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

       

图片发自App

   

今晚又一次下乡扶贫,向农户了解经济收支动态,宣传雨露计划和介绍本县企业招聘信息,进一步与贫困户拉近了距离。

要达到后年脱贫目标,我觉得没有所谓的一批“乡贤”带领、必要的“智力”输血和一定的“产业”依托,很难!笔者负责联系的三个贫困户,廖永作户因学致贫、钟宝铁户因病致贫和钟宝叠户则因缺乏技术致贫,都一一涉及,或者交叉呈现。

那晚的扶贫之旅倒车时险象迭生,至今仍然心有余悸。

那是一个小村庄的两米多米道路,晚上视线不好,在一个丁字路口碰到了麻烦——前面是断头路,后面是凹陷的水沟,然后是墙壁;左右两边种有小树,右下是田,左侧是一小节门前水泥路。

足足折腾了10多分钟,才倒车转头完毕,可以说是一点点挪的。在荒草地外掉头时,那些荆棘、底盘被中间隆起的砖头刮得砰砰砰。

我眼中的乡贤就是带头人,一种致力于自己富了不满足还要带领身边的人一起致富的好人。

像《钟山飞出世界级美国华人兄弟学者》(陈健文)一文里,记述了韦梧昌、韦超兄弟勤学苦练终有出息,实现跨长江过黄河夙愿,实现了以自己的学识回报社会反哺家乡的美德。一是通过报纸关注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二是通过电话向家里人了解家乡的变化情况;三是回乡讲学汇报,鼓励青年一辈。此外,通过赠送个人著作和提合理化建议服务当地政府和人民。

国家振兴,功不在我,是一种情怀,舍得精神;家乡落后,我有责任,也是一种情怀,一人富了不算富众人富了心始安的情怀。

图片发自App


这两年多次下乡,与几位贫困户交流、交心,发现自己无形中得到了提高。扶贫不是形式主义,不能走过场。除了及时宣传介绍政策、资讯外,我也遇到贫困户提出想申请临时救助、自主创业等要求我代写报告的问题,隔行如隔山,我于是调阅有关材料,向工商、民政部门咨询,然后才去写作,初稿完成后,交给他们查看,确定无需再改了才定稿。

从不懂到略知一二,从不胜于交际到游刃有余,圈子大了,我变得充实多了。

那天晚上一个贫困户家里。夫妇一边挑理着野葡萄,一边说起他的两个小孩,“这些葡萄是大儿子网购的”,说给我做药酒佐料,一脸的自得。一次大的那个还亲自跑回家到公安局报案,原来他一个星期联系不上弟弟,以为有不测。事后发现那是弟弟手机坏了,一时又没有修好缘故。经过这次,做哥哥的干脆在自己那边给弟弟推荐个工种,这样联系更方便。

图片发自App


安居乐业,有房住,“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种情况已然实现。有产业,乐于事业,则是脱贫攻坚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通过产业扶贫让一部分人脱贫,策略是正确的。

随着食用菌等技术普及,特别是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战略的纵深推进,社会化大生产区域合作资源共享已成燎原之火,促成贫困户的就近就业有了可能。

湾岛自然村的钟宝叠积极参与芋头农业合作社劳务输出,每天早出晚归,除草、杀虫、施肥,每天70元的劳务费给这位五十出头又初中没毕业的他一颗定心丸。

近期某单位需要招收食堂师傅和宿舍管理人员各一名,我及时把通知发布给扶贫户,“在家乡工作,早出晚归既可照顾好家人,又可以领到不少的工资,还是比较划算的!”来自廖屋村的廖先生对妻子说。

  说到这,我想到了许多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在扶贫攻坚会战中唱出了一曲曲慷慨激昂的赞歌,在广大贫困户心目中投射出一道道光辉伟岸的身影。

  我们面前有困难,不要怕;贫困户面前有我们,不能等。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扶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