐一分享。

一、研究练习设计的意义

曹老师在报告中指出,从数学教学的过程来看,练习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数学的练习在各门学科当中显得特别的突出,我们不仅课课有练习,还有专设的练习课,包括复习课也有练习。那么我们最常见的三种课型为新授、练习、复习。在整个小学阶段,曹老师说,他做了一个统计:新授、练习、复习所用的时间比为1:1.5:0.25,也就是说,一节新授课要分配一节半练习课,两节新授课要配三节练习课,那么1:0.25是什么意思呢?每4节新授课要有一节复习课,这样才能达到对知识的温故而知新。

现在课改了,我们口口声声喊: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实际上呢,往往是我们越来越喜欢讲,讲的越来越多,学生独立练习、独立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样就会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怎么办呢?从数学减负增效来看,要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措施有多种多样,那么在多种措施当中最容易推广、见效最快的毫无疑问就是提高练习设计、练习实施的有效性。

曹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是有质量的教育,也就是保底的教育,通俗点就是考的好的教育。你不能说我的学生质量很好,素质很好,结果考试却很差。咱连考试都应付不了,还能算素质好吗?对不对?这点很好理解。我们心里不也是这样想的吗?否则,我们每天兢兢业业的,除了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外,不就是想让孩子们考出点好成绩吗?

那么在各种各样的措施当中,最容易见效的的就是解决好练习问题。要给学生做什么样的题目,必须要精挑细选。否则只会是事倍功半。其实这个问题李校长也多次强调过,特别是课后练习,我们一定要简而精。要懂得筛选择优,这样学生做的有兴趣,我们检查时也省力。对于这点我想大家应该是认同的。那么要上好一节课,就要求我们必须提前进行设计,然后实施。

曹老师特别提到:现在许多老师看似课上的非常漂亮,但实际质量并不见得好。为什么呢?因为有的老师只管自己上课,个别学生开小差,他不看不管。而有的老师,课上的虽然朴实,但在他的课堂上,没人敢捣乱。因为他不会停下讲话,而是用各种方式暗示这个学生:我已经注意到你啦,你要认真听讲。这样的课堂虽朴实却充实,而华丽的课堂有时却美而不实。

曹老师的话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回归自己的课堂,曾上过多少次“花架子”的课。看似小组合作交流时讨论声此起彼伏,气氛活跃,但这样流于形式的课堂留给学生的思考与练习的时间却很少。想起这些就觉得脸红,总感觉自己有点喧宾夺主。我们经常大张旗鼓地喊:“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要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实际上呢?我们什么时候把这个环节做好了,什么时候就能收获有效的课堂。

(举例:记得一个多月前的数学课上曾发生了男生给女生写纸条的事情。一整堂课我都讲的眉飞色舞,根本不知道发生这样的事情,这是贾老师下午才告诉我的。一下午我就在思考,为何在课堂上会出现这种事情?当时真是非常纠结,好在到第二天,我终于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一、说明我没有兼顾到每位同学,二、我的课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因此出现了老师讲与学生听两张皮的情况,反思的同时,我为自己以后的课堂教学寻到了方向。)

我们现在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有一个短板,就是没有准备性练习,不过这样设计也有优势,就是放大了探索空间。对于优等生来说,干嘛要复习要铺垫呢?为啥要准备呢?直接抛出问题引出问题探究权即可。而对于后进生来说就困难了,对于这些,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实事求是,从学校、班级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准备一些铺垫性练习,搞一些过渡知识,这样便可轻松引出新知。

二、数学练习的作用

数学练习到底有何作用呢?它的有效性具体体现于:1.理解概念2.掌握法则3.形成技能4.激发潜能5.启发探索6.培养习惯7.渗透教育8.反馈途径9.评定方式,在这几点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曹老师讲的这个,练习设计可作为一种反馈途径。

练习是学的反馈,做对了是强化正确,做错了是订正错误。同时也是教的反馈,如果布置练习,同学们都做对了,说明我们老师的举一举好了,他们能反三;但如果孩子们不能反三,说明我们举一没举好。这样的话就是成功的积累经验,不足的加以改正。

