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其实不讲规矩

——评高和小说《规矩》

与高和相识已久,老说送书给我,老说老不送。一点办法都没事,一点脾气都没有。只好自已花27元上网买。人家很守信用,第二天就送来了。我这才知道还是钱好。

好久没看纸质的书,翻开《规矩》,一口气读完。

主人公的名字好奇怪,叫什么余二多,人称余二。那个区更奇怪,叫什么城关区。全国那个副省级城市叫城关区。太土了。我问高和为什么起这么土的地名,人名。回,土就是雅,雅就是土。高明。

《规矩》的故事脉络简单且清晰。一座东海沿海的副省级滨海城市的主城区的一个区长,因为有点“二”,加上机缘巧合,两次遇到贵人,从区长升到市长的经历。

小说的绝大部分,描述了徐二多虽然有的时候有点二,但官场上的规矩还是遵守的,当然没有达到循规蹈矩的地步。所以他才能够遇到贵人时既有规矩又稍稍越雷池一步。得到贵人的赏识,关键时候贵人拉了好几把。小说的后小部分徐二多大胆冲破规矩,却意外地大获成功,原本只有副市长的命最终当上了市长。从一个副厅级干部迅速上升到副省级。这种情况,在战争年代,屡见不鲜。但在六十多年和平时光机的打磨下,规矩越来越严的当代官场,机率不是没有,但十分希罕。为了使希罕成为现实,小说只好再次动用了贵人。

将非常态的情景作为小说的光明的结尾,可能是作者对当代官场的规矩想作进一步的挖掘又不想挖得太深的无奈吧。

其实,高和的《接待处处长》,《中国式饭局》等所谓官场小说对官场规矩都有一定的挖掘,《规矩》直接将官场规矩作为书名,作者的意图一目了然。就是想专门就当代官场中大伙心照不宣默契遵守的与上司与同僚与下属包括与司机与保安等等共同约定的规矩通过徐二多这个人物展示给读者。通笕全书,作者的意图应该是达到了。

官场规矩,早已有之。可以说,只要有官,就有官场。有官场,就有规矩。规矩分为明规矩和暗规矩。吴思将暗规矩称之为潜规则。十几年前,《潜规则》流传盛广,成为官场上的必读之书。书中对于潜规则的定义、特征,潜规则阴影下皇帝、官员不同处境与抉择,潜规则盛行的社会土壤,以及潜规则何时会萎缩,均有论述。吴思说,“在仔细揣摩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之后,我发现支配这个(官僚)集团行为的东西,经常与他们宣称遵循的那些原则相去甚远。例如仁义道德,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等等。真正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非常现实的利害计算。这种利害计算的结果和趋利避害的抉择,这种结果和抉择的反复出现和长期稳定性,分明构成了一套潜在的规矩,形成了许多本集团内部和各集团之间在打交道的时候长期遵循的潜规则。这是一些未必成文却很有约束力的规矩。我找不到合适的名词,姑且称之为潜规则。”

潜规则现象产生、盛行于我国的封建社会,但在当今的官场不仅没有消逝,有的还与时俱进,发扬光大。所以,前几年才有大量的描写官场潜规则的小说层出不穷,高和、王跃文、阎真是其中的皎皎者。在于他们对官场潜规则的挖掘较其他作者要深刻得多。

回到《规矩》,最成功的在于对徐二多这个典型人物在特定境况下的生动而准确的刻画。作者曾浸淫官场多年,将自已对官员的期望寄托在了徐二多身上。小说中徐二多想做事也有能力做事也做成了一些事,受到下属乃至普通百姓的拥戴。但作者深知仅仅如此,那就不是小说了,而是优秀干部的先进事迹报告。所以,徐二多身上有不少的小奸小诈。如也喜欢沾花惹草,与一个院子长大的花蝴蝶缠绵不体,险些酿成视频门。颇有侠义之气,与朋友称兄道弟,对下属敢于担当。懂得与人为善,但当他人不按规矩出牌时,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也不是大公无私的主,多占公房,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每个有一定权力官员都可享受的福利照单全收,因为他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这些小奸小诈使徐二多显得真实且可爱,就像柯震东偶吸大麻拥有更多的粉丝。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此理共通。

读之亲切的还在于书中的人物就生活在你的身边或就是你自已一些思维或行为的映射,书中发生事是你曾经经历或正在发生的。当下永远是作者的创作源泉,现实主义小说满足了特定社会条件下读者的审美心理,从而受到欢迎。

你可能感兴趣的:(《规矩》其实不讲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