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感受

中原焦点团队李倩,分享第715天2022年1月14日。

叙事疗法与焦点解决疗法的对话与整合学习笔记。听到第六课,内心对叙事了解更多的同时,也被这个学派给温暖着,感动着。

    叙事的精神提醒我们,现在的不完美,人生并不是我们所有的人生。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宝藏,都有在地性知识,这些知识可以让我们更有力量,而这些力量可以指引我们走向自己更想要的人生。

      叙事比焦点更去病理化,社会上可能会将人分成正常的人群或不正常的人群,那么正常或不正常怎么归类呢?一般的眼光是看他是不是符合社会的期待,符不符合人们想要的模样。而叙事认为:一个人所谓的不正常,他只是被圈在了主流价值观的框框内。当突破了这个框框,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这一个所谓的不正常,也许她是再正常不过了。

      把人和问题分开。我们去剖析一下,到底是问题对人的影响力比较大?还是人对问题的影响力比较大?问题的外化,其实就是证明人对问题的影响力比较大,当人们可以开始做些什么,可以让这个问题变小,甚至问题不会存在,那人就成为了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不被问题所影响。

      一个感人至深的妥瑞症患者曾博颖的生命故事感动了很多人。那个因为病症被视为不正常的人,如何从怕死了别人的眼光,到不怕别人的眼光,在这个历程中,它受到的磨练是什么?他最想被人懂的是什么?是什么让他有了转变?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人生?是他的坚强、乐观、不放弃!是他的父母用平凡而伟大的爱去温暖着这个生命永不言弃,相信他一定可以!是那个药剂师对专业的理解,以及对他这种病症的理解!是他遇到的贵人,给予他的机遇和力量,让他用他的生命体验去帮助更多的像他一样受到困苦的人。同时,通过这样的一种体验和帮助到别人的力量,让他的生命更精彩,更有价值。

    作为咨询师,我们怎么去听故事?怎么在故事中去抓重点?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个案概念化。所谓的个人概念化,就是作为咨询师,怎么去看待来访者这个人以及他的,问题如何听得懂来访者的议题的能耐。来的寒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我们怎么去处理它的议题?同时,在这里,咨询师还要去觉察自我。透过自己去看问题的能耐,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限制在哪里?卡点在哪里?如何用自己的风格和来访者这个人去做链接?

      林老师给我们总结了他独创的一个记录概念化方式:第一部分来谈者生命经验的重点摘要。听完了她的生命故事,怎么可以从他的主线库室?他的苦,他的难,他的挑战,他的不容易里边说出重点。感动的时刻。生命的拐点。特别让人触动的地方,可能都藏着宝藏。第二部分生命故事的概念。假如让你从他描绘的生命故事的精髓里重新去讲他的故事,我们要清晰的知道来访者,他抱怨的是什么?她有什么委屈,有什么难过,在生什么气,在纠结什么东西,他为什么有这样的困惑和困扰?第三部分来盘着生命的主题画跟一亿画。你会用怎样的名词来形容你的来谈者?你有没有看到她蜕变的历程?有没有用解构的眼光去看到他的努力和不容易。在他那一段挣扎的经验中,来访者作为生命的主角,深深地在乎着什么,重视着什么,他独特的智慧和在地性知识是什么?这个属于他自己生命的故事给了她什么?第三个就是从它的主线故事中。看见他偏好的样子,他最想活成什么样子。这个来访者正在用心地努力地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总体来说就是三点:来访者的初始故事是什么?他在说什么故事?她好希望被懂的是什么?他好像活成什么样子?他都有什么样的在地性知识和资源?能够帮助他活成他想要的样子。我们一定要记得想要活成的样子,也就是偏好的故事,就是咨询的目标。

    见证。用当事人的生命故事感动着局外人的生命。当事人在困顿中努力的生命故事。跟我这个局外人的生命经验有什么样的共鸣,有什么样的触动。怎么滋养到了我的生命?我会有什么样的思考?有什么样的新想法?如何感谢你的故事给我的生命带来的启发,这个启发在哪些地方?通常来谈者在说到自己的主线故事时。都是不想要的那一种生命样态,而这样的一种样态竟然会帮到人?竟然会对人有启发?那他的生命价值和生命力量就会体现出来,她也会被感动着。这也许就是叙事用生命感动生命的一个过程。