(举例:其实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有两三位或更多的同学对某一道题会出现相同的错误,比如前两天我在讲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如4+23=(),好几个同学的答案就是63,说让他改,还是63,他根本不明白自己错在哪,如果说一个同学做错也许有粗心的原因,但不排除他没掌握算理,可有好几个同学出现同样的错误,那当然就是老师的原因了,肯定是我没教清楚,对吧,那这个知识点肯定得重新过一遍了。)

本次讲座中给我印象较深的就是曹老师提到的一个关于家庭作业的问题。他指出,要家长签字是老师的偷懒行为,同时也是令一大部分家长深恶痛绝的行为。这意味着家长被绑架了,成了老师的助手,这样的做法有什么弊端呢?这样会使大量的真实信息流失,而且家长帮你改过来了,同时掩盖了问题,你都不知道孩子到底哪些地方没掌握好,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平时作业做的还不错,一到考试就考的一塌糊涂。实际上,根据调研分析,家长签字以后,1/3有积极的影响,因为有的家长确实能辅导上,而且也愿意认真辅导,有1/3的签不签一个样?还有1/3的家长很不力,签比不签还糟糕。

(举例:其实对于这些情况,我们是最熟悉不过了,我以前也曾尝试过让家长签字,但时间不长,我就告诉同学们不要让家长签字了。因为效果不明显,刚开始总以为家长一检查,我来校再检查不是更保险吗?结果真是糟糕,有的家长看似签了字,但错题仍然存在,第二天,孩子还委屈地说,我本来做对了,结果妈妈非让我改错,还有的家长揠苗助长,给孩子教一些超前的方法,比如一年级就教方程,教孩子负数,第二天来了,孩子总是听课很茫然)

三、数学练习设计如何提高有效性

接下来我们再回归到这个练习设计上来。曹老师着重指出,设计练习时一定要有针对性(突出重难点),要有层次性(循序渐进,坡度适当),要有思考性(加深理解,灵活应用),要有趣味性(志趣,乐趣)。只有让孩子产生了乐趣,他们才愿意学,只有愿意学,他们才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反过来,只有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她们才肯学、乐学,也就会学,这是一个循环因果的过程。练习要体现多样性(题型多样)等。否则,一、太单调,孩子们学的枯燥;二,有时我们说有的孩子学的死板,题型一变,他就不会了。其实更大原因是由于我们平时的练习设计的太死板,不能激发孩子的思维。

(举例:记得在乡下教书那会,二年级数学练习册上出现了一个图,实际上是个微波炉,我那时也不认识,我就给孩子们讲那是个电视机,而且是个黑白电视机,凑巧的是期末考试试卷上竟然出现了一模一样的题,这是一道关于买东西的题,最后的问题是买什么比买什么多花了多少钱,结果那次成绩不错,13个孩子就有四个100分。考98分的同学不乐意了,问我:老师,为何要扣二分呀?我跟同桌一样的,他怎么没扣分呢?我也纳闷了,一看试卷发现孩子答字后面的黑白电视机这几个字被红笔圈了个圈,而考100分的那几个同学,人家是将微波炉画出来了,所以没扣分。因为是全县统考,所以那次判卷是乡镇对调,判的比较严格。星期天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问家人,他们也说这明显就是电视机啊,后来是大姑子告诉我,这哪是电视机,这明显就是微波炉啊!哈哈,看这分失的多可惜了,我要讲的意思就是说题型多样的重要性,如果平时练得题型稍微丰富点,孩子们便可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可以激活思维,从而提高学习的乐趣。)

四、让阅读渗透数学课堂

只有多读,认真读,你才能弄通题意,那每一道题便会迎刃而解。所以说,数学阅读应该贯穿整节课堂。其实这点在王丽君老师执教的《位值中的游戏》这节课中有很好的体现,每道题中的信息,每个练习的要求,王丽君老师都要求学生大声读出来,所以这是一堂顺学的课堂,非常精彩。当然这个读的更大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会题意,提高审题能力。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数学差,其实与他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要教会学生阅读时能够思考,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这样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可见,阅读在我们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真是举足轻重啊!

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我们在教改之路上一路欢歌,一路汗水,边摸索边前行。我想,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我们就应该把它当做一项事业来做,我们没时间去享受闲庭信步的闲情,我们也没必要去羡慕别人仰望云卷云舒的瞬间,我们要做的只有拾阶而上,砥砺前行。我坚信,只要我们携手共进,用心浇灌,必会等到花开的那一日。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效课堂中的小学数学练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