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西医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假如一个人的胳膊疼,而且不容易找到病因。
他去找西医的话,西医会说:对不起,孩子,把胳膊锯了吧,愿上帝保佑你。
他去找中医的话,中医会说:可能是身体内部的原因,先开个方子吃几服药调养一下,吃完后再来看看,到时候方子可能要改改。
面对同样的问题,中医和西医给出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解决方式。这背后其实是东方思维和西方思维的不同。
这两天读了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一书,这本书讲了打造学习型组织的方法,也讲了很多案例。但在看完全书之后,我只有一个感觉:这是用中医的思想来治疗西医治不了的病。
这里是一个类比,主要想表达的是,西方的思想导致企业,社会团体乃至整个地球环境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彼得·圣吉用东方的思想给西方社会开了个药方,这个药方的名字就叫学习型组织。
有趣的是,彼得·圣吉曾多次向南怀瑾请教中国传统文化,但他写书的时间早于来中国的时间,不知道他是否在见南怀瑾之前自学过中国的思想。
一
回到主题,《第五项修炼》这本书核心就是在讲如何打造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这样的一种组织——
“那里,人们为了创造自己真心渴望的成绩而持续拓展能力;
那里,各种开阔的新思想得到培育;
那里,集体的热望得到释放;
那里,人们不断地学习如何共同学习。”
我个人理解,对于学习型组织而言,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具有自我驱动力的终身学习者,每一个人的工作都是为了自我实现。
整个组织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聚集所有人实现一个对更宏大系统的有益的事情,这个更宏大的系统就是人类社会以及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
老天爷让人帮忙来改善自然的运行,促进自然的发展,而我们每个人以组织为载体实现自我超越。
二
而之所以要打造学习型组织,主要是为了破除西方原有的只看表层、不重视深层原因,只看局部、不重视整体的思维方式,要把组织当作一个生命体来看待,而不是一个挣钱的机器。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第五项修炼》是用中医的思想来治西医治不了的病的原因。
西医注重单刀直入,解决问题,中医注重抓住本质,调养身心。
用西方的思想来锻炼身体,会把自己练出一身肌肉,但身体内部不一定和谐。
用东方的思想来锻炼身体,会注重身体内部精气神的调养,同时注重与宇宙四时,以及环境的协调。
在系统观下,作者指出,系统有两个基本的模式:
1. 增长极限:说简单点就是最开始发展很快,之后就遇到瓶颈。
这是因为组织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可能导致负面作用的因素,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显现出来,导致组织发展遇到问题。
这就像我们中国所说的“盛极则衰”和“天道忌满,人道忌全”。
2. 转移负担:说简单点就是“治标不治本”。
一个人屁股上中箭了,医生却只把屁股外面的箭剪断了,不去拔箭头。表面看没问题,实际上,内部问题很大。
而造成这两种模式的是系统里所存在的三种作用力:
1.Reinforcing feedback:即增强反馈,中文版本里为了便于传播和理解,译作正反馈,起加速、扩大,增强的作用,可以看作中文的“阳性作用”;
2.Balancing feedback:即平衡反馈,对应译作负反馈,起稳定和调节作用,可以看作中文的“阴性作用”;
其实译作正负反馈虽然方便理解,但会产生一些偏差,会使读者误以为正反馈都是好的,负反馈都是坏的,而把这两股作用力看作阳和阴,或者是《道德经》中讲的“人之道”或“天之道”则更合理些。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道德经》
3. 延迟:延迟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让子弹飞一会儿”,什么行为都需要等一段时间才会产生正面和负面的结果,种下的“因”需要点时间才产生“果”。
因为有这三种作用力存在,所以盲目的扩张行为和“治标不治本”的行为会产生一段时间好的效果,但在延迟的时间过去之后,负面结果就会逐步显现,产生新一轮的危机。
如果总是不能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就会周而复始,使组织一直在一个怪圈中打转。
三
想建设能够长久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就要持续进行五项修炼:
1. 自我超越:“把自己的生命当成一件创造性的艺术作品”“从主动创造的视角去生活”,个人拥有一种特别的目的和使命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
2. 心智模式:每个人在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时都有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但每个人都有自我认知的局限性,基于有偏差的认知得出的结论会导致错误的行为,而要个人和组织的行为有效,就需要转变每个人的心智模式。
举一个例子:
大前提:盲目相信算命是一种迷信的行为;
