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敢于戏弄李鸿章的艺术大师,更是毛泽东心中的侠客——作者:渤海居士冯志亮

元宵节刚过,很多人都还在谈论,今年的《元宵晚会》比春晚要好得多。尤其晚会中,泥人张、皮影路、面人汤等艺术形式大放异彩,以鸡生肖为核心创作了众多非遗作品,不仅为晚会增加了浓浓的民俗味儿、年俗味儿,而且还表现文化的财富,讲述传承的力量。

尤其是泥人张,作品真是径寸之间面目清晰,掌指之内风采可现。真可谓是形神皆具、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钦佩不止。

泥人张已经传承六代,代代手艺精粹,是当之无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第一代创始人至今,其中的故事更是极富传奇色彩,今天就来谈谈泥人张的开山鼻祖张明山。

泥人张神作,徐悲鸿赞叹

1931年春天,徐悲鸿赴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个人画展,回国后,便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邀请来天津讲学。

当日午后,张伯苓与徐悲鸿聊起天津的风筝魏、砖刻刘等民间艺术,更着重提到泥人张“艺事精绝”,并说自己少年时还曾与张明山老先生有过一面之缘,可惜如今张老先生早已去世。

一席话勾起了徐悲鸿的好奇心:“早听说张先生袖中捏塑人像,惟妙惟肖,但至今无缘一见,不知张校长能否帮我找到张先生的作品?”张伯苓哈哈一笑,说:“这好办,南开校董严范孙先生的父亲和伯父都曾请张老先生塑过像,塑像一直珍存在范孙先生家中,我现在就带您去看。”

张伯苓立即叫车,带徐悲鸿来到老城厢西北角的严宅。在严家,严范孙请出自己父亲和伯父的泥塑,这两座塑像均出自张明山之手,高约一尺八寸,庄重沉稳,神色怡然,塑像旁配以袖珍红木桌椅,极为精致。

徐悲鸿俯身细赏良久,起身对张严二人叹道:“这两件泥塑,比例之精确,骨骼之精准,传神之精妙,是我在北方见到的美术品中最好的,历代帝王画像中也只有宋太宗、宋太祖的画像可以比拟,在雕塑中,完全可以与杨惠之媲美,甚至高过于他,真是如同天工!”

杨惠之是唐朝开元盛世与吴道子齐名的艺术家,所谓“道子画,惠之塑”,徐悲鸿的这一评介,自然可以说是作为艺术家对张明山泥塑艺术极大的肯定。

其实,徐悲鸿的赞叹并非虚妄。泥人张在天津捏泥人行业里,由古至今首屈一指,当之无愧排名第一,而第二、第三与其相差何止万里。作为开创者的张明山,不仅是民间匠人,更是行业智者、市井君子和艺术大家。

少年成名,技艺非凡

清道光六年(1826年),张明山生于浙江绍兴,因时局动荡,后辗转来到天津。因附近窑工聚居,就随着窑工捏点儿泥猴、泥马出售,贴补家用。

张明山确实天赋绝佳,又加后天刻苦努力,每日如痴如醉,近疯近癫,泥不离手,人不停歇,18岁时,已然小有名气。

那年,京剧名角余三胜(余叔岩是他的孙子,孟小冬是他的重孙弟子)在天津演《黄鹤楼》。

年轻的张明山看戏时揣着一块泥巴,台上唱戏,他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台下一模一样。泥人捏成,回家风干烧制,敷粉涂色,衬以衣冠,最终完成的这尊余三胜泥塑,真如本人在戏台上一般无二。

他把这泥像拿给余三胜看,余老板拿着泥像欣喜若狂,连声称赞:“真是难以置信啊,我吊了二十年嗓子方有今天,而你年纪轻轻已将此技发展极致,我不如你啊!小伙子,以后就叫泥人张吧,肯定记得住、传得开。”一时间,这个绰号叫响天津。

仅过了一年,天津名丑刘赶三(电视剧《天下第一丑》中夏雨演的就是他)登台,在帷幕后突然发现张明山坐在台下,慌忙退了回来,站在台口的人问他出了什么事,他一脸苦笑:“我怕那小伙儿泥人张一五一十捏出我在台上的丑态啊!”

