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还是“李宁”?

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中国的奥运冠军有:许海峰、周继红、李宁、郎平…他们毫无疑问是国人的骄傲,是所在领域的执牛耳者,长长的耀眼名单上,我们挂在嘴边的还有哪些?

图片发自App

李宁应该算一个。但大概率不是那个体操王子李宁,而是这个走上欧美秀场“一切皆有可能”的李宁。


男人不只一面,人人都应该不只一面。

线性的发展即使做到顶点,对于多彩的人生来讲总显得太过单调,况且顶点上就只能站那么几个人,要有一席之地困难不言而喻。

一条线做到顶点也就是100了,两条50的线有了个2500的年纪,三条50的线有了个12500的体积。虽然不能认真地做大于小于的比较排序,但至少也会带来一些启发吧。

90后的学习成长与素质教育密不可分,有人说90后是素质教育的受害者,理由很充分:什么都学了,什么都是半吊子,不好用甚至不能用。诚然存在这种现象,那是因为素质教育不好吗,那是因为搞得根本不是素质教育,或者说只是表面上的素质教育。

大面积推广素质教育所需要的庞大资源是难以想象的,于是大面积的推广显现得不伦不类,精英式教育却践行得很好,从胎教开始到学硕博,培养出了多少耀眼的个体。只不过大面积的不伦不类遮盖住了个体的光芒。

有些东西既然出生时没有,那就得靠自己了。自己给自己安排真正的素质教育,也就是提升多维度竞争力。

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队。

在我们足够优秀去拥有团队之前,我们一个人也要像一个团队一样去战斗。我们要是自己的职业规划师、健康管理师、理财顾问、健身教练…

看看身边那些优秀到发光的人,能力和财力并驾齐驱,颜值和身材管理得好…越了解越惊讶甚至变身柠檬精…

图片发自App

最后混得好的往往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人,是悖论吗?

总能听到人感慨:“现在风生水起的人都是当年学习成绩不好的。”好像成功和成绩成了反比。

那是你看的太浅。除了一些极端,学生时代大部分学习成绩一般的人都是因为把原本应该用在学习上的精力用在了别处而已,学校只以成绩论成败,社会可不是,一些之前花费了精力培养的能力被发现、被使用、被放大,和成绩相比这些能力可能更稀缺,更实用。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两条50分的线与一条100分的线之间的关系,无法比较大小,但效果确实是不同的。

所以不用奇怪,仅此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宁还是“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