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河西走廊

千沟万壑的山峦,一马平川的草原,波光粼粼的宽阔河流,缀满钻石的夜空,伴随着旖旎的异域风情音乐,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思念和好奇。在那片辽阔神秘的西部,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我竟然没有一幅清晰的地图。

纪录片《河西走廊》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填满了我空洞的灵魂。

故事从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始。汉朝建国六十多年来,一直受到匈奴的侵扰和牵制。打不过强大而狡猾的匈奴骑兵,汉朝政府就用和亲的方式来换取稍许的安宁。汉武帝年轻气盛,受够了匈奴的跋扈无理,决定派遣张骞寻找大月氏国联合起来抵抗匈奴。历经千辛万苦,随行100多人,最后只剩下张骞和1名懂得西域语言的仆从。两人曾经被匈奴俘获,被困十年,后来趁匈奴内乱逃回汉朝。小时候在历史书上看过张骞的故事,也听过苏武牧羊的歌曲,时至今日才感受到张骞等人的勇气、毅力和智慧,真是一等一的英雄!造化弄人,张骞被困匈奴,9年后才找到大月氏国,然而此时该国已经安于现状,不再考虑当年被匈奴杀主灭国的事情了。9年之中,张骞并没有因为寸步难行而灰心沮丧,而是利用和匈奴近距离生活的机会,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化、兵器的冶炼,返回汉朝时,他带给汉武帝一幅完整的西域地图和西域的风土人情,为汉武帝攻打匈奴做足了地理上的准备。原来每一次被困,都是机会,智者选择从困境中学习,愚者只是顿足哀叹,虚度时光。

有了张骞的宝图,年轻的霍去病接过历史重任,开始带领汉军攻打匈奴。我所不知道的是,霍去病17岁就开始领兵打仗,叱咤风云,功勋卓著,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然而,23岁时霍去病突然去世。英雄的一生只在短短五年中燃尽了生命最灿烂的光华,迅速地谢幕,令人唏嘘不已。

公元前111年,汉帝国在河西走廊设置了四郡。武威:即武功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君威到达河西;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酒泉: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这标志着河西走廊成为汉帝国的行政管辖区域,而这一远大目标的实现用来多少人的心血和鲜血,是无法计量的。

进入东晋时代,河西望族成为混乱时期知识界的代表,各个势力纷纷争夺这些从国家政治中心迁移到河西的学士之流。郭荷、郭瑀、刘昞一脉传承,弘扬儒学。郭瑀少时好学,青年时游学到张掖,拜隐居在张掖东山的著名学者郭荷为师,潜心攻读,精通经义。郭荷死后,郭瑀为师守孝三年,后到临松薤谷(今马蹄寺)开凿石窟,设馆讲学,著书立说,弟子多达千余人。他的女婿刘昞深得其喜爱和真传,隐居深山,讲学著述,成为河西士人的领袖。西域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而有了文脉。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人民需要一些信仰来支持他们继续生活下去,于是佛教徒开始了他们的传播之旅。其中最优秀的莫过于鸠摩罗什。他是龟兹人,7岁随母出家,初学小乘,后改学大乘。博读大小乘经论,名闻西域诸国,在汉地也有传闻。他本来想传播佛教,不料被吕光囚禁于凉州十七年之久。然而囚禁并不能阻挡他传播佛法的脚步,他一边学习佛法,一边向身边的士兵们学习中国的各种方言,汉语的读写能力也突飞猛进。这为他以后翻译佛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等都是鸠摩罗什和他的弟子们精心翻译而出,几百年来无人改动过一个字,足见其对佛法的精准理解和语言的驾驭能力。

隋唐时期,另一位对西域历史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跃入眼帘——裴矩。他担负这隋王朝给予他的历史使命——让毁于战火的丝绸之路贸易重新活跃起来。他精通经史典籍,有着丰富娴熟的政治经验,兵不血刃地让突厥分为两部,并使东突厥归顺了隋朝,为西域经济的发展安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一段历史中,最出乎意料的莫过于隋炀帝杨广对西域的关怀。他是第一位西巡河西走廊的皇帝,曾经带了大臣、嫔妃、侍从1万多人去焉支山进行一带一路峰会。其中有一半人因为带的衣服太少而被冻死。这杨广实在是劳民伤财的主子,也是一个气吞山河、步伐豪迈的主子。

说起丝绸之路,人们想到的不仅是络绎不绝的商贸往来,还有敦煌石窟。人们为什么要在这里建造石窟呢?原来,敦煌地处河西走廊的咽喉之地,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北中南三条线路,均以敦煌为起点,到达中亚、欧洲。而离开敦煌,就要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生死未卜。于是人们在离开敦煌时,就在莫高窟捐造一个石窟,供养神灵佛祖,祈求得到保护。而从西域平安归来的人们为了感谢佛祖保佑,又开窟造佛供养。平民百姓也为了祈福,风调雨顺,也开窟敬佛。官吏、士族、高僧更是有资本来做这件事情,营建属于自己的功德窟,以表达对佛教的虔诚。敦煌莫高窟有长达1700余米的岩壁,其上遍布密密麻麻的石窟,每个石窟都有彩塑、佛像、壁画,令人叹为观止。其中编号220窟的彩绘最为特别,因为它的画风和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十分相似,然而又无从考证当年是否有大师巨匠曾经来过西域。

经过战乱的人们太需要信仰来支撑和统一他们的思想了,即使到了元代也是如此。平民百姓拜佛祈求平安,统治者们则为了加强统治而推行宗教信仰。蒙古国为了绕道吐蕃侵入中原地区,决定与吐蕃的萨迦派的萨班谈判,达成和平协议。这时,又一位虔诚睿智的宗教人物上场了。年逾60的萨班带着他的一个10岁和一个8岁的侄子,走了两年的时间,终于到达凉州,和蒙古国的首领阔端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最终达成了西藏归顺蒙古的条件,包括呈献图册、交纳贡物、接受派官设治等。而他10岁的侄子八思巴在他的亲授下,也成了一名德威并重的藏传佛教传人,后来成为忽必烈的精神领袖和亲密伙伴,不可谓不神奇。这一段历史最打动我的就是萨班的勇气和智慧,一个有信仰的人可以在任何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泰然自若、处变不惊,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宗教教义征服了凶悍的蒙古领袖,使之皈依藏传佛教,实现了西藏地区政教合一的局面。

历史的脚步不停,终于到了说说新疆这一集。清朝时期中原内忧外患,沙俄趁机侵占新疆伊犁地区。左宗棠不负林则徐的厚望,在朝堂之上据理力争,“中国的山川形胜,皆起自西北。弃西部即弃中国。西部安定,中国就等于安定了一半。”最终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主张得到了文祥和慈禧的支持。出兵时,左宗棠是抬着自己棺材去的,真是抱着破釜沉舟、不收楼兰不复还的志向。他看到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侵扰,还下令筑路军队沿途栽种杨树、柳树、沙枣树,人们后来把新疆的柳树成为“左公柳”就是为了纪念左宗棠为新疆做出的贡献。

纵观整部纪录片,用一个个故事和情景再现的形式把河西走廊的历史描述得风起云涌、跌宕起伏,令人欲罢不能。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北人,看完了这部片子,我更加热爱那片交融了各国文化的土地。原来那片景色荒凉的大漠沙尘里,掩埋着一颗颗文化明珠,饱含着华夏民族的血与泪、想与望。再回去时,一定要好好体会这历史的厚重。


参考:纪录片《河西走廊》、360百科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过河西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