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我为什么不喜欢读后四十回

《红楼梦》阅读

年少的时候,读《红楼梦》是读全文一百二十回的,但是那个时候,即使并不太在意有两个作者这回事,也能够强烈地感觉到八十回之后语言风格的转变。原先生动,妙趣横生的笔触突然开始寡淡起来,好像一杯香茶,续了太多次水,失去了原先的茶香味。再后来,开始正儿八经地读《红楼梦》,带着一种虔诚的心情,去研究,去探索,才发现后四十回里实在有太多不能让我认同的东西。在网上,看到过不少跟我有相同感受的人,很多人根本不承认高鹗续书。不过,如今随着红学的发展,大家现在更多把高鹗看成了一个整理集结者,而非一个续作者。所以无论是续作者还是整理者,我对事不对人,只讲讲我为什么不喜欢后四十回。

《红楼梦》前八十回里,作者文采斐然,诗词迭出,这些都花了作者无数的心血精力。比如第五回中用诗句和歌曲早早暗示人物命运,设下伏笔;比如有众人起诗社时的几十首诗,分别按照个人的性格,才力而作;比如绝唱千古的黛玉的《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比如中秋夜宴史湘云和林黛玉的联词,最后两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至今令人印象深刻,就连宝玉,都有一篇题晴雯所写的长长的祭文《芙蓉女儿诔》;可是到了后四十回中,诗词几乎统统绝迹了。不仅如此,我还哭笑不得地看见宝玉上学时,居然出现不少篇幅描写宝玉在贾代儒面前讲什么“后生可畏”,“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等八股礼记上的文章讲解,宝玉憎恨功名利禄的心开始流于表面起来。

其次,是人物性格开始发生各种奇怪的变化。黛玉是众所周知不惜功名利禄的,所以宝玉引以为知音。可是到了第八十二回,黛玉居然在劝宝玉读书求取功名,还说某些八股文章是清贵的,真正完全不像黛玉本人了。再者说到王熙凤,之前的形象何等伶牙俐齿,学问虽不大有,可是说出来的话往往是经典俏皮,引人发笑,是典型的贾母的开心果。可是到了后四十回,作者的笔力匮乏,再也写不出千伶百俐的王熙凤。虽说也跟贾府开始败落的时境相关,但是偶尔在某些场合,想要写一写王熙凤的伶俐,竟是完全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所有人突出的性格都开始沦为寻常,变成了一个个面目模糊的人。贾母更是奇怪,原先极疼黛玉,而且很多地方都暗示她是非常赞成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婚事的,可是后来到黛玉病重,贾母并不十分伤心,居然赞成众人的调包计,还说若黛玉真有那个心思,算是白疼她一场了。真是感觉已经完完全全变了一个人,失了人情味。

另外,曹雪芹先生在第五回以及中间若干回中都有各人结局的暗示,后四十回中虽然基本尊重了曹雪芹的愿意,但是还是有一些结局并不符合之前的暗示,所以感觉续得不尽人意。比如关于探春的结局,从第五回的判词以及六十三回掣花签的诗词来看,她应该是远嫁给了一个很有身份的人,成为了另一个“王妃”,所以在87版电视剧中,探春被南安太妃认作义女,远嫁给了藩王做王妃,个人认为这个结局是更符合曹雪芹先生之前写的原意的,但是后四十回续书中却是嫁给了什么镇海总制的公子,总感觉与之前的判词歌曲以及花签并不十分符合。再者,就是贾府的总体大结局,续书中写了宝玉和贾兰高中,贾家开始复兴,但是我们怎么看,都觉得曹雪芹应该是想写一个封建大家族从兴旺到倾覆的过程,再来个复兴,整体的立意和悲剧感立减,削弱了原书的高度。

基于以上各种原因,如今我读《红楼梦》起来,通常只读前八十回。即使是从语言上来说,前八十回也胜出太多。被遗失的稿子,实在是后世的一大遗憾。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红楼梦》,我为什么不喜欢读后四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