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讨论太扎心:背后是缺失的家庭边界感

作者 | 不吃苦瓜


闲着无聊的时候总是喜欢逛逛豆瓣,看看上边大家对社会众生相的讨论。有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引起我的注意。

点进去,是一个大概7000人左右的讨论组,里边充斥着各种对家庭,对父母不满的言论。


生了孩子的人才更能体会这些言语的杀伤力,让人看了不禁痛心。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孩子如此愤懑? 

深入观察之后,我发现,所有的怨念都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在那些“控制欲”,“矛盾”,“抑郁”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教育的失败,是边界感缺失导致的后遗症。

什么是家庭边界感?简单来说就是父母在身体安全、隐私空间、选择控制和能力剥夺等方面,与孩子没有明显固定的边界。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用“亲密无间”来形容双方关系的融洽,父母也希望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但是,家庭角色之间如果一旦变得“亲密无间”,有时就会变了味儿。

过多的命令和干涉,模糊了原本该有的楚河汉界,结果就是,这股负能量被孩子吸收的干干净净。

1

最近《小欢喜》火了,剧中展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家庭,其中也不乏对高考,夫妻关系,职场生涯等的再现和思考,让网友在路转粉之余大呼“真实”,“过瘾”。

由妈妈宋倩和女儿英子这对母女组成的“离异式”家庭中,宋倩把对女儿生活过度的控制欲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讲解员,拼乐高......看起来稀松平常的小事,对于宋倩来说,就是影响成绩的洪水猛兽,一律遭到强烈抵制。为了英子学习,她干脆在家里做了个“隔音室”,透过玻璃窗子随时掌握英子的状态。

她要求英子在誓师大会的气球上写上700分的愿望,而CNSA(中国国家航天局)却被弃如敝履。当英子考试考了第二名,迎来的不是妈妈的鼓励,而是劈头盖脸的“都第二了,有什么可高兴的”。

在宋倩看来,除了好好学习考上清华北大,英子的世界就不该有其他东西。我的女儿,必须是天下第一。

一步步的精心设计,一次次的厚重压力,让英子变得难以喘息。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最终,英子对妈妈关上心门,说出那句“我讨厌你”。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英子拥有这样的妈妈,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如果说英子受到的是精神上的压力,那么还有人,在忍受着身心双重的折磨。

韩国影片《女儿》,同样讲述了妈妈高强度管制女儿的故事。

小白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必须是洗澡,而且妈妈必须亲自上手,吃饭时必须吃两碗,如果没吃干净,便会遭母亲毒打。

在这样的管教下,小白委屈但也只能咬着手指偷偷落泪,她不敢反抗,直到母亲患癌去世,才得以解脱。

没有隐私空间,控制权父母牢攥。我们很难想象,孩子的内心都经历了什么,会不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坐角落,疑惑那来自母亲的爱,到底有多少真实可言。

2

不管是选择控制还是过于包办,都是模糊了与孩子相处的界限 。

孩子的房间杂乱,不要去帮他整理,因为他知道昨晚没看完的资料放在哪边;不要随意设定闹钟叫孩子起床,上学迟到他会恼怒自己,不会对父母埋怨。

过多的包办孩子的人生,剥夺他们选择的权利,是作为父母乐此不疲但又无法自省的坏习惯。

贝克汉姆一家该数娱乐圈幸福的典范,三个帅气的儿子,一个可爱的女儿,老婆还那么精明强干。但最近由于夫妇的过于包办,导致孩子被贴“废柴”标签。

1999年出生的大布,真是含着金汤匙出生,小贝夫妇对其也是宠爱有加。大布很有足球天分,业内人士表示如加强学习,超越老爸指日可待,但大布觉得老爹光环过于强大,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喜爱的摄影。

为了儿子的前途,小贝亲自出马,为他牵线面见查尔斯王子,希望获得皇家纪录片实习机会;另一边,贝嫂也是毫不逊色,精心操办摄影展,出书,把儿子的摄影事业全权包揽。

但结局却令人大跌眼镜,4个月,新书卖出3890本,且还被粉丝吐槽水准太低,2.5的评分都算高的,业务能力真的不怎么样。

有顶级的资源,有唾手可得的机会,导致大布不思努力,半途而废,最终一事无成。二十几岁像个巨婴,经不起生活的考验,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如果当初大布没有退路,或许可以一直活跃在足坛,假以时日抛开父亲的光环,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番。靠父母,能让别人羡慕;靠自己,才真正让人佩服。

3

教育家孙晓云曾说:家庭教育的实质是改变父母自己,而这种改变的关键就是自觉自愿地与孩子一起成长。

如果有人问我,那该怎样厘清家庭关系的界限?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理解!

纪录片《幼儿园》的导演张以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有一个问题同时提给中国的老师和外国的老师——如何做一个好老师?中国老师回答‘爱孩子’。

这无可厚非,和我们大多数的家长答案一致。而西方老师回答的是‘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理解孩子的讨厌和热爱,理解孩子一切他接受或拒绝的事。

曾经有个小孩,不喜欢跟任何人交朋友,周围所有人都觉得他格格不入,大人觉得他不爱社交,小孩觉得他难以相处,但是他却说:我喜欢一个人的感觉,谁也不能强迫我交朋友,这是我的自由。

确实,没有谁规定了人的一生必须有三五好友。孩子的世界很单纯,桌子就是桌子,他不管是不是价值不菲的红木制成。当我们理解了孩子的想法,便不会去过多的插足干涉。

不要成为孩子口中的“祸害”,理解万岁,虽然很难,但请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讨论太扎心:背后是缺失的家庭边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