小前提:《易经》可以用来算命;
结论:一个读《易经》的人就是一个迷信的人。
保持这种观点的人一听到有人谈论《易经》就会认为别人时迷信的,看似很严谨的逻辑链条下其实隐藏一个错误的假设:读《易经》,会算命,就是迷信。
这个假设错在三个方面:
首先,《易经》可以用来算命,但《易经》包含更多的是易理,明白易理可以帮助一个人更好地调整;
其次,算命不一定迷信,算命可以只是一种趋吉避凶的参考,完全听信就是迷信了;
最后,迷信来源于无知,盲目相信算命是迷信,盲目相信牛顿的物理学也是迷信,因为牛顿的物理学也是有条件的,不是万能的,不然就没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事情了。
心智模式指的就是这种不经过反思很难觉察到有偏差的认知方式。
3. 共同愿景:个人愿景是人们在自己头脑里的图景和画面,而共同愿景则是整个组织中的人们内心的图景。
共同愿景要回答一个问题——“我们想要创造什么?”。
此外,共同愿景不是一种理念,它是人们内心的愿力,一种由深刻难忘的影响力所产生的愿力。
4. 团队学习:团队中每个人都能坦诚地表达自己的心智模式,互相借鉴团队其他成员的思想,反思自己的观点,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5. 系统思考:即第五项修炼,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的思想是一种局部、碎片化、单因果的思考方式,系统思考立足于“整体大于局部组合”的观点,主张从整体和宏观的层面看待问题,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
这五项修炼,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
自我超越的修炼激发个人的动机;
心智模式的修炼开放我们的心胸;
共同愿景的修炼促进对长期目标的承诺;
团队学习的修炼培育超越个人视角局限,看清更大图景的能力;
而系统思考则整合前四项修炼,打造学习型组织,实现心灵的转变。
其实,书中“学习”的概念和我们平常理解以读书,团建,培训等方式为主的学习不同,不是一个静态接受知识的概念。
书中提到“真正的学习会触及做人的意义这个核心问题”,所以我个人理解,彼得·圣吉口中的“学习”更接近汉语中的“修行”。只不过英语中没有与“修行”对应的词,就用“learning”来替代了。
四
其实写到这里,我越来越觉得《第五项修炼》就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在组织发展中的应用。
所谓系统思考,就是中国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我们所说的“天人合一”,就是在做事情时考虑到更宏大的存在,考虑到长远的“时”的因素。
把组织当作一个生命体,或者干脆当作一个人,也就是告诉我们,组织要有更远大的追求。
一个人不能因为红烧肉好吃,就只为了吃红烧肉而活着,什么东西吃多了就是病。组织不能因为需要利润,就只为了利润而存在,只为了利润就会有很多负面结果。
近两百年来,西方列强兴起,西方的思想传到了全球。
就管理而言,上世纪中期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管理思想繁荣发展阶段,我们现在大学里教的管理学思想都是美国人的一套。
西方的管理思想主要就是注重科学,效率和利益最大化。
在这些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西方获得了发展,但也导致了很多负面的效果。如:全球污染加剧,自然环境被严重破坏,员工不幸福。
世界上除了科学,还有还有超出科学范围的存在;人类除了物质,还有精神;宇宙除了人看得见的东西,还有人所看不见,感知不到的东西。
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管理方式兴起,日本的管理思想就是终身雇佣,大和。
你加入一家公司,基本这辈子都在里面工作了,职位升迁主要靠“熬”。
同样地,日本式的管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终身雇佣制打破之后该怎么办呢?在终身雇佣制中工作的员工真的开心吗?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老师说:21世纪是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只有中华文化可以调和世界发展的矛盾。
所以彼得·圣吉这本书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我们要坚定对中华文化的信心,在个人、组织和民族的发展中走我们中国式的道路。可以借鉴西方的思想,但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觉得我们自己的文化不好。
我最近也渐渐感悟到:管理也好,做事也好,就是做人,根本上就是要提升道德,一切在我。
五
最后,《第五项修炼》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譬如,五项修炼的法则:
1. 今天的问题来自昨天的“解决方法”;
2. 你越使劲儿推,系统的反弹力越大;
3. 情况变糟之前会先变好;
4. 选择容易的办法往往会无功而返;
5. 疗法可能比疾病更糟糕;
6. 快就是慢;
7. 因和果在时空中并不紧密相连;
8. 微小的变革可能产生很大的成果——但最有效的杠杆常常不易被发现;
9.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但不是马上;
10. 把大象切成两半得不到两头小象;
11. 不去责怪。
大家有时间可以读读整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