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在路上12|第一章 千万别考公务员(12)


上回聊到如何根据限制性条件来筛选报考的职位。

可以作为职位筛选器的限制性条件,常见的就有学历、专业、证书、基层工作经历、政治面貌,甚至还有性别限制等等。

但是,在具体操作中,我们还是要把握好顺序。其中,最优选的还是你的所学专业和最高学历,这是职位报考的决定性条件。如果你具备职位所需的专业和学历条件,那么肯定会让其他竞争者望洋兴叹。

其次是一些你独有的个人经历。比如你有五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那么,最好选择要求五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岗位,这样你会刷掉一大批报考人群,减少竞争压力。

第三,考虑一些锦上添花的限制性条件。比如英语、计算机这些证书类的条件,以及中共党员这样的政治条件。具备这些限制条件的考生可能很多,但是如果能够勾选的话,也可以帮助你筛选掉一大批竞争者。

第三个原则是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岗位匹配度,进行综合考量,确定最后的报考职位。

经过前面的层层筛选,可能符合你心理预期和限制条件的职位所剩无几了,接下来就是看你个人的偏好了,比如报考职位所在的城市、属于哪个部门、机构层级等。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你还可以针对筛选出来的岗位,在报考单位的官方网站上,了解这些岗位的工作类型、工作内容以及发展前景等,对岗位与自己的匹配度作一番综合考量,最后再作出自己的选择。

第三个困难,上班族“考公”有自己的苦楚和无奈,如今与莘莘学子同台拼杀,你还会有胜出的优势吗?

我常常听到上班族考生抱怨,他们离开校园很久了,应试技能早就蜕化了,如今却和这些虎虎生威的“学生党”抢分一杯羹,感觉希望渺茫。

不过,我的观点却恰恰相反。在我看来,应届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职位的报考上。

正如我前面所说,公务员的招录政策是向应届生倾斜的,许多报考岗位只面向应届生,这无疑将社会考生挡在了门外,特别是国考中,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岗位超过了70%。所以,在职人员可以选择的岗位受到很多限制,这让我们感觉在职人员录用比例不如应届毕业生。

其实,就公务员考试本身来说,在职人员显然是强于应届生。其中有两个优势只能让应届生望其项背。

第一,心态沉稳,行动力强。公务员考试是一条枯燥艰难的路途,如果没有稳定的心态、超强的自制力和行动力,是很难成“公”上岸的。在职人员经过社会的无情暴打之后,公考是他们实现人生突围的唯一希望,无论是在心态、目标还是行动力方面,都完胜应届生。

第二,有社会阅历打底子。公务员考试其实就是我们在职场和社会上一套做人行事体系的实战表演,展现的是你在职场上最基本的硬性工作能力,比如人际沟通、组织协调、综合分析以及应急处置能力等。而在职人员作为职场上的过来人,显然这些实战能力远远强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党”。(第一章完结)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考在路上12|第一章 千万别考公务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