    书信。书信怎么写?那三部分。第一,主角生命故事重点内涵的温暖,了解你有没有真正懂她的意思?她内心的纠结难受之处在哪里?他很想被听懂的地方如何变成温暖的共情的了解。第二,对生命故事的回响。从来访者的故事里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开始跟着去思考一些什么样的东西?从他的生命故事中深刻影响到你的是哪些?你见证了什么?第三,继续深度的访问,然后很想跟他学习的东西在哪?这一封信可以取代个案概念化的记录书写内容。

    督导。作为初学者,离做督导其实还比较遥远,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督导反过来看,去世怎么可以更好的掌握。督导是通过资深的咨询师,而且接受过专业督导训练的人对比较之前的咨询师的介入。这种介入的关系通常是评估性的,随着时间发展的多重目的的他,最主要的目的是提升受都者的专业能耐保障来谈者服止是咨询服务的把关者。

    叙事督导有三个重点:第一个是来谈者的在地性知识,要挪开问题故事去看支线故事。第二来谈者的概念化是什么?要看受都者这个助人者在地性理解。咨询师,他的偏好的做人风格是什么?助人者的支线故事在哪里?第三个统合来看,怎么运用这个学派帮助到你能够陪到的这个来访者?其实,督导就是让被督导的咨询师有更多的能耐去帮助到来访者。督导师要看这个咨询师是怎么在做工作的?怎么在陪伴来访者?如何用他的专业知识在帮到来访者?对于某个个案,她的困惑是什么?是什么让他有了这样的困惑?对于他不懂的搞不清楚的地方要提出来。可以通过督导让她看清问题所在,以及如何去改善,当然,督导也要给予赋能和鼓励,让他看到他做得好的地方以及如何在陪伴来访者的时候,有那么一点点的享受。这也是在看到被督导的咨询师的优势和偏好故事,从而让他更有力量做好咨询工作。

阅读书籍《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读书感悟:

      走进孩子的生命,却好奇倾听那些被忽视或隐藏的美好故事,这些版本的故事在叙事治疗里被称为支线故事,新故事或偏好故事也可以称为有别于问题的故事。

      一再叙说问题故事最大的代价,是会一再重复问题的标签,让孩子也用这样的标签来看待自己,塑造出问题的自我认同,这也就是叙事治疗可以选择叙述问题以外的支线故事的最主要原因。

    当支线故事持续发生,被看见与流通就有机会开展不同于问题的自我认同。

    支线故事的入口会存在于许多地方。包括人们的热情渴望问题,不存在的时刻期待善意,努力挣扎因应……这些都是之前故事针对的入口。

    支线故事可以存在于过去,让我们看见生命中被忽略,但美好的部分如通过访问孩子的兴趣看见过去的生命里,孩子是如何学习与享受生命的。

    支线故事也可以存在于现在,通过当下的互动创造,有别于同问题故事的经历并逐渐累积成新故事的重要基础。

    支线故事也可以存在于未来,例如通过,二十岁愿景的创作,看到孩子对自己未来的计划与想要的生命样貌。

    论语品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字面的理解是:人在学习之中不断地去与实践结合,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怎么会不高兴呢?别人因为不懂或不理解自己,而自己呢,却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作为吗?

    结合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之中,这句话我可以理解为:学习本来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儿,假如学习之后不去在实践中磨练精进,那么学到的东西可能用处也不大,假如在生活中或者在现实生活中去实现它应用他,去学以致用,这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啊!能有共同语言或者心心相印的人,即便是在天涯海角,每每思念起来,也像是到了身边一样,何况真的来到身边,那是多么高兴的一件事啊!无论自己的修为如何高尚,也会有别人不理解的时候,也会有别人不懂的时候。这时候。多去理解他。不要责怪他。相信他有他的道理。这就是君子的修为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程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