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读《道德经》第四天

《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释义:

道体虚空,作用万物,不盈不满。深远啊!它好像是万物的宗主;顿挫坚锐,化解纷扰,掩去光华,混迹尘境。幽隐似又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个人感悟:

什么叫沦陷,解读《道德经》的每一天我都在沦陷。

每一句话因为断句的不同都存在不同的理解方式,自己理解三遍,再参照网上的各种译文对照比较,然后还要联系上下文的衔接承启,直至心中澄明,方能算是有所悟有所得!

读完今天这一章,突然有个感触,如果你爱一个人,可以建议他读《道德经》,认真读完可以开启他更高层次的智慧,升华思想升华人生!

如果你恨一个人,也可以建议他读《道德经》,让他反复纠结,云里雾里,若终能解,他会反过来感激你!若不能解,就折磨死他自己。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德经》的《道经》中用了大量的言语去讲解“道”这个概念,算是对开篇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的一个论述,几乎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论述角度,我们不能不被老子的思维广度折服。

本章的第一句话“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很多人对它的理解为,道很虚无,却有非常多的作用,从而引出后面的感叹,所以他是万物的宗主。

这其中的一个“盈”字引起了我反复的思考,都说《道德经》是易经的一个深刻解读,我想到了《易经》中的一句话: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其中言语,每一句都指明天地人神都是亏盈益谦的,那“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不盈”应该也是与这个道理相通的。“道”始终是不盈不满的,催生万物,却能放任自流,如此方能形化万物,成为万物的宗主,因为天道忌满,满者招损,又何益与万物呢?

由此而悟,这世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它的规律和机缘,人类也无法真正的主宰一切,人道忌全!

从一个最小的角度来说,很多人都希望能尽可能的握住生命中的一切。

但是,时间我们无法把握,一分一秒流逝于无形;生命我们无法把握,如何生、何时死不由我们自己;爱情的结果我们无法把握,眼前的恩爱能持续多久你无法预料;事业的走向我们无法把握,今天的拼搏能否换来明天的辉煌无法断定;甚至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也无法把握,而我们真正能把握的只有当下的自己。

当下我们唯一能把握的,你当下所做的事情之于你的将来有何意义,你无法言说,但是将来的你却是由当下的你延展而成。

于将来的你而言,今天的你便是将来的你之因。没有人可以帮你,只有你自己可以为你自己负责。你便是你自己的“道”。

将所有的事物都按这样推理,“道”即是一切的根源。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道”虚空的存在于世间,环绕在我们的身边。柔和而具备引化力,导于无形;融洽而具浸透力,润而无声。我们能感知它的力量却无法真正触摸它。如果我们参透它,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将这种力量化为己用,去应对我们的人生。

“挫其锐,解其纷”这六个字有两种解法。

其一,挫其锋芒,解决烦恼。如果一件事情已经危及我们的生存安危,我们需仔细筹谋,积蓄力量,找准时机,击败对手解除我们所面临的困境。

清朝的康熙皇帝,幼年登基,无法真正的治理国家。四位辅政大臣协助治国,至康熙亲政以鳌拜为首的辅政大臣鳌拜把持着朝政,对皇帝的安危隐隐构成非常大的威胁。

康熙帝故作沉迷玩乐“布库戏”,朝中处处示弱,削弱了鳌拜的防备,最终设下瓮中捉鳖之计,一举擒贼,解除了心腹大患,至此辅政大臣交出大权,皇帝得以真正的亲政。这是制敌之招。

其二,收敛锋芒,化解纷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我们自身的锋芒毕露,会导致与别人的相处出现障碍,势必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或祸端,所以我们需要收敛自省,韬光养晦,弱化冲突,解除困扰和威胁。

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所灭,勾践接受了范蠡的意见,降吴为奴。勾践从此为吴王养马、拉车,为了复国的大志受尽屈辱。范蠡与文种一起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为越王一雪会稽之耻。

庆功宴上,乐师盛赞文种的功劳,范蠡在察言观色间发现了越王的不悦。

一个大臣比君王的功勋更被称赞,这自然是一件不太令人接受的事,必然为自己招来祸端。范蠡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非常果断的弃官而去,并书信劝诫文种急流勇退。文种不听劝说,继续留在越国,最终被赐死。

