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吐不快:为什么老陈变不了现?

哎卖姜日更D17 

今天在群里,老陈的一部新戏剧工作坊流产了。参与人数不足,所以不得不暂时取消。这是一部组织孩子们演绎烟大海底隧道之梦的戏剧,剧本的创作人也大有来头,是铁道部著名专家,无论是戏剧排演的经验,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开课的时间点,都似乎不错,可是,为什么招不到足够十几个人呢?而且这些年,老陈在教育戏剧上的收入也十分有限。

老陈,前东软同事,东软学院开创者之一,惠普、戴尔资深行销顾问,年过半百,现某教育戏剧品牌创始人,玩儿童戏剧十年有余,是一个时刻充满热情,精力充沛,热爱教育事业的人。

分析老陈的问题,其实,从我之前三篇文章关于个人品牌聚焦“注意力”、三大“碰撞”法则、“四大基石”就可看出端倪。

缺失的“注意力”
十年前,老陈就开始了教育戏剧的探索,如果按照现在个人品牌的聚焦标准,早就应该是这个领域的宗师级人物了。但是老陈往往“心血来潮”,一会搞戏剧,一会搞游学,一会搞作文,一会写诗,期间还从事了几年的toB的教育评价,虽然都不偏离教育,但是在主业的定位上一直不够坚定。不够专注的后果就是,在一个行业的影响力、粉丝有限。

缺乏“碰撞的”能量
第一法则:跨界极致。老陈现在给自己的产品定位是“教育戏剧”,实际上我觉得缺少一个维度,这个定位里面并没有加上他所特有的东西,比如儿童的成长规划、心理治疗、家庭关系等。而这个维度,正是应该他的特色所在。

第二法则:别自以为是。骨子里老陈也是个固执的人,虽然每天跟很多人交流,但是交流完依旧我行我素,老陈觉得对孩子们有益的东西就有市场,实际上,对孩子有价值的教育机构很多很多,孩子和家长的时间有限,我们需要的是遵从市场,而不是让市场遵从自己。这里老陈需要碰撞的是更多家长的需求,不断优化自己的产品。

第三法则:突破。老陈第一次做戏剧的时候,儿子还在上小学,现在儿子已经上了大学,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快,但老陈对自我的突破还停留在理想主义上。最近我建议老陈日更,但日更的主要内容大多还是十多年前的博客搬过来,新旧对比是可以的,但是读者更希望有新的观点、新的思想,而不是简单的叙述。比如我很期待这样的文章:

《十年教育戏剧在我儿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春节经远舰戏剧工作坊的心得》
《你的孩子什么都不缺,缺的只是和小伙伴们来一场剧》
《今天,我用戏剧俘获了一个小女孩的“芳心”》
……

“四大基石”三块不稳。
论人格,老陈没的说,但其他三个都有稳固的空间。

知识体系。“随性”,是老陈的风格。论才华,老陈也没的说。骨子里作为一个文人,能谈论古今,能写诗作文。但是对于教育戏剧专业的深入知识体系构建,恐怕还只停留在实操经验和美好的理想上,想到哪做到哪,想到哪说到哪,甚至连一套标准的宣讲PPT也没有。

输出习惯。老陈绝对是朋友圈里的输出达人,但仅限于数量。翻开老陈的朋友圈,就像一部小百科,家事、国事、天下事,朋友事,无奇不有,朋友圈如其人,是丰富的,却也淹没了自己本来的面目。朋友圈没有“注意力”,会导致别人对你的“注意力”也丧失。老陈还有几个微信群,偶尔会在里面丢个链接,丢几句个人感想,但往往都是自言自语,没有一批活跃的追随者。

死磕精神。十年还在坚持一件事,按理说应该是有死磕精神了,但和我以前一样,死磕的是创业是否成功这件事,而非产品本身。回到原点,死磕自己和自己的输出,让自己更值钱,才是更应该关注的焦点。

老陈有戏吗?有戏!因为面向k12儿童的教育戏剧行业才刚刚兴起,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手段,戏剧对孩子的成长是不言而喻的。老陈的个人品牌变不了现,实际上是因为老陈的个人品牌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相比于一个企业复杂的产品建设、营销、管理,建立一个个人品牌要简单的多。老陈实际需要的,正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工具。

但要建立起这个品牌,靠其一己之力也是比较难的,难在自律,难在习惯,难在思维。刚刚小玉在群里分享接触咨询师,从小白六天变现12000的经历,其实也很简单,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寻找走向成功的钥匙,其实,很多时候,钥匙就在自己身上

你的个人品牌能变现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吐不快:为什么老陈变不了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