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从前慢

姑苏,慢生活

七夕,步行至阊胥路

想起木心先生的『从前慢』

说起民国时期,大家大概会想到硝烟四起,军阀混战,新青年的崛起...

今天是七夕,我们来谈谈民国『爱情』。

不同于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实时性,或许正是因为战乱年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才让书信见证了那些永恒的爱情。

1935年7月最热的一天,苏州庙堂巷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婚礼,新郎新娘穿着厚厚的礼服,大汗淋漓中掩盖不住的是比火热的气候更加炽热的爱情。

那一年,钱钟书24岁,杨绛23岁。

1932年杨绛在东吴大学读大四,因学潮停课,毅然北上借读清华。

因缘际会,在古月堂门口遇见了钱钟书——她的命中注定。

初见,杨绛对钱钟书的印象是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

钱钟书对杨绛的印象是清新脱俗,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

再次见面,

钱钟书:“我没有订婚。”

杨绛:“我没有男朋友。”

从此鸿雁往来,开始了他们长达六十余年此生不渝的爱情长跑。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英国传记作家笔下最理想的婚姻模样,就是钱钟书对杨绛深情的一生承诺。

现代社会,高铁飞机比车马快,微信邮件比书信快,爱情却比民国寡淡了太多,也许太容易得到的就注定不会被珍惜。

有多少人会选择珍惜眼前人,又有多少人会相信最美的爱情不过——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闲庭信步间,我看到前面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互相搀扶,情比金坚。

嗯,我依然相信这就是爱情最好的模样!

——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夕|从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