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课堂笔记(二)

能力:共情、独处、掌控、边界、专注、自我满足、尊重事实

功课:分离、一元/二元/三元关系、


一岁之前的功课:活着,来自于妈妈的照顾,形成原始价值,核心内容,是人格基础,核心价值的变化,被照顾的方式,一开始由他人赋予价值

每个时间段的功课,功课指的是人生成长的功课

孩子的功课:第一是承认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去探索世界。,好的体验,适度的挫折感,完成挑战后有成就体验。现实情况是大人经常会去替代小孩做事,降低孩子的

第二项功课是孩子需要认知世界,什么是可以控制,什么不可以,什么可以达到,什么不行。中国现在有很多“巨婴”。尊重规律,人与人的关系,要有边界,而不是共生。婴儿时期是共生,但是成长后应该有边界。自恋的破碎。情绪的应对,共生期的只有一种反应,婴儿反应。世界的规律,认知感觉。家长要给安全感觉,让孩子探索世界。

第三项功课:分清楚你我。从共生关系分离,孩子逐步有“我”的感觉。

第四项功课:建立关系的能力。、从一元/二元/三元关系逐步发展。

妈妈的功课:1.承认宝宝是一个人、婴儿时期的回应方式是会按照妈妈喜欢的方式回应。但是婴儿会成长。婴儿式的自恋。要承认宝宝是另外一个人

2、打破作为妈妈美妙的感觉。孩子成长,没有按照妈妈意愿行事,会对妈妈有挫败感,需要对掌控被打破的认可。

3、分离的功课。承受分离的感觉

4、照顾宝宝的内容越来越多。如何照顾好,要学习更多的能力。可能妈妈在小时候被对待的方式没有让她学习到如何对待下一代,如何共情,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应该达成的能力:

与别人共情的能力

设身处地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共情不是察言观色,讨好别人。而是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到别人情绪的感受。自恋式损伤。共情能力不是学习得来的,是被对待的方式认同而来的。

独处的能力

例子,很多人不能自己很安静地待着。完成了分离功课后,有了边界,就获得独处的能力

尊重别人边界的能力

孩子哭的时候,可以让他一个人静一会儿。中国人的边界是模糊不清的。孝顺文化包含了很多没有边界的感觉。只有我们的概念。妈妈是用牺牲自我满足对方,也希望对方牺牲自己来满足。“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冷”就是典型不尊重边界的感觉。

案例:饮食障碍患者,根源是小时候被喂养的方式很粗暴。没有边界。孩子在分裂状态,1岁多进入偏执分裂期。这个时期需要得到妈妈的认同,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分离。

肛欲期:孩子的满足来自于自己的大小便。应该顺应成长特点,2岁之内不要训练控制大小便。成人后对于自己观点特别坚持,是因为小时候在肛欲期,掌控的感觉没有达成,成年后补偿性要恢复掌控感,甚至一生都在追求这种感觉,偏执狂就这么而来。

2岁小孩认知中,大便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所以特别喜欢玩大便,正常现象。过早训练大小便,剥夺了孩子控制大小便的能力。孩子心态会觉得没有掌控的感觉。

自我满足的能力

内心感觉会投注到外部世界。自我满足感觉可以泛化到身边的一切。不被满足的愿望都会延伸到成年时期。

尊重事实的能力

青春期会幻想,把自己投射到虚幻的人物中。打破幻想式的感觉。要通过不断现实检验。所以需要提供现实检验的机会。幼年时期要学习的能力。

误区:很多妈妈怕孩子危险,没有给机会让孩子做现实检验。根源,妈妈内心不愿意让孩子离开。为了妈妈的自恋。这种自恋是被别人需要的价值的满足,实质上是自我价值的不稳定。

专注于自己的能力

专注能力核心是“自我负责”。小时候不被打扰,专心做自己的事情,长大后就能够有专注力。要有学习的过程,中间会有失误,家长不要去干扰,打破孩子的专注能力。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脱离自己的掌控感。专注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

小时候的体验会变成情绪体验,身体体验。过渡不好,这些功课在成年后要一辈子去完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七年》课堂笔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