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4262家银行,银行从业人员380万。但是在创新方面乏善可陈。
很多银行口号喊得很响,要做创新。但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因为没有一家银行会说我们不要做创新。这就好比很多公司都会说我们的客户是上帝,这也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很多银行从业者一直感叹银行创新不足。比尔盖茨说,银行就是21世纪的恐龙。
那银行的创新为什么难?因为银行要做创新,至少面临三个拦路虎。
第一个拦路虎就是创新容易!担责难!
有个很吊诡的现象,银行可以包容浪费却包容不了风险。哪怕浪费产生的损失远远超过风险产生的损失。
比如有的银行零售条线项目,打着互联网+旗号拥抱互联网,其实无非就是傻大黑粗拿钱去补贴用户,花了很大代价和互联网公司合作,花了很多营销费用去增加用户粘度,但其实就让用户撸了羊毛,最后获得了什么呢?喧嚣过去、一地鸡毛,没有后评估,也没人追究这种浪费。
之前与国内一家大型o2o公司交流,得知某银行花了大钱搞银行卡支付立减活动,就是突击花钱,至于之后有什么效果,也就不了了之。只要有另一家银行也搞支付立减活动,那用户对之前银行的忠诚也就五块钱。
花下去的钱获得多少用户?没人追究,因为这本来就是准备花出去的费用。
但如果你的创新项目出风险了,那你就要承担责任,被追责。一想到要被追责,或者有出风险的可能,往往决策者眉头一锁,罢了罢了。
第二个拦路虎就是大组织病,创新项目如果在银行涉及两个部门以上,那这个创新基本就黄了。
可能也有人说,互联网大公司部门也很多,不见得一定会遏制创新。
的确,有的互联网公司部门和人员并不比某些银行少,但还有一点我们没观察到,就是它们的决策链比银行短。
互联网公司往往有“拉会文化”和“邮件文化”,一言不合就拉会,几个部门员工一商量就把事情决策完,并且开干了,或是邮件几个来回就把事情开干了。
而银行特别讲究流程。涉及多部门,决策链就体现在各种签字、盖章、出意见。
之前我做过一个项目,光涉及总分行各部门就达十多个,等部门意见出完了,还可能要走计财部的相关流程,这样一番折腾下来,不光人的精力被耗散光,机会窗口也早就过去了。
这就是银行的大组织病,而在这里面,组织中的每个部门都觉得自己很无辜,都觉得自己只是在尽必要的本分,觉得自己部门的流程和决策都很快很简单。
第三个拦路虎,就是激励制度与创新脱节。
现在银行的考核激励制度与创新至少有两个地方不兼容,第一是滞后性、第二是无关性。
先说滞后性,银行的KPI目标,又称为平衡积分卡,往往要等每年5月份才会下发确认,这个激励规则严重滞后。下发完毕,往往也不会变了,你创新的事情往往可能与考核无关。而当创新项目要与考核有关了,等考核下来确定了,往往又错过创新的时间窗口。
如果创新是个姑娘,他一定会对考核说: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再说无关性。
举个例子、创新是对公条线做,可能利益是零售条线,从这个角度讲,对公条线动力就不足。
所以创新往往就会出现下面这种情况:
a部门种树,b部门乘凉。
a分行种树,b分行乘凉。
a个体种树,整个银行乘凉。
有时候,听到的炮声想法多的银行一线人员,挂靠的指标往往就是实打实存款、贷款、客群这些内容,创新带来的好处,也许对整个银行是好的,但对个体并不好。并且个体要耗费很多精力去做,作为理性的个体,自然不会有动力去做这样的“傻事”。
吐槽完了这三个拦路虎,那么再来说下我认为可以争取解决的方向。
第一是对违规需要有宽容机制。这就好像对待失败需要宽容。吴军老师在其《硅谷之谜》中提到,对于创新来讲,失败是常态,成功是特例,如果没有对失败的宽容,就难以有持续不断的创新。
硅谷可以宽容失败,是因为有风险投资这种机制保障。 那对银行的创新来讲。需要有机制保障违规,有了宽容违规的机制,让创新者敢于承担风险,避免陷入不做不错的怪圈。
不做不错,看似规避了短暂的风险,其实不做,从长期来看才是最大的风险。
我们为什么要对违规宽容?我想到吴晓波的一句话,所有的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那创新又何尝不是呢?创新不就是打破原来常规吗。而打破原来常规和违规往往界限并不分明。
所以创新,必然容易违规,有的领导口号喊得很响要创新,其实就和很多银行哭着喊着要以客户为中心,实际上该干嘛还是干嘛一样,仅仅是一句口号。
而看银行真心不真心支持创新,就是银行有没有机制容忍创新带来的违规风险。
第二是减少决策环节。
创新往往是系统工程。举个例子,有的银行也提各种创新计划,但落实起来,往往要求做创新的人先提交八股文报告两篇,然后提交一个需要五个部门确认签字盖章评估的申请表。
这其实就好比火车发明了,但还是用马去拉火车,
创新机制配套的其它机制如果还是老办法,最后还能创新吗?
第三就是考核变革,做到即时性和相关性。
考核如同指挥棒。互联网公司的创新为什么足?第一就是因为激励即时,区别于银行考核滞后。
因为激励即时,互联网公司员工所获得的效果反馈就是及时的、日活跃用户、注册用户、交易量这些都是实打实马上可以体现在报表里的,就像打游戏一样,反馈是非常到位的,并以正循环的方式刺激着创新。相关性就是需要考核与创新挂钩,因为考核的结果可以马上反馈其创新的努力,所以对他来说创新也是实打实有益处的。
当然除了以上这三种对应的方向,有的人对银行创新有误区,觉得只要领导推动就可以。其实领导推动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创新不是口号,创新一定是做出来的,Doing is faster than thinking,我们现在就是口号太多,方法太少。
不建立制度让创新的人敢于负责、不配套流程让创新的人减少审批、不改变考核让创新的人得到激励,那银行的创新就是空中楼阁。
在我看来,银行人,是一大批可爱的人,他们并不缺乏互联网公司员工的狼性文化、他们并不缺乏互联网公司员工的天马行空想象力,不少银行晚上办公室的灯和互联网公司办公室的灯一样亮。
所以银行人不缺乏创新的基因,不缺乏实干的精神。
作为可能的21世纪恐龙,银行人不要惧怕创新,因为,我们只看到太多脱离时代慢慢衰老而死的公司、却很少见大到因为创新创死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