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抒怀——给历史留下些什么

5月3日游览岳麓书院,探寻岳麓文化,

据记载朱熹访长沙与张栻论学。这次会讲盛况空前,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后人评价“朱张会讲”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名声远播。

绍熙五年(1194),在岳麓会讲27年之后,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次来到长沙,他效仿刘珙,一到任就筹划重整岳麓书院,颁行《书院教条》,书院规制为之一新。经朱熹精心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繁盛时期,时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被誉为“潇湘洙泗”。

岳麓书院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位于书院门前的赫曦台,为朱熹晨登麓山顶观日出有感曰“赫曦”,张栻筑台,朱熹题额“赫曦台”。

岳麓书院内有再现朱张会讲场景的“时新”“时习”纪念室,一室塑朱熹、张栻立像,一人握卷于胸前若有所思,一人握笔专注于阅卷;一室塑朱熹、张栻坐像,两位哲人倾身相向形似神似,纵论兴致正浓……像后挂朱熹别长沙时答谢张栻诗的手书放大墨迹:“我行二千里,访子南山阴。不忧天风寒,况惮湘水深。……厚意不敢忘,为君商声讴。”“昔我抱冰炭,从君识乾坤。始知太极蕴,要眇难名论。……岂知一寸膠,救此千丈浑。勉哉共无斁,此语期相敦。”诗意回顾湘中游程并叙友情、论学,以及对太极的体会。朱熹说过:“去冬走湖湘,讲论之益不少。”“敬夫所见,超诣卓然,非所可及。”大家襟怀,日月可鉴。

既吞吐岁月风云,也收藏千古风流。步入书院第二门楼,抬头悬匾“名山坛席”,门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讲堂悬挂三块匾额:一为“道南正脉”匾,乾隆九年(1744)御赐,诠释岳麓书院所传播的理学源于杨时理学南传后的正统,朱熹、张栻都是杨时理学的再传弟子,传播的思想是理学正宗;一为“学达性天”匾,康熙二十六年(1687)御赐武夷精舍,同时颁赠天下学宫,在恩宠武夷精舍的同时,也褒扬了朱子学,意即在此学习理学,可以达到修为学问的最高境界;一为“实事求是”匾,源于《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走出书院大门,两株朱熹手植的香樟树挺拔如盖,郁郁葱葱。如今成为人们缅怀朱子的纪念树,也给参观者许多感悟和怀古的联想。

生命科学家王立铭老师的一段话,有形有质的实体终将分崩离析,只有无形无质的思想才有可能永世流传。

岳麓书院是一座文明地标,它的意义不仅在有形的物质,更在文化本身。

你可能感兴趣的:(岳麓抒怀——给历史留下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