因为泥人大受欢迎,张明山在老城厢买下一座小院,前店后坊,开了泥塑作坊“塑古斋”。天津的文人雅士常来这儿观赏泥塑,谈画论艺,此时的他已名声在外。

坊间赞誉张明山,说他不仅手艺超群,且为人仗义,智慧非凡,别看玩的是泥巴,但他坚守本分、不畏强权,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地痞流氓,凡是恶名在外的,遇上他都得被其整治一番,且又无可奈何。

大智大慧,整治海张五

清咸丰年间,泥人张早成市井名匠,无人不知。为了接近生活中的角色,他常去天津戏院大观楼和北关口天庆馆。在大观楼,看戏台上的诸多角色,去天庆馆,要看人世间的各种百态。

有一天下雨,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同时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

正在此时,外边进来三个人。中间一位穿着富贵,头大肚挺,中等个子,嘴咧似瓢,架势逼人,横冲直撞往里走。站在迎门前的伙计一看,赶紧施礼赔笑:“益照临的张五爷您可是贵客啊,三位里边请。”

一听这此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很多人放下筷子,好好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

当时,天津卫腰板最硬的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他当年为盛京将军海仁(正一品,沈阳的土皇帝)卖过命,被海大人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张五”一称。但因他恃强凌弱、仗势欺人,当面尊他张五爷,背后就喊他海张五。

这年头是谁有钱谁横,官员都怵他三分。可张明山为人正直,更是看不惯这一套,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有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不一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他来。有个细嗓门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袖子里?我看是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奸笑,这是拿张明山找乐子呢。

这些话天庆馆里人人听见,人们等着瞧艺高人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不会是随手把一个泥团儿砸过去吧。

只见人家张明山面不更色,气不长出,好似无事一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在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只见,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上下纷飞,比变戏法的还灵巧。

海张五那边还在说这说那不停地找乐子,而张明山一定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补回来。

过了一会,他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如同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水瓢似的脑袋,麻子脸扇风耳,小鼓眼烂眼圈,酒糟鼻鲇鱼嘴,一脸的七个不服八个不忿,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仅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张明山的背影叫道:“就尼玛这破手艺也想赚钱,倒贴都没人要。”

张明山泰然自若,头都没回,撑开竹伞,踱步而走。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的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臃肿的身子,斜腰拉胯坐在那里。都是翻模子扣的,批量生产,足有两三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写着“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一起看,组团儿乐。

当天傍晚街边还未收摊之时,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天。

人们都称赞泥人张不仅手艺高超,更是不畏豪强且大智大慧,正如相声大师马三立所说:“民间艺人,就是要学艺为民,光棍儿不斗势力,真正的艺人咱不怕这个。”

有胆有识,巧戏李鸿章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李鸿章在天津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时,经常听说天津卫的泥人张捏泥人的功夫炉火纯青、登峰造极,闻名已久,颇感兴趣。

这一天,他派人叫张明山进总督衙门给老太太捏个泥像。张明山深知李鸿章崇洋媚外、卖国求荣,很不想去,可毕竟权势甚重,又不能不去。

刚进府门,先被搜身检查又学参拜之礼,耗时半晌,才被领去见李鸿章老娘,张明山心中很是不快。

一切形式完毕之后,他即在衣袖里捏草样,时间不长,已然成型,拿将出来摆在桌前。李鸿章一看大喜,连连夸赞,说捏的手艺甚好,神形俱似。张明山却说,中堂老太太的像,不可草草了事,必须拿回去加工细作,三日后再将成品送来。李鸿章觉得有理,便放其回去。

三天后,张明山将塑像送了去,果然栩栩如生,更为精致。就连眉眼之间、发鬓之处、汗毛指甲、肤质皱纹也是丝丝见功。张明山的手艺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阶段,李鸿章大为高兴,当时传话,赏白银5两。

张明山说:“多谢中堂大人,不过,此像5两不可,需20两。”

李鸿章不解:“20两,如此昂贵,为何?”

