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孩子沟通和相处

父母活出自我,成为真实的人,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祝福。                                 

                              ——安心老师

最近在学习亲子教育,学习如何做一位爱孩子、懂孩子的好妈妈,读了一些书,听了一些朋友的分享,也在把一些方法和工具运用到跟孩子朝夕相处的生活中,感觉着实好用。我发现,自己调整改变后,孩子也有明显的改观,时不时会给我一些惊喜。今天把最近特别有感触的几点经验做一个总结,分享给大家。

1.父母应适当示弱。父母表现得弱一点,不要包办孩子的事情,既让孩子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也让他们拥有了成长的空间。另外,在父母发向孩子发出求助信息后,孩子也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我们,慷慨付出后还能收获一份内心的喜悦。

2.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孩子,并且要及时称赞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传统的教育往往都习惯打压孩子,看到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时,得赶紧告知孩子不能骄傲啊,骄傲使人退步。孩子还没来得及感受进步的喜悦就又被家长重重打压,长此以往,孩子如何建立自信?

正确的做法是看到孩子有进步,发现孩子身上有什么闪光点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地肯定,及时称赞,孩子听到父母这些正向的反馈后内心的感受一定是愉快的、满足的,那么他以后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努力。

我一个朋友就特别会夸孩子。有一次班级需要解决一个问题,但有些情况不清楚,需要跟班主任沟通。其他家委没有任何行动,都不说要联系班主任,我这个朋友也是家委,看到这种情况她心想得解决问题啊,她决定由她来跟班主任沟通。她儿子知道这件事后对妈妈说:“妈妈,你知道吗,枪打出头鸟。”朋友抓住机会夸赞儿子:“哇哦,儿子,你竟然知道‘枪打出头鸟’这句话,真棒!并且还能把它运用到生活当中来,更赞了。以后你做妈妈的生活顾问吧。”朋友的这一番夸赞肯定会让孩子心里美滋滋的,孩子的自信也会渐渐增强。

3.先通情后达理。先共情,可以复述孩子的话,表达出孩子那个时刻的感受(开心、悲伤、生气、愤怒,焦虑)。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要直接给出我们的办法,而应该向孩子提问,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并找到他们自己的解决办法。其实大多数时候,他们需要的并不是父母帮他们出谋划策,而是有人在一旁倾听,他们诉说的过程会让他们更加清楚自己面对的问题,诉说完毕后,他们可能就会思考出自己的答案。

4. 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有边界,并且做到不越界。什么是边界?怎样才能不越界?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在找东西,很着急,他会发泄出焦急的情绪,这个时候他可能会向家长求助。那我们家长收到他的求助后是直接帮助他一起找,还是与他产生共情,说:孩子,你找不到你的东西了,肯定很着急吧?然后提问引领他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你平时都习惯放在哪里?是不是放在沙发或者书架上了呢?

最近在听安心老师的《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这本书,作者在书中就讲到了“边界”的问题。安心老师说我们家长应该选择后者的做法,不越界,先跟孩子产生共情,从旁给予一些协助,比如给孩子一些提示,而不是直接上手帮忙。这就叫做“不越界”。

生活中越界的情景太多,我们若没有学习和训练,就很容易插手孩子的事情,或者做出对孩子不公平的评判。

再举一个例子。当你想睡会觉的时候,孩子正在另一个房间玩耍,而且发出很大的声响,搅得你无法休息。这个时候如果你指责孩子,说孩子不乖,不顾及别人,不懂事,那对孩子是不公平的。这种指责和评判就是一种“侵犯”,是一种“越界”。孩子愉快地玩耍,大人想安静地休息,没有谁对谁错。那如果你这样跟孩子说:宝贝,妈妈想安静地休息一会,可是你这么大声,妈妈没办法休息,你能不能小声一点。当你不带评判地、如实地、坦诚地跟孩子沟通时,孩子听到妈妈的心声,他也会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的沟通就做到了“不越界”。

5.孩子的行为举止需要有人引领。昨天和几个朋友聊天,其中一个朋友说,在她的学生当中,谁谁没礼貌,因为那个孩子在喊老师帮忙时,从来不带称呼。另一位朋友一直在学习家庭教育、爱的语言等课程。她说:“这样给孩子贴标签对孩子来说很不公平。我们要看到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孩子为什么在喊别人时不带称呼?那是因为他所处的家庭环境的缘故。可能他的爸爸妈妈没有教他要带称呼叫人。那我们既然遇见这个孩子,就说明我们有缘,我们就承担起教育的责任。我们可以教他,引领他怎么样做才是有礼貌的。”

哇哦!朋友说的真好!接着她给我们做了示范。

某某同学,如果你在请老师帮忙时,前面带着称呼,比如“张老师,你可以……”,老师听到你这样喊老师心里会更舒服,这样你给老师的感觉也更有礼貌,以后就用这种方式喊老师,或者喊其他人,好吗?

我想孩子在听到老师这样的引领后,他也会调整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

朋友的话深刻地教育到了我。我们平时太习惯评判,太习惯给人贴标签。因为我们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并没有深挖想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另外,我们也习惯了只停留在评判的层面。面对不好的现象,我们并没有想着去解决问题,如何去引领身边人如何做才能做到更好。当然,这一方面需要我们有这个觉知。有了觉知才知道要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有引领的技能。这就需要学习了。

6.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寂静老师在《让孩子成才的秘密》一书中说: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全部会进入他的潜意识中,进而影响他的一生。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引导的好习惯和好生活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生活莫过于父母和孩子一起运动,一起劳动,一起奉献,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我特别喜欢安心老师的一句话,她说:“父母活出自我,成为真实的人,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祝福。”

的确,为人父母需要不停地学习,学习如何表达爱,如何示弱,如何欣赏孩子,如何不越界,这样才会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说话得体,各种情况处理得恰到好处。为人父母的艺术真是学无止境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相信只要心中有爱,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我们终将到达罗马。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跟孩子沟通和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