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言笔下 幽兰自芳

墨言笔下      幽兰自芳

            文/林耀琼

                           

    张岱曰:“人无癖,不与可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李大林的“癖”与“疵”在于养兰、赏兰、爱兰,画兰。他号称“墨言”、“痴兰”,对兰独有情钟。

      初夏的夜晚,约李大林于晋安河畔的厚春茶楼品茗,方知其与生俱来便沾上兰花的仙气。福建产兰,《闽部疏》云:兰以建名,而福兴四郡尤甚。永泰县大洋镇叶洋村是李大林的出生地。此处群山迭嶂,溪流纵横,山涧岩峪野兰丛生。小时候,他常与父亲上山採兰植于盆中,花开时节,则香满厅堂。时至今日,在他老家院子的山茶花下,尚有十几盆亲自栽种的兰花。 家乡的一草一木倍感深情,犹对兰花痴入心田。以至于他上大学并留省城就职,总要养几盆兰花侍待左右。养兰赏兰到画兰,似乎是水到渠成地在李大林身上体现出来。他太熟悉兰花了,从其根茎、花蕙、叶脉,到风晴雨露的兰花各种姿态都悉记于心。

        李大林坦言,他最初学画兰花从《学画宝典•兰花》入手,强调书法入画,一笔一划,一枝一叶,丝毫不敢滞怠。同时开始关注历代画家的画兰名作。其中近代的白蕉、卢坤峰先贤于他影响最大。白蕉书法取法二王,写兰意在笔先,不在临事;卢坤峰所著《墨兰论》,对兰花的品种、品格和生活习性,以及如何画兰、历代画兰名作进行全面的梳理,这无疑开阔他的眼界。他凭借在政协画院工作的优势,广交书画界朋友,获取了宝贵的绘画创作经验。勤奋与天赋促使他的创作日臻成熟,艺术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现。

      山水画中的兰,只是点缀在山涧、丘壑间的丛丛花草,以示空谷幽兰的意境;文人画中的兰,多半是寄托风雅不俗的君子风韵。而能让水墨通过笔端在宣纸上舒展兰花独特生命韵律的画家屈指可数。李大林画兰,从苛刻的角度分析实为写兰。其精妙之处是用书法的笔法,将兰视为生命的载体,写其形而抒其魂,透过其精湛的笔法,还原兰花形与神的魅力所在。首先,李大林是位颇有建树的书法家,浸淫二王和米芾,翰墨耕耘二十余年不间断。他深知书法和绘画本质是线条的艺术。线条的意义就在于立体感,力量感,节奏感和抒情的内涵;线条的粗细、长短、顿挫、急缓的节奏韵律和审美观念,都给绘画的“形神合一”“气韵生动”提供了典范,而绘画中的留白,给人于线条外的想象空间,正所谓“大象无形”。

      “以古之笔,抒己之情”。笔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根骨,笔墨的意趣蕴含了情感之美的线条。赵孟坚的兰,用笔劲利,笔意绵绵,气脉贯通;郑思肖的兰,苍劲有力,钢筋铁骨;赵雍的兰,墨韵浓淡相益,立体感强;仇英的兰,设色清新素雅;徐渭的兰,笔墨狂放,惊世骇俗;马守真的兰,隐于石兰间,清秀典雅。古代名家的不同艺术风格,如同一颗颗散落的明珠,如何用笔墨将它穿成一串项链,是李大林终生追求的目标。几年来,李大林不断地创作实践,“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将书法具有“骨峻”、“筋健”、“肉膄”、“血活”的美感,透过笔墨淋漓再现。他笔下的兰花:“叶”、“花”、“香”三美具全,“气”、“色”、“神”、“韵”四法皆具。达到内质美与外形美的统一,这正是刘勰《文心凋龙》中所追求的艺术至境。

    评判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往往以德艺双馨为标准的。凡是有成就的艺术家,首重“人品”的修养,所谓“人品不高,用墨无法“。清唐岱曰:“古今画家,无论轩冕岩穴,其人之品必高”。人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艺术成就的高低。抛开纯粹的艺术回到世俗,你会发现李大林似乎有些谦卑。他谈吐文雅,善于倾听。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纯朴善良。他坚信:兰花之美,是一种精神,一种艺术;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散发着浪漫幽香的文化符号。这就是李大林的人格魅力所在。

墨言笔下,幽兰自芳。他愿追寻前贤的足迹,养兰,赏兰,爱兰,写兰,传承兰的风骨,书写兰的精神。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李大林 男,1973年生,福建永泰人。福建省政协书画室特聘书画家,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州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福州市海内外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州市文联七届委员会委员、福州市慈善总会理事、福州市政协机关干部,永泰县青云山书画院顾问、画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墨言笔下 幽兰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