这个故事中,越王勾践在战败后能够收敛锋芒,俯首称臣,免于被杀,得以韬光养晦,赢得了翻身的机会。而范蠡也正是因为懂得在功成名就之后及时收敛锋芒,放弃荣耀,得以避过性命之忧。此为处世之法。

不论是前一种还是后一种,都是先顿挫坚锐,才能化解纷扰,于己于人犀利尖锐的东西都会制造不安的感觉,唯有削去方能化解。

动以制敌,静以修身,也难怪有人说《道德经》是一本兵书,又有人说它是治世宝典,精妙无比。

“和其光,同其尘”,初看这六个字有点不求甚解,细细品来,却是我们与人相处的大智慧,能做到这六个字说难也难,说易也易。

1961年4月中旬,周恩来视察云南西双版纳,在景洪城与傣族、布依族等群众共度傣族新年——泼水节。周恩来穿起傣族服装,走进欢乐的人群之中。

开始,群众用柏枝蘸着银碗里的清水,礼节性地洒在总理身上。周恩来看见有些群众用大盆泼水,也入乡随俗,高兴地拿起一个大盆泼起来。眼见周恩来这样和蔼可亲,群众立刻消除了拘束,纷纷用大盆向自己的总理泼水。

依照傣族习俗,泼水节时,水泼得越多、越热烈,就表示彼此越亲近、越尊重。警卫人员怕总理着凉,要用伞遮挡泼来的水,周恩来劝阻说:“不要紧的,要到群众中去和大家一样。”

周恩来同群众水乳交融、打成一片。他对当地干部说:“傣族群众的每滴水都是热乎乎的,我一点都不感到寒冷。”

作为一个国家总理,他如果只是象征性的参与一下,没有人会有意见,但如果真的用伞挡住了水,就隔开了与少数名族人民心上的链接,而他却完全没有架子,积极参与进去,这就是“和其光,同其尘”,将亲近和团结的感情无声的传递。

曾经有一个朋友,非常的自我,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以她为中心,每次大家一起出去吃饭,大家点好的菜她都要发表意见,她不喜欢的都要改掉,到最后都换成她喜欢吃的,在饭局上都是她一个人在炫耀最近又买了什么新衣服,去哪里旅游了,老公又送了她什么礼物,总之场场聚会下来都成了她炫富的表演,不仅在饭桌上晒,还在朋友圈里晒,但是吃饭她从来也没买过单。数次之后,我将她的微信直接拉黑,不再联系。

人都有一种主角意识,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关注,希望能在众人之中显出与众不同,这个很正常。

但有些人事事都想独占鳌头,时时都想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临驾于他人之上,这就是非常可怕的事。而有些人本身就拥有一些特殊的身份地位权利,更加容易与大众脱离。不管是刻意为之,亦或自然而成,在同一情境中的区别就是一种隔阂。

“和其光,同其尘”告诉我们的就是不管处于什么身份什么情境都要能够善于融入所处的环境。若一个人能懂得入境问俗,入乡随俗,接纳包容,随遇而安,时变以应,不故作姿态,与世俗同流但不合污,便是极难得的了。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些“道”的奥妙在我们身边时时可以体现,只是表现出来的方式随着情境的不同而不同,应对的不同,会引导我们走向不同的方向,你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西方人说上帝创造了人类,于是上帝是众生之神,主宰世间万物!而中国的历史中,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即使是开天辟地的盘古,也是诞生于一片混沌,这混沌便是一切的根源,也是《道德经》里说的“道”,只是我们谁都看不见。

西方人的神在天上永生主宰世界,神的力量无边无际;而中国人的神是在人间修炼完,死后归于道,被人们尊为神。

《道德经》里的这句话,大概就是中国早期提出的无神论,我们不知道“道”是从哪里产生的,但是他一定在有人类之前就已存在,而今天的科学为我们揭示了生命源于自然,世间的一切都是遵循大自然无中生有,有复归为无的规律,自然就是这个世界最大的“道”。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读《道德经》第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