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了《赤月青日》,如果不是结局有点突然,我会直接为它跪了吧。
制作精不精良我看不懂,但不管选题还是故事的表现,我都很愿意给它高分。在悬疑片中,也算得上可以,虽然我们很轻易就可以在导演的安排下,猜到凶手是谁。
选材很社会性:虐童。
就我过去的肤浅认识,对虐童的理解几乎就接近于挨揍,就单纯地理解为是对儿童肉体上造成伤痛,却忽略了精神上的虐待,更让人刻骨铭心。
在荷娜事件中,导演并没有展现狗屠夫对荷娜有肉体上的折磨,但是却通过2个场景来表现狗屠夫对荷娜精神上的高压效果:
1是荷娜在狗屠夫的逼问下,直接被吓到尿裤子。
2是荷娜在面对心理师和警察的循循善诱下,还能对狗屠夫杀人并私自处理尸体的事情绝口不提。
这是一个6岁的孩子,居然能抵抗住心理师和警察的“进攻”,死守住了防线。
从表面看,狗屠夫只是对荷娜威胁了一句:说出去就拧断你的脖子。
但往深层次想,难道不是因为荷娜已经看过了,甚至也差点体验过这种场面,才能深刻地理解了这种威胁的意义吗?直面人为式死亡,让她在本不该承受的年龄,承受了不该有的精神压力,也让承受住了她那个年龄本不应该有的成熟与理智。
我觉得这部剧的导演,在对虐童事件中,精神高压比肉体璀璨更应该被人关注这个问题上,处理的很巧妙。并不过度去渲染够屠夫对荷娜肉体上的璀璨,却能通过荷娜的表现,看出狗屠夫在精神上对荷娜的高压控制,这难道不比挨揍更让人难以接受吗?
“身体经过休息会康复,但精神上的损害不一样”。
题外话地夸一句,狗屠夫那个演员真的很棒,他的表情、动作、语言,都能看出他的变态属性,为演员点个赞。
在我的个人理解中,导演也是倾向于更不能接受精神上的摧残的。
在闪耀事件中就很明显。
闪耀就是那个被妈妈当做炫耀的资本、当做保存自尊心,不得不在棍棒下学习的孩子。
肉体上遍体鳞伤,也被该学习时被控制个人自由,但是闪耀保存了自己的精神意识,知道这种持续的痛苦已经不能再承受了,就要寻求帮助。
而荷娜,始终都在被动,不管是接受儿童中心的安排去集体之家,还是接受命运的安排,跟着狗屠夫回家。她没有过选择。唯一主动求救,还是在狗屠夫被杀的时候。这里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当做是荷娜在走出狗屠夫精神高压的开始?
从狗屠夫和闵河静的结果中也能看出导演的倾向:狗屠夫被直接审判,闵河静自行了断。
再看荷娜和闪耀,闪耀在妈妈自行了断后,也仍旧很想念很需要妈妈;荷娜却明知道狗屠夫死亡了,也不敢哭不敢闹,直到被全秀英看透戳穿才敢将自己的感情释放。
虐童行为事件中,精神璀璨比肉体摧残要可怕得多,这是我在《赤月青日》中理解到的,也是第一次觉得虐童的不可姑息性。但是我们有权去审判吗?
男主的观点很正:一旦我开始审判,我自己也不是清白的人,又有什么权利去审判呢?