张明山说:“回中堂话,我加工细作,日夜赶工,费时费力。再说,这是给大人高堂捏像,不得有丝毫马虎。”

李鸿章心中略有不喜,说:“区区一块泥疙瘩,哪里值20两银子。”

张明山说:“凭中堂身份,20两不算多,这和普通百姓不同,少20两不行。”

李鸿章越发不高兴,硬是不同意给那么多的银子。

张明山说:“中堂不同意也不勉强,买卖不成仁义在,我将原物带回去好了。”

于是张明山施礼告辞,便将泥像带了回去。

张明山到家,照样子又捏了四个。他拿到天津北城根去卖,并且吆喝:“2两银子一个,中堂老母泥塑。”

顿时,围上许多人来看中堂老娘是何模样。北城根离总督衙门不远,这事很快就传到李鸿章的耳朵里。听说满街卖自己老娘像,十分恼怒,但又无可奈何,若与平民匠人相争恐失了身份,惹世人耻笑。他只好派手下差人再去把张明山请来。

李鸿章责问于他:“为何满街卖像?”

张明山说:“启禀大人,我是做泥人的,做完就得卖。这泥人我本是给中堂所做,做完卖给中堂,中堂不买,我不能压着本,所以只好赔钱出售,卖给别人。”

李鸿章又问:“怎么在街上卖2两银子一个,卖给我就要20两呢?”

张明山说:“卖给平民要2两银子,那是贱民贱卖,大人是尊贵之人必得20两。”

说着又要拿走。李鸿章心想这是自己老娘的像,让他拿走不妥,让他到街上去卖,更不妥。最后,只得吩咐手下给他20两银子,把泥人买下。

但是张明山又说:“回中堂的话,20两银子不行,我这里一共捏了5个,每个20两,共计100两。”

李鸿章气得浑身发抖,说不出话来。张明山一看,深施一礼:“大人若嫌贵,您买一个,剩下的我还是拿大街上去卖吧。”李鸿章又气又怒,没有办法,只得乖乖地给了张明山100两银子,留下五个他老娘的泥像。(那时100两银子能买20吨鸡蛋)

此事被整个天津卫传为佳话,更是在李鸿章和日本人签署《马关条约》之后,人人切齿,都称赞泥人张技艺非凡、胆识过人,暗讽李鸿章割地赔款、卖国求荣。

新中国建立后,毛主席去天津视察,也听过昔日民间艺人反抗权贵,爱国爱民之事,会见了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并聘其为天津市文史馆馆长。毛主席很是赞赏地说:“你的祖父,泥人张的始祖啊,我看他是个侠客,很有墨家巨子风范嘛,你要传承下去,这很好,新中国需要你们的技艺,更需要你们的精神。”

六代传承,精益求精

1906年张明山去世,由其六子张玉亭继承事业,是为第二代泥人张,张玉亭将泥塑艺术发展到高峰,1915年在美国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参展了16件作品,获得大奖。很多国家将泥人张作品作为中国特产收藏或陈列。

第三代传人是张明山之孙张景祜,通过探索运用彩绘效果和装饰美学,使得泥人张作品色彩丰富更具时代感。

经过第四代张铭与第五代张乃英,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直至现在的第六代传人张宇,培养新人、发展传承,泥人张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泥雕彩塑艺术的辉煌。

作者:渤海居士冯志亮

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造诣深厚,并热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著有《渤海诗词集》、《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六十部,《中华姓氏家谱》两百余部。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是敢于戏弄李鸿章的艺术大师,更是毛泽东心中的侠客——作者:渤海居士冯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