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板书窥课-“小小养殖场”(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知识点分析: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在具体情境中,直观感受“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所谓意义,体会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书的相对大小关系,通过猜数游戏,初步感受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数感。

学情分析:上节课学习了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孩子们对数的绝对大小关系已经很熟悉了,可以很快按要求找到比目标数量多或者少的数。

教学设计及课堂反馈:

环节1-“猜松果”引入。我准备了三个杯子,里面分别装了1颗、10颗、20颗,我告知孩子们我的杯子里有1颗,然后说1号小松鼠的松果比我的多,2号小松鼠的松果也比我多,请问“哪只小松鼠的松果最多?”个别小朋友正准备开始随便猜,就被一大片的“不确定”的声音给淹没了,“为什么不确定?”难得认真的小张说“因为你只说了它们比你多,没有说它们谁比谁多。”这个娃娃的思维其实是很灵活的,不过偶尔认真偶尔不认真的态度必然会把漏洞积少成多。大家都同意小张的说法后,我补充了两条信息“1号小松鼠的松果比我多一些,2号小松鼠的松果比我多得多。现在你能知道谁最多吗?用手势告诉我吧。”除了几个娃娃没有举手,举手的都是示意2号。“多一些”和“多得多”这里我只提了一次,目的是感受孩子们对这样的描述的主动感知。

环节2-“少/多一些”、“少/多得多”。全班齐读三条信息,我边板书信息,然后我没有设计让孩子们根据信息提问的环节,而是直接抛出我的问题,谁多?谁少?我故意说我的问题比你们想的问题都简单,并和大家达成共识这是“比多少或者比大小的问题”。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谁多?”右边是4个小朋友的答案,答案后面是同意的投票统计。先看紫雯的答案,得票最多,但我直接说这是最不标准的答案,因为问题问的是“谁”而不是“哪里”,然后再在剩下的答案里选了小李的答案“鸡多”,我反问“这个答案倒是没有错,但是没有体现比较呀!”有个娃娃补充“鸡比鸭多,鸡比鹅多。”(两行板书)“现在有比较的味道了,那根据这两句话你能感受到鸭和鹅谁更多吗?”孩子们犹犹豫豫、摇摇头,机灵的小朋友看了数据信息说鸭更多,我补充要求“那如果咱们不看数字呢?”显然开课的引入基本上已经忘记,于是我又把三个杯子拿出来让大家回忆,小彭突然灵感袭来,虽然磕磕绊绊,但是把完整的表达说出来了,补充板书“多一些、多得多。”齐读一遍。“那反过来?”这个描述没有什么问题,孩子们边说我边把后面的话补充完整。

环节3-线段图表示。

出示上图,提问“你能看懂吗?”刚把三个动物的大小关系描述了一遍,很多小朋友能够直接和这个模型联系起来,分别说明了不同颜色表示的是哪个动物,利用这个模型又把大小关系描述了一遍,并且在描述的时候加上了手部动作,“一些”就用两根手指表示短短的距离,“得多”就用两个手臂张开表示,接着让孩子们在数学本上自己用线段图表示了一次。

环节4-“差不多”。添加一条信息“还有97只兔”,提问“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来描述一下兔的数量吗?”孩子们能够正确描述兔和其他三个动物的大小关系了,我把“兔比鸡少一些”和“兔比鸭多一些”这两句话单拎出来,问“这里都是一些,看一看数据,谁更接近兔的数量?””鸡。“”那都是‘一些’,感觉不到鸡和鸭的大小关系,怎么办?“修齐说“差不多。”板书后全班齐读,请了几个小朋友说一说自己对“差不多”的理解,小朋友们说得真的很好并且是用自己的话表达的,比如“就是两个数非常非常非常接近。”“比如说我有5个苹果,他有6个苹果,就是差不多。”“比如我有5个苹果,他有4个半苹果,也是差不多。”

环节5-猜数游戏。我悄悄在副黑板写了一个数,用上面的描述方法一条信息一条信息地提示大家,孩子们猜得很投入,猜中了的喜悦比奖励玩具更开心吧。准备结束,小彭第一次在数学课下课想多留我一会儿“再来一个嘛!”

遗憾:用问题“谁多?”引入,但是还有一个“谁少?”没有解决,其实可以作为很好的课堂小结的素材,可惜我没有利用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板书窥课-“小小养殖场”(数的相对大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