但是矛盾的是,当男主、女主知道荷娜即将被狗屠夫带走,一致的想法都是:如果他能死了就好了。
在荷娜埋麻雀的场景中,我甚至怀疑女主是故意让李恩浩知晓荷娜的情况,她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是希望红色哭泣能出手吧。
因为这是他们能救下荷娜的唯一办法,其它都只是在拖延。
当他们如愿以偿的时候,我也是在窃喜的。
我甚至怀疑,如果哪一天自己也在人间的炼狱里这样痛苦,会不会也选择用这种方式去结束一切。
杀人,不过就是举起刀子而已。
幸好,导演给了我答案:
李恩浩说,善良的人是杀不了人。
善良的人在杀人后需要背负的良心债,能沉重到让人自戕。
但我们做不到的事情,我们却希望有人能帮我们完成,这也是一种人性吧。
没有人会为狗屠夫的去世而讨伐,却有很多人会为红色哭泣而鼓掌,这就是男主的上司所说的“英雄主义”。一旦盲目起来,世界远比想象会糟糕很多吧。
但庆幸的是,我相信世间恶魔少,善良的人多。
《赤月青日》中还提到一个观点:人和人的关系,一定确定了就很难发生改变。
荷娜和狗屠夫如此,
李恩浩和老院长、院长之间如此,
女主车友景和继母之间也是如此。
荷娜对狗屠夫的绝对服从,从小到狗屠夫死亡之前,都是保持了一致;甚至最后也差点没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大胆地哭出来。
李恩浩惯性地帮院长“擦屁股”,发自内心地惧怕老院长;如果没有李恩浩最后的觉醒,和最后选择了脱离这种关系,他会成为背黑锅的杀人犯。
车友景和继母之间,我想用讨好来形容,而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车友景知道妹妹的全部真相之前。
印象最深刻的是车友景和继母在病房里的一次争吵,当继母一发怒,车友景立马就拉住继母的手说,“妈,对不起,是我错了”。
从小就希望继母开心,希望能讨好继母让自己不被挨揍,而继母也理所当然地接受了车友景的讨好、示好,她们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讨好和被讨好的关系。甚至,当车友景也身为人母,一旦两人发生争吵,继母也还是会挥起自己的巴掌。
但是,让人庆幸的是,导演在鼓励大家都脱离固定的关系,虽然,剧中用的方式,有点残忍。
荷娜脱离与狗屠夫的“被控制”关系,是因为狗屠夫死亡,加上了全秀英的激励;
李恩浩解除老院长、院长之间的“被虐”关系,是以老院长和李恩浩的死亡作为终结;
而车友景和继母脱离这种讨好关系,是以知道妹妹的死亡为代价的。
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
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被确定了,想要重新调整、脱离这种关系,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比如死亡。
比如车友景地狱般的回忆。
在时烷事件中突出的一个重点是:儿童问题的出现,与父母的作为息息相关。
时烷的心理问题,或者说父亲给他带来的疑惑,导致他自残,也伤害了其它同学。
而产生问题的根源,是父亲把自己的杀人过失,推给了时烷。
时烷被动地接受了“杀了妹妹”的安排,却不得不需要给自己的困惑或情感寻找一个出口。
所以执着于楼梯,自残,也把同学推下楼梯。
大家都把他看成问题儿童,却没人去追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直至最后才被揭晓。
在韩剧《VOICE2》中也出现过类似的事件。
小时候亲眼目睹父亲的杀人现场,自己长大也把杀人当做一种享受,一种嗜好。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在哪一方面。
说《赤月青日》烂尾,有点过了。但确实太过仓促,跟前面的专业感、节奏感都不大对称。
我可以理解尹泰柱为了对弟弟的愧疚,和与时烷、车友景同样的心理【还好不是我】而出手去杀人,但我不能理解的是,从头到尾藏得那么深的一个人,居然会这样直接地被拖入圈套。
面对警察的盘问游刃有余,甚至还能用专业知识差点催眠警察;
在朴智慧、素拉爸爸、时烷爸爸杀人案的设计中,都差点以自杀案、抢劫案结束,可见设计之巧,但是却偏偏以这样的方式被抓,我不得不怀疑是为了加快剧集的结束速度而已。
明明最后谜底的揭晓可以更有层次,偏偏却一笔带过了。
这样的粗劣收尾,总让我觉得有点遗憾。
但,还是让我觉得可怕的是,【还好不是我】的心态,我们都一定有过。