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音乐总结

今天在知乎上学习专业乐评人的文章,看过他们的分析和点评,忽然意识到自己差点忽略了高中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生产决定消费。

不少乐评人都在文章中提到了这一点。

如今出现了很多错误观点:1.受众广的,就是好音乐;2.高雅的音乐,没几个人会欣赏,这些音乐就毫无价值;3.音乐是主观的,音乐没有优劣之分。

这些观点显然是主张“消费决定生产”,而且相当“唯心”。

首先,音乐的价值是客观的,比如作曲,古典音乐里分为和声、曲式、配器和复调四大件,还有记谱法、律制、调式体系和理论等技巧和规律。

根据这些标准,可以区分音乐作品的优劣。

具备这些要素的音乐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审美,但不可否认它的价值。

说到审美,音乐分析的主观部分有音乐伦理观,音乐审美,音乐理念等。

主客观结合分析,才是比较中肯且具有说服力的。

也有人提出观点:听音乐就是放松,何必搞得那么复杂?

其实广大群众包括艺术从业者,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乃至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大家也都是从主观方面喜爱才去研究,后来才有了这些辉煌的音乐成就。

如果大家都说,音乐而已,何必那么复杂,何来辉煌的音乐发展历史?

我认为,纵观音乐的历史长河,能看到每个时期音乐在当时的价值以及它对今后音乐发展的贡献作用,才是有意义的。

如果某些音乐不具备这些作用,只是“好听”,或者“受众广”,那这些音乐也不能被称为艺术。

中世纪的人们觉得单声部音乐太简单了,才发展起来复调音乐,一开始只是多一个声部,到后来发展到四个声部,随之发现了许多音乐理论,这些都是为了所谓的音乐复杂而产生的辉煌成果,如今也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必须从客观和宏观的角度想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一部作品艺术价值的体现,一是在技术或者理论上达到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相当高超的程度,且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或者集大成性;二是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这些东西的历史意义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未来的方向,代表当时社会的一种新生力量。

这才是这些伟大的事物之所以伟大的地方,而绝不是来源于所谓的话语权,所谓的公共认识。

这才是这些伟大的事物之所以伟大的地方,而绝不是来源于所谓的话语权,所谓的公共认识。

音乐的发展,和世界上所有事物发展一样,都是缓慢积累的,调性格说发展到巅峰才催生了十二平均律,也是十二平均律为日后的浪漫主义里的远关系转调,乃至后来的无调性音乐打下了基础,这几个阶段经历了数百年。

人总要受到时代的约束,但可以通过人类自己的方法将智慧与文明传承下去,后来者在吸收先辈的基础上再去发展与创新。这也是经典之所以经典,伟大之所以伟大的原因。

还有人提出观点:怎么可以diss别人喜欢的音乐,听音乐还听出优越感了?

其实这不是在diss别人喜欢的音乐,而是这些被diss的音乐本身不具有艺术价值。众多专业的乐评人也只是在陈述客观事实而已。

听音乐不存在优越感,很多人都秉持着“我觉得好听我就听”的原则在听音乐。这也没什么,但是我们得接受专业的分析和点评。

就跟比较文学这个专业方向一样,为什么需要比较?就是因为初学者应该在分析、理解和欣赏先辈们的作品的过程中提升自己。“比较”是有益的,如果我们不允许作品之间的比较,甚至认为比较就是不尊重别人喜欢的东西,那么何来进步?

都知道审美水平是需要不断提升的,如何提升?首先得知道如何辨别优劣,如何客观又全面地分析一部作品。

每个时代的音乐虽然不同,但是音乐始终在进步,就西方音乐而言,从最初古希腊的四音音列,然后中古调式,再发展到两个声部的奥尔加农复调音乐,再发展到圭多的四线谱,再到后来的十二平均律,无调性音乐,表达音乐的技术越来越高级,越来越丰富,难道就因为自己的审美水平跟不上就吐槽技术不重要,能主观打动自己才是第一原则?

能探索各个表象后的规律,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人类才能发展。

学习乐评人的文章的同时,我想到了一个问题:音乐剧的音乐是为剧本服务的,那么它的艺术性是如何保有的?

我私信请教了专业人士,对方回复:音乐要实现自我的艺术价值,在主观上要有良好的表达效果,在客观上要能在当时的技术体系下获得不错的实际效果。这两点又要相辅相成,达到一个统一的状态,这是一个保有艺术性的途径。

这对我来说有些深奥,多读几遍,慢慢理解。

以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8.11音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