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者”为什么必然鄙?

肉食者为什么必然鄙?

昨天复习到《曹刿论战》,对那句著名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忽然有了新的体会。

当然,任何新的体会,都不是无端产生的,一定是在上次阅读与本次阅读之间,输入的新信息调整了自己的理解结构。细细一想,这个给自己输入了新信息,调整了自己认知结构的是一篇叫“对疫情的结构性反思:谣言、官僚与国家主义”文章。

上面这篇文章提到,以前的非典,当下的新冠,大家都把矛头指向疫区最严重的当政者,最后都以换帅了事。其实,这样的认识和做法,都只是缓解民众情绪的权宜之计,并不解决根本问题。

无论是当年的非典,还是当下的新冠,之所以大范围蔓延,并不仅仅是当政者的非理性或无能。照常理推断,能够胜任如此高职位的官员,绝非泛泛之辈,他门的见识和能力远远超越常人。然而,为什么会做出常人所不理解的决策呢?

这与当政者的“肉食者”身份有关。曹刿是民间知识分子,他的谋略与他的切身利益相关性小,而那些肉食者的谋略与他们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按照鲁庄公的逻辑,对战争取胜的影响要素中,按重要性程度排列,应该是肉食者(“必以分人”的人)、神灵(“牺牲玉帛供奉”的对象)、百姓(与“小大之狱”密切相关的人)。每一个试图改变鲁庄公这种固有认识的人,都面临着不被信任甚至降职的危险。关键是,鲁庄公一旦改变这样的固有认识,肉食者的重要性程度就会降低。所以,肉食者不是没有远谋,而是不愿意或不敢进献远谋。而曹刿则不存在这样的担忧,所以能有远谋,敢于进献远谋。

概而言之,肉食者做决策的时候,他是在对谁负责。或者更直接地说,谁来评价他决策的效果?谁掌握着根据他的决策效果进行职位升降的权力?如果是老百姓,肉食者做决策时当然会远谋;如果是上级,那大概率会为个人利益而谋。

综上,我们可以说,对于肉食者而言,能不能远谋,和个人的学识、能力、良知关系不大,关键在于他们在怎样的制度结构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肉食者”为什么必然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