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方言杂谈-石滚

一种石滚

在《汉语词典》中,“石滚”的解释是“拼音shí gǔn,亦作‘石磙’,石制滚压农具。”的意思,明代书画家马愈撰写的《马氏日抄·奇盗》有“夜已昏暗,众出庙门,坐石滚上,疑未决,望见西松林下白衣者出,遂散伏地所,觇之果少年也,尾至庙后一娼家宿焉。”一句,句中的“石滚”表明至少在明代,就有人称“石滚”了。


2021年4月拍摄

以前,在鲁西南农村,常见到石滚。石滚一般是由青石料凿成的,是一个直径四十厘米左右、高一米左右的等圆柱体,两端平面的中心有滚眼子(圆脐眼)。石滚的外表面有凿的条棱,也有的外表磨的很光滑。石滚有一个滚架子,是两头翘的木头框子,用石滚时,将滚架子套在石滚上。一般使用石滚滚轧小麦或谷子、高粱、豆子时,石滚后边会拉一个三角形的石耢子(也有叫石拉子的),石耢子的作用就是将石滚碾轧后的庄稼再进行摩擦,使颗粒加快脱离壳体。

2021年4月拍摄

以前,石滚在鲁西南农村常见用途主要有四项,第一是滚地,譬如麦苗返青前,因逢暖冬,麦苗长得过旺,就会用石滚滚一遍麦苗,压实一下麦苗根、保墒。第二是滚路,尤其修建田地间的黄土路时,会将平整好的路面,用石滚压几遍,使路面平整结实一些。第三是压打麦场,将宽敞的地面平整后,往地面洒点水、麦糠,再用石滚压实场地,使场地面表层光滑、结实,为以后在场上打粮食做好基础。第四是打粮食,如打麦子,预先将收割的带穗麦秸秆平摊到打麦场上晾晒至干燥,当地人管这叫“摊场”;接着,套牲口拉石滚、石耢子,在麦秸秆上转圈碾轧,当地人管这叫“轧(压)场”;人们用木杈子把压过的麦秸秆挑起、翻个,使麦秸秆重新蓬松起来,当地人管这叫“挑场、翻场”;然后,再用石滚、石耢子碾压。如此几遍后,麦秸秆被石滚碾压成了麦秸,麦粒子基本都脱壳了,石滚可拉到场边搁置了。石滚还有其他的用途,譬如,电影《少林寺》在农村放映过后,村里的半大小子就把石滚当成玩具了,在打麦场上推石滚玩,比赛谁推得动或推得远等等,就不再叙述了。

2021年4月拍摄

随着农机的推广使用,石滚也就被人们放弃了,前不久,听说石滚成了民俗展览馆的展品了,成为人们怀旧的物什了。通过石磙的没落,显示了新事物替代旧事物、先进取代落后的规律,正说明这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鲁西南方言杂谈-石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